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包麗去世:女孩,在任何關係裡,都要精神獨立


北大包麗去世:女孩,在任何關係裡,都要精神獨立


①:丟失自我,就等於將命運之劍交於他人之手


2020年4月12日,這個在醫院重症監護室躺了半年多的北大女孩,宣佈死亡,與世長辭。


時間往回走,2019年10月9日,包麗在賓館服藥自殺,此後陷入昏迷,被醫生宣佈腦死亡。


追其自殺原因,發現其源頭是遭到同是北大高才生的男友牟林翰的長期精神侮辱——因為包麗與牟林翰交往的時候不是處女。


其實在一開始,兩人的愛情也是他人眼中的郎才女貌。


兩人在學生會工作中相識,後來一個成了主席,一個做了部長,本是一段佳偶天成。但隨之相處越久,瞭解越深。當男友牟林翰知道包麗不是處女後,不斷地暗示包麗自己是因為愛她才變成了接盤俠,而包麗不能把第一次給自己就是犯了大錯,所以應該放棄一切尊嚴的去補償他。


牟林翰以此為把柄,以愛為幌子,提出讓包麗稱其為“主人”,多次提出紋身、拍裸照、懷孕、流產、甚至切除卵管永遠不能生育等等一些列近似“變態”的要求。


北大包麗去世:女孩,在任何關係裡,都要精神獨立

牟林翰的無理要求


令人大為吃驚的是,包麗,這個成年女性,而且是正在受著高等女性的成年女性,竟然用近乎討好和妥協的方式一次次的去滿足對方無理的慾望。


包麗的自尊一點點的被摧毀,甚至完全沒有了自我人格。


在這段早已畸形的戀愛關係裡,她害怕又依賴,在自己的微博小號上寫著“我命由天不由我”的無力之語,卻在哪怕決心自殺的時候還在給男友發微信說:對不起,自己是垃圾,要以死謝罪。


北大包麗去世:女孩,在任何關係裡,都要精神獨立

包麗自殺前給男友發的消息


這個連“死”都想到了的可憐的女孩,卻到死也沒有明白:處女膜是自己的,不是處女,她沒有錯;甚至分不清渣男,愛上了牟林翰,也沒有錯;她最大的錯誤,是在愛情裡沒有精神獨立,失去了自己,也就喪失了說“不”的勇氣。


愛情,源於我愛你,至於我不愛你。但大多數人,都只顧著談論“愛”,卻忘了關注愛裡最重要的“我”。


如果“自我”被忽略了,丟棄了,就等於將命運之劍交於他人之手。


所以,女孩,在任何關係裡,都不要喪失自我,懷疑自我,要永遠保持精神獨立。


北大包麗去世:女孩,在任何關係裡,都要精神獨立


②:精神獨立,是最大的底氣


《小王子》裡有一隻狐狸說過一段話:

“對我來說,你還只是一個小男孩,就像其他千萬個小男孩一樣。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樣用不著我。對你來說,我也不過是一隻狐狸,和其他千萬只狐狸一樣。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對我來說,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對你來說,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竟然會覺得浪漫,甚至覺得自己就是那隻等待愛的小狐狸,等待一個人來把自己“馴養”,讓他成為我的唯一。


經歷的多了才懂得,即使每個人都不是孤島,一定要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但在任何關係裡,都應保持思想的獨立,不能成為“精神上被馴養的小狐狸”。


北大包麗去世:女孩,在任何關係裡,都要精神獨立

小王子


“精神上被馴養的小狐狸”就是在精神上完全依賴於馴養他的“小王子”。


我是一個有些缺愛的人,也許會遇到一個會給我足夠多的愛的人。但是,我不會用近乎卑微的討好去換取他的愛。


我也是一個及其缺乏安全感的人,也許會三生有幸得遇到能夠令我有安全感的人。但是,我不希望因此就對對方產生精神上的依賴、依戀。


因為真正的安全感,來自足夠強大的內心,來自經濟和精神的自我獨立。


愛情固然美好,但只有先懂得自愛與獨立,才能贏得被愛和尊重。


北大包麗去世:女孩,在任何關係裡,都要精神獨立


③: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最近很流行一個詞叫“討好型人格“,簡單說,就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拼命付出一切的人。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用力扮鬼臉,只換來父親一個尷尬又嫌棄的眼神;不斷犧牲自己,卻還是隻得到戀人的拋棄;松子用一生拼命付出,去換取別人的關注和對她的一點點的好。


北大包麗去世:女孩,在任何關係裡,都要精神獨立

一生為愛而活的松子


還有一種人,是在他人所謂”為你好“的期待裡,逐漸失去自我,失去自我選擇的能力。


與北大高材生因為愛情自殺不同,著名小說《無聲告白》的主人公莉迪亞,是死於家人看似溫暖的”愛與期望“。


北大包麗去世:女孩,在任何關係裡,都要精神獨立

《無聲告白》封面


媽媽對她的愛,是希望她能成為優秀的醫生;爸爸對她的愛,是希望她融入異國生活。


而這些,都是他們為人父母,自己渴望做到而沒有做到的事。所以理所當然的,強壓到子女身上。


這些看似”為你好“的期望,不過是拿自以為是的愛去對他人的精神控制。


他人過多的期望,就變成了令人窒息的絕望。


我們總是熱衷去討論什麼“媽寶男”“媽寶女”,卻很少去反思為什麼這社會突然多了那麼多“聽媽媽的話”的“好”孩子。


當一個人習慣於去讓父母替他做任何決定時,這個人就喪失了精神的獨立性,而無論年齡多大,哪怕四十歲,都只能還是個聽話的孩子。


精神控制從來不止存在於遇人不淑的愛情裡,在家庭關係裡也比比皆是。


而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對我們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既與這個世界建立親密關係,又保持精神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