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史会说话:战国七雄燕国的禅让闹剧

https://mp.weixin.qq.com/s/N5g2beBBlI5G98ayMQGd3A

提示:一位君主,因何抛弃太子?厉行变法,丞相如何窃夺政权?齐国援助,缘何种下深仇大恨?请看本期:燕王哙的禅让闹剧……

『周纪』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5年)

【原文】苏秦既死,秦弟代、厉亦以游说显于诸侯。燕相子之与苏代婚,欲得燕权。苏代使于齐而还,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对曰:“不能。”王曰:“何故?”对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鹿毛寿谓燕王曰:“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能让天下也。今王以国让子之,是王与尧同名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荐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于益。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绶,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人物背景〗

燕国丞相子之和苏秦的弟弟苏代达成利益共同体,利用燕王姬哙迂腐的心理,步步引诱,导演出一部黑色的禅让的闹剧。齐国借机攻打燕国,燕王身死。

〖故事解析〗

公元前314年,战国七雄的燕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齐国大将章子进攻燕国,燕国将士不但不抵抗,反而大开城门。最终,一柄刀扎在燕国国君姬哙的胸口上,立时毙命。而在姬哙死前,燕国宰相子之已经被剁成了肉酱。

这奇怪的一幕,得从燕王哙的禅让黑色闹剧说起。

在这个悲剧发生之前,公元前321年,姬哙老爸死了,他顺利即位。即位三年,姬哙做了个重要决定:联合楚、韩、魏、赵四合纵国攻打秦国,战争结果很简单,失败了。这也难怪,当时各国心怀鬼胎,各打各的算盘,联军犹如一盘散沙,结果可想而知。

历史上关于燕王哙的记载不多。《韩非子》中对其有一段描述:“燕君子哙,邵公奭之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罼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

简而言之,这是个性格特殊的人,不爱珍宝,不贪图宴乐,非常想效仿古代明君,胸怀天下,立志做一个尧舜一样的人。

攻打秦国失败后,姬哙发现了个可怕的事实:燕国太弱了。这位刚即位3年的理想主义者,意识到其它大诸侯国都先后进行了改革。燕国是周朝老臣,一直未动,这点造成了燕国的衰败。怎么改革呢?他用超前的眼光发现了答案:人才!

在一番寻找后,他发现了一个叫子之的人。经过观察,他觉得这人“贵重果断”,任命他为丞相。果然,子之入职后,进行了一系列革新,燕国国家机关办事效率显著提高,官员臣属贪赃枉法现象明显减少,朝野上下一片清明肃然。

这时,就发生了司马光记录的这段史实:公元前315年,消费者权益日,比较好记。苏秦的弟弟苏代出使齐国回来,那个时候,苏秦已经被齐王车裂,苏代也是结果了他哥的接力棒,继续靠口才在各个诸侯间谋生。苏代回来后,燕王哙召见了他。

燕王姬哙:“齐王能称霸吗?”

苏代,斩钉截铁回答:“不能。”

燕王有些疑惑:“为什么?”

苏代:“他不信任臣僚。”

燕王哙沉默了,估计他和他了解古代明君进行了仔细对比。思考后,他做了个决定:把大权交给子之,充分信任子之,让他处理朝政,强大燕国,同时,自己留下明君美名。

然而,人心隔肚皮。子之处理政务可圈可点,但是,这不否定他是个野心家。在当上宰相后,他便开始自己的篡权之路。第一个进入他视野的,就是苏代。苏代心也很黑,两人一拍即合,结成了亲家。篡权第一梯队完成。之后,就发生了苏代和燕王哙的对话。

可悲的是,此时,燕王哙已经堕入了成为尧舜的不归路。他不但没有意识到危机,反而越发觉得自己做的事,是一件大事,可以名留青史,光耀华夏。

权力扩大,子之有了招揽党羽的筹码,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子之门下。他们彻夜筹划,原则很简单,不断强化燕王哙的错误意识,不断收罗更多的权力。

子之党羽中,有个叫撸猫兽的。不好意思,拼音输入法,打错了,是鹿毛寿。应该也是个舌辩之士。他做出了第二波助攻,对燕王说:“人们称道尧是贤明君主,就是因为他能让出天下。现在燕王您要是把国家让给子之,就能与尧有同样的名声。”这一席话,可是让燕王更忘乎所以,他做了个更大胆的决定:把国家嘱托给了子之。子之名义上成了燕国最牛的人,从此大权集于一身。

不过,管理学告诉我们:权力的认可,主要来源有两种方式:一是控制资源,用资源钳制其它人。二是,能力出众,大家信服拥护。子之不是超人,所以他没有第三种方式。虽然名义上已经成为了燕国的头牌,但是,他还没有资源,他的背后还站着燕王哙,这个资源,还在燕王手中。此外,燕国的其它权贵,应该也不会信服子之。

所以,子之党羽开始了夺权的第三步:独立人事任免权。

于是,第三步开始了。有人对燕王说:“上古时,禹推荐益为接班人,又任命儿子启的属下作益的官吏。到老时,禹说启不能胜任治理天下的重责,把君位传给益。然而启勾结自己的党羽攻击益,很快夺取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说禹明着是传天下给益,而实际上是安排儿子启去自己夺位。现在燕王您虽然说了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员都是太子的人,这同样是名义属于子之而实权在太子手里啊!”

言外之意,就是燕王哙还留着权力给太子,这是影响他成为尧舜路上的绊脚石啊,必须清掉。

被美名迷糊的燕王,便下令收缴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都交给子之任命。

三步完成,燕王哙果然把自己名字留在了历史上,不再听理政事,只不过这个方式,和他的初衷相反。从此,野心家子之面南称王,姬哙年老,反而成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决断。

原本,我以为这种昏庸的事,仅仅是说书人编造的讽刺故事。然而,当司马光再次描述这件事时,我发现我错了。

后面的事情更加里奇,子之的行为,触犯了其它在位人的利益,燕国开始逐步混乱。被夺权的燕国太子姬平,非常不满。他联合了将军市被,合谋攻打子之。齐国也向姬平保证,会全力支持。

齐王专门派人对燕太子说:“我听说您将要整饬君臣大义,申明父子名位,我的国家愿意支持您的号召,做坚强后盾。”

燕太子受到鼓舞,集结英雄豪杰,由将军市被率领,进攻皇宫。子之的党羽奋力抵抗,不能攻陷。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忽然间,将军市被反水了!倒戈攻打他的统帅太子姬平。市被反水原因,历史没有记载,谨慎猜测是子之承诺了更大的好处。多方混战几个月,死亡军民达几万人,人心惶惶,一片狼藉。

齐国趁虚而入,命章子为大将,动员集结了齐国国都周围五城及北方的边防军,征伐燕国。燕国士兵毫不抵抗,城门大开不守。齐国长驱直入首都蓟城(北京),生擒子之,剁成肉酱。燕王姬哙也同时被杀。一场禅让的黑色闹剧,仅仅一年后,鸡飞蛋打。

1.燕王哙禅让动机是什么?

名。从古至今,行事动机,无外乎两个原因:名和利。细分又分为眼前和长远两个维度。燕王哙,他生存的环境,从小衣食富足,这些利。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于是,他把眼光投在了名上。

人心三毒贪嗔痴。燕王哙占两个“贪,痴”,沽名钓誉,妄图复制尧舜,名留青史。用句俗话说,就是猪油蒙了心,再也看不到其它了。

这类事情到今天也没有断绝,最常见在普通人中,吹牛好面子,因此成为负担的不少。穷人是小心翼翼的大方,富人是大大方方的小气,就是说的这个这个现象。穷人和富人,之所以会小心翼翼的大方和大大方方小气,是因为他们关注的利益点不一样。和燕王哙一样,只不过结果没那么严重而已。穷人关注的是虚无缥缈的面子,因为穷所以没面子,所以需要小心翼翼的在别人面前大方来争取面子。而富人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因为富,有面子,不在乎面子,所以会理性的大大方方的小气。

2.燕齐仇恨的来源?

在承诺燕太子姬平的背后,齐国隐藏着吞并燕国的阴谋,他不仅晃点了姬平,还占领了燕国不少土地。这让姬平怀恨不已。同时,齐军在燕国行事残暴,到处烧杀掳掠,运走燕国国都的宝物,引起燕国人民的仇恨。诸侯国纷纷援助燕国,齐军无法再燕国长期立足,于是撤军。但是这次齐灭燕事件,使燕国国内对齐国充满了仇恨。

3.子之篡权,里面蕴含什么原理?

反观子之篡权,揭示了一个权力经营的形成过程和关键。子之是一位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他迎合了燕王哙让贤推能的心理。先是资源占有,获得第一桶金。再是利益联盟,扩大范围。最后塑造氛围,营销洗脑。这点和商业逻辑很像。

如果不是子之政治不成熟,过于急促夺权,历史未可知。150年后,西汉的晁错犯了同样的心急症。尽管他是为了汉景帝,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忘了温水煮青蛙的逻辑,过于急促。

结果,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读过这段历史的诸位,切记,欲成其事,一定要行事谨慎,脚踏实地,逐步推进。

·end·

我是甜瓜,我在“历史微言”读《资治通鉴》

大家想学习的经验,历史上都有,各种形式,各种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