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尔维亚隔离病房里 他们的名字都叫“中国”

在塞尔维亚隔离病房里 他们的名字都叫“中国”

4月22日晚,广州媒体在省卫健委通过视频连线采访了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摄

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通过视频连线接受采访,介绍援塞抗疫工作情况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粤卫信

自3月21日抵达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原本两周的支援工作延长至6周,6周里,他们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

4月22日,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媒体与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的6名专家视频连线,专家们介绍了这一个月来协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情况。

A

目前当地疫情仍可控

据塞尔维亚卫生部4月21日15时公布的数据,塞尔维亚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升至6890例。4月22日晚,专家们透露,塞尔维亚新冠肺炎日新发确诊病例已经连续6天持续下降,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例下降,上呼吸机救治患者数量也在下降,病例核酸检测能力也明显增强。

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中国专家的付出和努力。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彭志强是这支专家组的组长,他和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所一级主任科员龙其穗是专家组里的疾控专家,承担了协助当地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的重任。

彭志强介绍,抵达塞尔维亚后,他们通过几天的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疫情总体情况后,向当地政府建议“尽早发现和隔离病人,当务之急是把源头控制住”。他们的建议得到了当地的重视和迅速采纳。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塞尔维亚目前疫情仍可控,但专家组评估发现,因为当地仍将轻症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隔离,出现继续传播的风险较大,因此他们建议塞尔维亚建设方舱医院,同时,还为方舱医院的分区、人员配置、通道分流设置等提出了详实建议。中国专家的建议一一被采纳。据介绍,塞尔维亚目前有5个方舱医院已建成并开始收治患者。

B

病亡率已控制在2%以下

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一道“难关”。在塞尔维亚亦是如此。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禹标表示,让人欣慰的是,随着多维度立体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塞尔维亚新冠肺炎疫情的患者危重症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上呼吸机人数从最高的近150例/天现已降至103例/天,反推估算为10%左右;相比全球超过240万的患者人数及平均6.9%的死亡率,塞尔维亚的死亡率控制得比较理想,近两周余均稳定在1.8%~2%。

郭禹标指出,专家组带去了疫情防控、患者救治的中国经验、广东经验,尤其是中国四大宝贵经验中“四早”“四集中”的因地制宜落实,早识别、早干预,避免拖延至插管上呼吸机阶段,有效帮助减低了患者死亡率。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当地华人患者的救治情况。该女性患者有向重症恶化趋势,专家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炎症情况、血气指标、肺部影像资料等及时判断,连夜向当地医生联系提出了救治方案与措施并获采纳,通过有效的氧疗、抗病毒方案基础上合理使用激素与丙球蛋白等,该患者转危为安,目前已经痊愈出院了。

郭禹标说,专家组为当地带去了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共识处理经验,也将国家和广东省级的临床诊疗指南(英文版),结合武汉前线案例临床救治经验,通过专家授课、经验交流、病例分享等,甚至细化到对患者的氧合指数调整、通气策略模式、气道管理、痰栓处理等救治方案均作了详尽的“传经送宝”。

C

助力改善筛查就诊流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熊艳说,刚到塞尔维亚,她发现当地并没有“发热门诊”这一概念和设置,对于病例的门诊筛查在传染病医院进行,患者发现自己发烧了,需要通过传染病院热线电话联系后或经咨询社区医生转介到传染病医院去接受筛查,这样的方式,在疫情防控期间导致了筛查机构、筛查力量绝对不足。

专家组抵达后,建议当地扩大门诊病例筛查的范围与场地保障、提升筛查能力与改善筛查就诊流程、增加筛查人力等。“目前,塞尔维亚社区门诊已开放病例筛查了,当然传染病医院同时维持原有功能设置。”熊艳说,目前一级、二级、三级医院都能筛查病例,社区门诊还按专家组建议,改建成发热门诊,这使得门诊筛查的规范化接诊、分区等得以不断完善。

D

与当地分享“广东经验”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看来,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新冠肺炎疫情对塞尔维亚来说是一次非常严峻的考验。“刚抵达时,不少医生护士对这一疾病并不了解。”

经过和当地救治专家的充分交流和讨论后,专家们将广东的“四早”“四集中”的经验分享给了当地专家,“这些建议对当地后续的治疗工作带来了很大改变。”林炳亮还透露,专家们为当地带去了广东“四抗”“四平衡”的用药经验,并根据当地实际给出了中肯的用药、药物储备等建议。

让专家们最欣慰的是,在中国的帮助下,当地建设了一个新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彭志强表示,刚到塞尔维亚时,当地核酸检测量每天不到300例,从送检到出结果需要5天时间。新实验室建成后,将核酸检测能力翻了一倍。“这是我国帮助欧洲建设的第一个实验室,能帮助当地传染病防控和科研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彭志强说。

广东省人民医院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医师侯彩兰是此行唯一的精神心理科医生。她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塞尔维亚在3月16日开通了热线电话,主要针对人群的社会心理援助,以及针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特别热线电话,对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第一天就接到了2000个电话。

为此专家组给予建议,结合中国的做法和经验,给予重点人群的主动式介入服务,针对一线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密切接触者等,进行重点评估和分级分阶段的干预。

故事

隔离病房里 他们同叫一个名

在塞尔维亚,专家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叫“中国”。这是有一次进入当地医院隔离病房时,为了识别,熊艳在郭禹标和林炳亮的防护服上写上了“林中国”“郭中国”,没想到,这“无心之举”成了塞尔维亚医患认识他们的方式。原来,在塞尔维亚,不少人都认识“中国”两个汉字,中国医生的到来,让他们倍感温暖。

视频连线里 他们隔空“击拳”

4月22日晚的视频连线里,有一个“彩蛋时刻”——龙其穗的妻子黄熙来到现场,给了他很大惊喜。

黄熙是省卫健委的工作人员,当时正在加班,得知有连线,她来到现场,见到了视频里许久未见的丈夫。因为平时时差等原因,专家们和家人也无法做到经常视频连线,这一次宝贵的见面机会让两人倍加珍惜。

龙其穗出发时,带走了女儿的发卡和儿子的玩具小车,这是两个孩子最喜欢的物件,平时睡觉都要拽在手里,他坦言都是“偷走的”,因为担心太想念他们。龙其穗透露,出发前妻子突然伸出手来和他“击拳”鼓励,让他觉得很温馨。

“家里挺好的,小朋友很听话,睡觉会说‘好想爸爸’!”视频里,黄熙再次伸出拳头,小两口再次隔空“击拳”,羡煞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