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近年來,隨著教育迴歸“立德樹人”本質,家長教育理念發生轉變,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各種遊學類產品倍受追捧。

然而,學校組織研學旅行、語培機構搞國際遊學、戶外機構推冬夏令營,還有修學旅行、營地教育等名目,令家長眼花繚亂、雲裡霧裡。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趣說遊學,從名稱開始,道出背後的故事。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遊學(Study Tour),即“遊歷+學習”。自古有之,是各國文明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形式。

在東方,孔子周遊列國,開創了遊學之先河。此種教育理念和精神後世不斷踐行和發揚廣大。司馬遷遊學四方,寫就“無韻之離騷”。徐霞客旅行考察30餘年,筆墨三行霞客行。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1882,日本首次出現由學校組織學生集體外出遊學,這種活動被稱為“修學旅行”。修學旅行的教育思想後傳播到亞洲各國,風行於新加坡、韓國等國家。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立的新安小學,分別於1933年和1935年組織了兩次影響深遠的修學旅行實踐活動,史稱“新安兒童旅行團”。2013年,中國在借鑑修學旅行經驗,並吸收研究性學習理念的基礎上,開始在中小學推行研學旅行。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西方遊學的鼻祖是學術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長達24年的遊學經歷,為其學術思想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真正具有遊學特徵的教育活動,可追溯到17世紀的歐洲大遊學(The Grand Tour)時代。英國貴族子弟遠赴歐洲法、意等國,學習歷史、文化和藝術,完成獲得紳士頭銜前最後的必修課。這種遊學之風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並從英國蔓延到德國等其它歐洲國家,從上層貴族蔓延到平民。

19世紀60年代,營地教育在美國出現,夏令營開始走入人們視野。之後,風靡歐美等國,成為目前歐美最主流的校外教育活動形式。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20世紀60年代起源於英國的間隔年(Gap Year),也是一種頗受學生喜歡的遊學形式。青年學生在階段性升學之後,或在畢業之後工作之前,開展一次長時間(通常為1年)的遠距離旅行,或調研或做義工,以體驗生活、瞭解自己、融入社會。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總之,遊學本質上是指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到另一個全新環境裡學習和遊玩,既非單純的旅遊,也非純粹的學習,而是學與遊的一種融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等教育理念是對遊學精神最好的概括和詮釋。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經過不斷傳承和發展,以及東西方的交匯融合,現代意義上廣義的遊學(也稱“泛遊學”)已衍生出多種形式和細分領域,例如修學旅行、研學旅行、冬夏令營、營地教育、戶外拓展、社會實踐、背景提升、義工旅行等等。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研學旅行(Study Travel),即“研學+旅行”,是一種將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形式。中國自2013年開始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2016年11月,研學旅行被納入中小學生教育教學計劃,成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研學旅行主要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形式進入教學體系,通過綜合素質評價系統計分,計入高考(新高考實施)和中考成績(部分省份城市施行)。(注:研究性學習,國外稱探究式學習(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HI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習知識、應用知識的學習方法。)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研學旅行在某種程度上借鑑了日本的修學旅行。修學旅行(しゅうがくりょこう)1946年正式納入日本學校教育體系,目前中小學參與度達95%以上。修學旅行與研學旅行,叫法不同,並無本質區別。由教育部門或學校組織,採取集體出行和集中食宿,主要針對中小學生,與學校課程具有關聯性,教育屬性明顯。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營地教育(Camp Education)源自美國,距今已有150餘年歷史。是“一種通過戶外團隊生活的形式,達到創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體驗。通過領導力培訓以及自然環境的薰陶幫助每一位營員達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靈方面的成長(美國營地協會,1998)。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營地教育內容豐富多彩,包括探險類、體育類、藝術類、學術類等。根據是否提供住宿及開展時段,分為住宿營、日間營、週末營、夏令營和冬令營等的不同類別。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研學(修學)旅行與營地教育最大不同在於前者以旅行為載體,後者以營地為載體,但均主要以青少年兒童為教育對象,是一種體驗式教育和素質教育形式。而且,在實踐中兩者有融合的趨勢,一次較長時間的研學(修學)旅行,通常包含幾天的營地活動;相反,一次較長時間的營地活動,也會安排幾天的外出遊覽學習。因此,也就有了研學夏令營、遊學冬令營等叫法。

結語:

今天的名稱串講就告一段落,真有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趣說遊學,下期將為您剖析遊學的意義。遊學到底有沒有用、值不值當,且聽下回分解!

趣說遊學,研學、遊學、夏令營眼花繚亂稱謂背後的故事

遊學語錄

大丈夫應當走遍天下,

朝臨煙霞而暮棲蒼梧,

怎能限於一地,終老此生?

徐霞客,106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