在塞爾維亞隔離病房裡 他們的名字都叫“中國”

在塞爾維亞隔離病房裡 他們的名字都叫“中國”

4月22日晚,廣州媒體在省衛健委通過視頻連線採訪了中國赴塞爾維亞抗疫專家組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攝

中國赴塞爾維亞抗疫專家組通過視頻連線接受採訪,介紹援塞抗疫工作情況

羊城晚報記者 豐西西 通訊員 粵衛信

自3月21日抵達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中國赴塞爾維亞抗疫專家組原本兩週的支援工作延長至6周,6周裡,他們腳步一刻也不曾停歇。

4月22日,省衛生健康委組織媒體與中國赴塞爾維亞抗疫專家組的6名專家視頻連線,專家們介紹了這一個月來協助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有關情況。

A

目前當地疫情仍可控

據塞爾維亞衛生部4月21日15時公佈的數據,塞爾維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升至6890例。4月22日晚,專家們透露,塞爾維亞新冠肺炎日新發確診病例已經連續6天持續下降,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例下降,上呼吸機救治患者數量也在下降,病例核酸檢測能力也明顯增強。

這樣的成績,離不開中國專家的付出和努力。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副所長彭志強是這支專家組的組長,他和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預防控制所一級主任科員龍其穗是專家組裡的疾控專家,承擔了協助當地流行病學調查等工作的重任。

彭志強介紹,抵達塞爾維亞後,他們通過幾天的實地調研瞭解當地疫情總體情況後,向當地政府建議“儘早發現和隔離病人,當務之急是把源頭控制住”。他們的建議得到了當地的重視和迅速採納。

相對於歐洲其他國家,塞爾維亞目前疫情仍可控,但專家組評估發現,因為當地仍將輕症患者和密切接觸者實施居家隔離,出現繼續傳播的風險較大,因此他們建議塞爾維亞建設方艙醫院,同時,還為方艙醫院的分區、人員配置、通道分流設置等提出了詳實建議。中國專家的建議一一被採納。據介紹,塞爾維亞目前有5個方艙醫院已建成並開始收治患者。

B

病亡率已控制在2%以下

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一道“難關”。在塞爾維亞亦是如此。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郭禹標表示,讓人欣慰的是,隨著多維度立體防控體系不斷完善,塞爾維亞新冠肺炎疫情的患者危重症比例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上呼吸機人數從最高的近150例/天現已降至103例/天,反推估算為10%左右;相比全球超過240萬的患者人數及平均6.9%的死亡率,塞爾維亞的死亡率控制得比較理想,近兩週餘均穩定在1.8%~2%。

郭禹標指出,專家組帶去了疫情防控、患者救治的中國經驗、廣東經驗,尤其是中國四大寶貴經驗中“四早”“四集中”的因地制宜落實,早識別、早干預,避免拖延至插管上呼吸機階段,有效幫助減低了患者死亡率。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當地華人患者的救治情況。該女性患者有向重症惡化趨勢,專家組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炎症情況、血氣指標、肺部影像資料等及時判斷,連夜向當地醫生聯繫提出了救治方案與措施並獲採納,通過有效的氧療、抗病毒方案基礎上合理使用激素與丙球蛋白等,該患者轉危為安,目前已經痊癒出院了。

郭禹標說,專家組為當地帶去了危重症患者的治療共識處理經驗,也將國家和廣東省級的臨床診療指南(英文版),結合武漢前線案例臨床救治經驗,通過專家授課、經驗交流、病例分享等,甚至細化到對患者的氧合指數調整、通氣策略模式、氣道管理、痰栓處理等救治方案均作了詳盡的“傳經送寶”。

C

助力改善篩查就診流程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熊豔說,剛到塞爾維亞,她發現當地並沒有“發熱門診”這一概念和設置,對於病例的門診篩查在傳染病醫院進行,患者發現自己發燒了,需要通過傳染病院熱線電話聯繫後或經諮詢社區醫生轉介到傳染病醫院去接受篩查,這樣的方式,在疫情防控期間導致了篩查機構、篩查力量絕對不足。

專家組抵達後,建議當地擴大門診病例篩查的範圍與場地保障、提升篩查能力與改善篩查就診流程、增加篩查人力等。“目前,塞爾維亞社區門診已開放病例篩查了,當然傳染病醫院同時維持原有功能設置。”熊豔說,目前一級、二級、三級醫院都能篩查病例,社區門診還按專家組建議,改建成發熱門診,這使得門診篩查的規範化接診、分區等得以不斷完善。

D

與當地分享“廣東經驗”

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看來,作為一種新發傳染病,新冠肺炎疫情對塞爾維亞來說是一次非常嚴峻的考驗。“剛抵達時,不少醫生護士對這一疾病並不瞭解。”

經過和當地救治專家的充分交流和討論後,專家們將廣東的“四早”“四集中”的經驗分享給了當地專家,“這些建議對當地後續的治療工作帶來了很大改變。”林炳亮還透露,專家們為當地帶去了廣東“四抗”“四平衡”的用藥經驗,並根據當地實際給出了中肯的用藥、藥物儲備等建議。

讓專家們最欣慰的是,在中國的幫助下,當地建設了一個新的核酸檢測實驗室。彭志強表示,剛到塞爾維亞時,當地核酸檢測量每天不到300例,從送檢到出結果需要5天時間。新實驗室建成後,將核酸檢測能力翻了一倍。“這是我國幫助歐洲建設的第一個實驗室,能幫助當地傳染病防控和科研工作再上一個臺階。”彭志強說。

廣東省人民醫院省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主任醫師侯彩蘭是此行唯一的精神心理科醫生。她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後,塞爾維亞在3月16日開通了熱線電話,主要針對人群的社會心理援助,以及針對青少年和老年人特別熱線電話,對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專業的心理疏導,第一天就接到了2000個電話。

為此專家組給予建議,結合中國的做法和經驗,給予重點人群的主動式介入服務,針對一線工作人員包括醫護人員、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屬、密切接觸者等,進行重點評估和分級分階段的干預。

故事

隔離病房裡 他們同叫一個名

在塞爾維亞,專家們有著共同的名字,叫“中國”。這是有一次進入當地醫院隔離病房時,為了識別,熊豔在郭禹標和林炳亮的防護服上寫上了“林中國”“郭中國”,沒想到,這“無心之舉”成了塞爾維亞醫患認識他們的方式。原來,在塞爾維亞,不少人都認識“中國”兩個漢字,中國醫生的到來,讓他們倍感溫暖。

視頻連線裡 他們隔空“擊拳”

4月22日晚的視頻連線裡,有一個“彩蛋時刻”——龍其穗的妻子黃熙來到現場,給了他很大驚喜。

黃熙是省衛健委的工作人員,當時正在加班,得知有連線,她來到現場,見到了視頻裡許久未見的丈夫。因為平時時差等原因,專家們和家人也無法做到經常視頻連線,這一次寶貴的見面機會讓兩人倍加珍惜。

龍其穗出發時,帶走了女兒的髮卡和兒子的玩具小車,這是兩個孩子最喜歡的物件,平時睡覺都要拽在手裡,他坦言都是“偷走的”,因為擔心太想念他們。龍其穗透露,出發前妻子突然伸出手來和他“擊拳”鼓勵,讓他覺得很溫馨。

“家裡挺好的,小朋友很聽話,睡覺會說‘好想爸爸’!”視頻裡,黃熙再次伸出拳頭,小兩口再次隔空“擊拳”,羨煞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