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徽州研學側記

安徽地處祖國東南,位於長江下游。清康熙年間取安慶府與徽州府首字,稱安徽。安徽文化源遠流長,主要有三大文化圈:孕育出道教文化、建康文學的淮河文化圈,培養出桐城派的皖江文化圈,湧現出朱熹這樣的理學大家,胡雪巖、張小泉等著名徽商的徽州文化圈。此次學校選定的研學目的地正在歙縣古徽州府治。

10月31日上午7:20左右,同學們已經在綜合樓廣場列隊待發,大家統一著裝,秋季校服,各班班長高舉隊旗,輔導老師帶隊老師已經到位,在簡短的出征儀式後,同學們在隨車導遊的指引下上車,開啟本次徽州之行,我們高二年級分編為四組,路線也略有區別,筆者在第一組,故按第一組路線記之。

四個小時車程,在車上,導遊帶領同學們進行破冰行動,舉行小型的才藝表演,一路歡聲笑語,12點左右到達歙縣,午飯後奔赴鮑家花園、棠樾牌坊。鮑家花園是清代乾隆年間著名徽商鮑啟運的私家花園,是我國最大的私家園林與盆景欣賞地,園內小橋流水,珍稀盆景遍佈,我們這組,150多位同學分成三組遊覽,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聽講解員講解,彷彿進入時光隧道。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徽州研學側記

鮑家花園合影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徽州研學側記

棠樾牌坊群

之後我們又來到下一個景點——棠樾牌坊群,在村頭坐落著七座氣勢恢宏的牌坊,按照忠孝節義的順序排列,見證著幾百年來這座村落的興衰,牌坊幾乎全部運用食料歙縣青製作,這種石料打造的青石牌坊,高大峻拔,恢宏壯麗,氣宇軒昂,幾百年後的風雨侵蝕,雖然已經讓其斑斑點點,卻無法改變它們的傲然挺立。當日最後一站是巖寺的新軍新四軍軍部舊址,徽州區是南方八省游擊隊的集中地、整編地,是新四軍成軍和東進的出征地,在抗日戰爭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同學們跟隨導遊遊覽了紀念館,該館分為序廳、巖寺集結、史詩東進、軍民情深、抗日烽火、鐵軍傳承六大部分。之後,同學們在葉挺軍長等烈士的雕像前,緬懷先烈,憶苦思甜,永遠銘記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

第一天行程結束,晚上我們住在了黃山腳下——湯口鎮,雖然行程緊,有些疲倦,但同學們對第二天的行程依然充滿了期待。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徽州研學側記

11月1日,我們又早早的出發了。先是奔赴歙硯胡開文墨廠,在這個老國營廠裡,同學們在研學教室學習之後,又參觀歙硯徽墨的製作過程。歙硯的採石、裁石、打磨、雕刻流程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個環節,工作人員都全神貫注,將千年傳統技藝傳承下來並傳揚下去,一個半小時研學後,我們驅車來到漁梁壩,漁梁壩是歙縣最大的水利工程,可去上游之水,緩壩下之流,站在石壩上舉目遠眺,由於近期乾旱,水勢較小,南面是龍井山,壩北是漁梁古鎮老街,建築粉牆黛瓦,地面青石板遍佈,徽風濃郁。漁梁壩成為古新安通往杭州的第一水域碼頭,也讓徽商大展其能。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徽州研學側記

漁梁壩上

行程的最後一站是徽州古城,徽州古城是全國四大古城之一——徽州府的所在地,參觀了復原的徽州府、許國石坊。登上古城牆之後,沿街還順路瞻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紀念館,一上午行程結束午餐之後我們也將返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徽州研學側記

徽州府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徽州研學側記

許國石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每一次與徽州的相遇都會是一次感動,無論是第一次或是第N次。兩天的時間行程匆匆,卻收穫滿滿。棠樾牌坊、鮑家花園、漁梁壩讓我們懂得,人只有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才能真正成長,如果有一天榮歸故里,也一定要回報鄉鄰家國,遊覽歙縣胡開文墨廠與徽州古城,感受到宣紙、歙硯、徽墨在文房四寶中,成為行業翹楚並不是偶然的,這與徽州人的勤奮紮實、頭腦靈活、能吃苦以及嚴謹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也非常希望我們的同學在後面的學習中,能將徽州人的這份執著建議發揮出來,學會自理,學會感恩,讓未來無愧於自己,無愧於父母,無愧於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