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心象氣韻通——喬國強的繪畫藝術


喬國強君愛好廣泛、作風勤勉,兼善詩詞、書法、繪畫、篆刻等多種藝術形式並各有建樹。在我看來,他的繪畫藝術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詩畫通融的藝術心境

喬國強勤於觀察而多有體悟,集中體現在他的繪畫作品以及詩集心象,經視覺體驗的妙筆,書寫出真摯的藝術心境。《養心》表現出“真情性,淡名利”。正因為淡泊,而見自然真性。《修心》則道出“修心境、法自然、留本真”,這些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喬國強的人生志趣。另外,《家山小景》中“層層雪嶺、莽莽家山、冰心、老樹煥精神”寥寥數語勾勒出他濃厚的鄉情。《家川》、《家山景》中的“畫意、往事上心頭”,充滿了家園情懷,表達出對於自由心境追求與迴歸自然的嚮往,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即可知他何以自號“山農”了。

在他的“畫語詩心”中,我們可以發現較為清晰的創作規律,那就是由感官形成的“詩情”,到自然與心境之間的“畫意”,再到兩者相通的“畫境”。

“聽”:《聽竹》《聽松》等,由形似而引發神思,所聽皆為心聲。

“觀”:《觀萬仙山瀑布》《觀神農山隨筆》《觀松濤》,心目之意中醒悟,所觀皆有畫意。

由所“聽”與“觀”而得所“悟”:“心有意、墨生來”,胸中有畫意,方可“始見梅花枝上開”。可見,喬國強的畫意詩與繪畫創作的過程是異曲而同工的。由自然生成而寄予於“象”,自然與心境之間轉化為詩情,而所畫皆為其心聲。諸如《荷塘映月》的境象相融,《菊隱》《喚秋光》的由境而心動等等。從中可見其繪畫思想脈絡的生成特點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根基的。這種觸景生情的藝術敏感表現在如同《思》中的“青蓮接天碧、芙蓉出水漾芬芳、微風吹清韻、鄉思意”心境中。這一類的詞語與繪畫元素一樣,從搖曳的清風,經視聽轉換為心動。“詩情畫意”本通達於心際,無論“以象入情”還是“以情達象”,皆為意象性靈的表達。這些內心情思自然流露於筆端,展現於畫面,具有鮮明的傳統文人畫的基因。

二、多元綜合的繪畫基礎

喬國強注重綜合性文化修養,涵養自己的底蘊。眾所周知,詩、書、畫、印的綜合性運用形式自宋代“文人畫”興起而逐漸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面貌。歷代文人畫家無不實踐並總結提高,昇華了以詩情畫意引領為經,以書法用筆,以章法氣韻的經營為緯,融金石書法於開張氣勢之中,從而抒發情志與畫意。文人畫具有多種修養的綜合性,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相互融合,互為支撐,喬國強的繪畫藝術具有這一特徵。如在畫意詩《八里溝靜坐》中,由“靜觀”(淡水、垂柳、石丘、清風)而“放飛心境”。《遊八里溝所作》裡“瀑布、紫煙、碧嶺、彩虹”所譜的則為世間畫卷,其中用色彩描繪出不同的心境。對於藝術追求的志趣,在他的《話賢》中有明確的表述:“不羈狂傲數青藤,墨少孤多朱耷僧。寫竹板橋知疾苦,不拘一格缶廬承。”在他的眼裡,青藤的狂放,朱耷的孤傲,板橋的竹聲,缶廬的古意等,都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並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突出的藝術風格。從中可看出喬國強的繪畫藝術追求目標。

除了畫意詩,喬國強還致力於現代刻字的創作。這是一項集學養、心性與刀筆之功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字法的結構章法簡潔質樸,注重陰陽互補與剛柔相濟的整體格局。他的刻字藝術具有清新雅緻、層次明晰的中間色調,尤其能夠充分發揮刻刀的形式趣味,通過線條的形跡產生感覺體驗。字體的篆法,點畫的筋骨力道遒勁,充分發揮了象形文字的寓意。如《高山流水》、《黃土情》等作品通過線條與色彩的形態對比,經營出具有詩意的畫面。如果說前者為寓情於景,那麼後者則是具有更為抽象的形式意味,突出了線條的現代構成感,形跡取勢的節奏處理變化,充分發揮肌理對比,產生強烈的視覺張力。使得平面化處理中不失豐富的色調,富於想象的意境。他能夠充分調動點、線、面、色彩等各種形式語言,巧妙地構置出微妙變化的豐富色調,並顯現出工具與技藝的和諧效果。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文化”認識的刻意表現,運刀與筆法的意識突出。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詩意構思與藝術處理手法的一貫特徵。他著意於對於中華文明文字形態、意義的形與音、義中象、形中意所具有的認識方式與表達方式,並以不同載體加以表現的能力,運用不同元素著意經營、誇張變形,形成了獨特的韻味。如《寫照》中刀筆兼容的趣味,《水墨丹青》中淋漓的氣勢、單純簡潔的對比與縱橫經營的用意,構成了喬國強繪畫的基本根基。

三、尊古而求新的繪畫探索

第一、傳統題材中出新意。

他的寫意畫作品《秋意》將詩情、菊黃、清風、花香等表現秋意的元素集中體現在畫面之中,一隻臨風吟唱的小鳥成為畫面點睛之筆。有別於傳統表現技法的是團塊式造型、幾何化線條勾勒已不再是自然真實的忠實再現,赭石、花青與藤黃構成的三原色組合結構與傳統的書法用筆、題款用印相結合,主題明確而出新意。

簡化概括中現情趣。這一特點還表現在《遊春》《深秋覓食圖》《夢菊》等作品中,形散而神不散的簡化。從中可以窺見其木刻畫的特點。如《戲寫家雞》已經將公雞誇張變形,突出了氣勢神態與動態的形式意味,這都是簡化概括中提煉出的,其中充滿了強烈的個人審美情趣。

平面處理的現代意識。《抱果歸》近乎沒骨的猿猴被予以“欲分同伴”的人格情懷。《花間》的“幽靜春來是我家”運用封閉的環形構圖,圍繞花間花葉的“O”形氣局佈置,使得雙雞的目光傳情成為“畫眼”,言簡而意賅,在簡潔中尋求筆墨語言的形式感變化與意趣。還有《同在屋簷下》的患難與共、會心一笑,《老牛》的“辛苦一世情可堪”,都是在繪畫中寄予人生的感懷。喬國強的寫意畫多以截景方式,進行特寫式表現,形象突出,配以點題,具有文人抒懷的愜意。《家雞》《高節》等,在寥寥數筆之間求快意,《臥壑堤》中的“忘情”,《聽雨》中訴戀情。

詩畫心象氣韻通——喬國強的繪畫藝術


第二、繪畫技巧的現代意識。

喬國強的繪畫注重在傳統形式中突出筆墨韻致的綜合運用。《荷之韻》採取斜向主勢,以荷花枝幹穿插,其中既有花、葉、乾的形象,又有筆墨的間隙呼應。《三友圖》中的蘭、竹、頑石等,既寄予了缶翁的情志,又改變了縱向取勢的傳統方式,將表達物象集中在畫面的中心,運用佈局形成的變化,再與題款、印章形成“S”形整體佈局,可謂同中求異。

喬國強有時運用筆墨概括處理的肌理效果,目的在於概括形勢,在單純中突出感受。如《一枝白玉》就將白玉蘭作為焦點,同時弱化了石塊的形象細節,運用肌理處理效果,形成大塊面與線條的形式對比關係,運用筆墨處理技巧加以強化,與書法題款相呼應,形式鮮明。《太行人家》強化了點、線、面、色與肌理對比效果,表現了微妙的形式空間與節奏效果。《出林》則具有現代構成意識,豎向的枝幹與斜向的竹葉、小鳥的形象中點、線、面一體,壓縮了二維空間中的形式構成,並通過筆墨變化加以表現,又不失典型的中國化形式語言特點。《無名花》則全用色寫出春雨新芽的潤色,《回望》《風雨同舟》的墨韻、《啼曉者》的留白處理,都有新意。《臥山巔》《丘壑上》《觀察》等,則在表現同一題材手段中尋求形式變化。平面化處理中線性表現是骨架。《花開荷塘》選取一朵荷花與幾株老蓮、荷葉等穿插,同樣構成了半圓形構圖,但形式變化則複雜得多,畫面形式處理變化中運用乾溼濃淡、虛實、枯潤等方式在畫面中構成清晰的層次,疏密有致,通過誇張變形的形象處理構成整體厚重、變化多端的畫面。《梅綻寒花》的墨梅筆墨變化、用筆一氣呵成,筆墨濃淡穿插,書法用筆揮寫,尤其是在赭石色所寫石塊中潤色破墨,具有現代繪畫中畫面的呼應與平衡意識。

第三、注重觀察體驗的意象創造

喬國強的繪畫能夠接受自然真氣,帶著藝術的眼光去觀察體悟自然現象,並從中提取藝術形象。主要是通過感受而觸動心靈,從而有所“悟”,感受到美的形象。明人周天球曾言:“昔人謂作蘭竹需用書家八法始得臻妙,故善寫生者都不能。”其意即為不能止於一味的再現真實,而應當充分運用藝術表現方法去創造藝術美。藝術形式與手法對於繪畫創作中自我感受的表達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簡潔與氣勢的提煉是一個艱辛的創意過程。表達感受,並使觀者從中獲得共鳴。對此,蘇軾在《寶繪堂記》中提出:“君子可寓意於物,不可留意於物。”也就是要立足於託物言志,不可過於留意於物本身的表面現象。當然,這裡有一個相對的尺度,基本的形象特徵是不能沒有的。白石老人所提倡的“不似之似”,正是中國寫意畫意象造型的內在精髓。繪畫觀照是對物象生長規律及其形式特徵的整體把握,要全身心地感受這“眼中之物”,在內心醞釀成“胸中之物”,從而產生審美意象。正如鄭板橋談畫竹過程中所說的“手中之竹”,是“我有胸中十萬竿,一時飛作淋漓墨。”在突破“成竹”,發揮筆墨表現力,捕捉微妙的效果,關鍵要做到“意在筆先”。

詩畫心象氣韻通——喬國強的繪畫藝術


喬國強筆下的梅、蘭、竹、菊以及荷花、牡丹、雄雞等傳統題材最突出的是氣韻表達,出於自然而脫於自然的筆墨經營,消減形象的真實性而突出形式意味,融入現代構成意識。如《詩韻荷香》《風竹》《抒抱負》《荷塘秋思》等。尤其是《蕉竹圖》《荷花》的酣暢淋漓的筆墨中充滿快意,《雄風》雞與石取勢大膽誇張,《舞禪》中的荷花水草等,都介於形似與不似之間而寫意趣。筆墨技巧中存在兩種不同因素,劉熙載對書法藝術技巧運用的見解:“書以筆為質,以墨為文。凡物之文見乎外者,無不以質有其內也。”這“文”與“質”也就是“筆”與“墨”,兩者具有對立統一的協調關係。如運筆的提按產生“輕”與“重”的關係、“疾”與“澀”的用筆方法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等等。喬國強的寫意畫能夠充分運用這些元素進行意趣表達,注重突出筆墨氣韻,尤其對金石味的追求。正如他在畫意詩《圈點亦梅》中所說,喬國強道出繪畫的點、線、面所構成的章法。《篆梅》中表達了對吳昌碩以篆入畫所形成的筆墨氣韻的推崇之意,《讀倪瓚隨筆》從形似淡然,到逸筆神情出,都寫出了他的藝術追求。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明確提出書為畫的前提:“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此後,隨著文人畫的興起,“詩畫一律”等觀念的產生,書畫相合從立意的內在韻律節奏到技巧都追求內在的聯繫,更加強調氣韻表達。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提出:“氣者有筆氣,有墨氣,而又有氣勢,有氣度,有氣機,此間即謂之氣韻”。氣韻之微妙與坐禪參悟有著內在相通的旨意,存在於筆墨之中,但需要到筆墨之外追求,只有多思多悟,方可得知。喬國強正是這一優良傳統的踐行

者。

詩畫心象氣韻通——喬國強的繪畫藝術


兼容幷蓄,厚積薄發。喬國強的繪畫藝術綜合了詩情畫意的多元因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力求新意。只要他能夠堅持深入觀察與體驗生活,並不斷提高素養,發揮個人優勢,定會在畫壇嶄露頭角。

宋永忠,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博士,寧夏師範學院副教授。目前已主持完成省級、廳級課題各一項,在《美術》《美術觀察》《山東社會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篇。論文獲得教育部藝術教學科研論文三等獎,出版專著《須彌山石窟藝術研究》。


【摘自2017年12月由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畫餘閒好》一書。2018年1月由河南省建設文化協會主辦的《河南建設》P28-33頁轉登此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