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官家,宋朝皇帝還有什麼其他稱謂?兼論“官家”的感性由來

本文觀點:

一、《清平樂》火了“官家”稱謂。不過皇帝稱“官家”從晉朝已經出現;在五代十國、兩宋被大量使用;而且宋朝,除了官家,還有“大家”、“大官家”、“宅家”、“官裡”等類似皇帝便稱。所以官家起源,與宋代的意識形態聯繫不大。


二、故本文觀點:“官家”出現的最可能原因,是漢語“雙音化”的演進:在中古有大量的“雙音化新生稱謂詞”,用“家、兒、客”等表示各種身份、職業。如稱醫者為“醫家”,宦者為“內家”,詩人為“詩家”………官家稱皇帝應運而生,只不過專指皇帝一人罷了。


三、本文最後還結合中文分詞、自然語言處理,討論漢語雙音化、多音化趨勢,給您更別緻的思維角度。


一、宋朝皇帝有個便稱叫“官家”

以“仁宗文治”為背景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主流平臺播放,但評價兩面化:一面是精益求精的服化道水平;一面是觀眾對節奏緩慢的吐槽。

我喜歡《清平樂》。它起碼讓很多新人知道,宋朝皇帝有個別稱叫“官家”。

除了官家,宋朝皇帝還有什麼其他稱謂?兼論“官家”的感性由來

王凱飾演的官家——宋仁宗

問題來了,為什麼皇帝叫官家?該詞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原創嗎?另外,宋朝皇帝的便稱只有官家嗎?

二、官家並非來自宋朝,起源不晚於晉朝

2.1 正史中的官家稱謂


除了官家,宋朝皇帝還有什麼其他稱謂?兼論“官家”的感性由來

正史中的官家稱謂

目前史料中,最早稱皇帝為“官家”的是《晉書·石季龍傳》:

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石季龍就是石虎,是著名的殘暴弒殺之徒。他不滿皇帝石勒,竟然對屬下李顏說要學冒頓單于殺死叔父,嚇得他們伏地不敢動彈。

南方《宋書》也有記載了東晉的童謠:

官家養蘆化成荻,蘆生不止自成積。

所以宋元著名史學家、訓詁學家胡三省認為,稱天子為官家,始於晉朝;當然,詞頻不高,出現的比較零星。

復旦大學馬麗在《三國志稱謂詞研究》甚至認為,“官家”稱謂在曹魏時代就已經出現!還一併列出了“敵家”、“國家”、“州家”、“官家”、“漢家”、“黃家”等中古“家”語素詞彙。

進入南北朝,官家叫法多了一些,八本南北朝正史中,《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北史》、《南史》都有記載。

進入唐朝,官家叫的更多了。而在亂世五代十國,兩本五代史都有:

《舊五代史·卷四十四》:

因奏曰:“官家省事否?”帝曰:“省。”

《新五代史·卷十一》:

太祖大怒,顧彥卿曰:“汝往趣官家來,不可一日留也。”

另外,十國的後蜀大美女花蕊夫人做《宮詞》,反覆甜蜜地叫“官家”,被收入全唐詩中:

自教宮娥學打球, 玉鞍初跨柳腰柔。 上棚知是官家認, 遍遍長贏第一
籌。 ………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人。

這足以證明“官家”在五代十國的流行。且北宋承襲後周,後周制度起碼可以回溯到後唐、後梁;考慮書面語的滯後性、保守性,所以本文估計,

“官家”作皇帝稱謂詞不晚於中古晉朝出現,然後在五代十國開始流行。

除了官家,宋朝皇帝還有什麼其他稱謂?兼論“官家”的感性由來

2.2 為何管皇帝叫官家?宋真宗也有疑惑。

關鍵問題來了,官家這個詞怪怪的,全天下都這麼稱皇帝一個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啊?

其實北宋開國不久,第三代皇帝——宋真宗也有疑惑(北宋960年建立,968年宋真宗出生,997年即位)。

1、宋人說法一:出自“三皇官天下, 五帝家天下”。

《湘山野錄》這樣解釋:

上(指宋真宗)乘醉問之:“何故謂天子為官家”遽對曰:“臣嘗記蔣濟《萬機論》言:‘三皇官天下, 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上甚喜。

《湘山野錄》是僧人文瑩撰寫的一部筆記體野史,記載了著名的“燭影斧聲”。雖不敢說這本書100%靠譜,但起碼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普遍心理。

用經典附會稱謂,有理有據,起碼不好意思說錯。

2、宋人說法二:承襲唐朝制度說。

《鐵圍山叢談·卷一》這樣解釋:

國朝禁中稱乘輿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謂至尊為'官家'。

這裡“故事”不是今天的故事,而是兩個詞——“過去的慣例”。意思是蔡絛認為宋朝叫官家是承襲唐朝,很明確吧?

除了官家,宋朝皇帝還有什麼其他稱謂?兼論“官家”的感性由來

《鐵圍山叢談》

這種說法站得住。畢竟蔡絛是蔡京兒子,長期在中樞為官,耳濡目染的解釋很有道理;雖然他名聲不好,但《鐵圍山叢談》的價值很大。


3、今天人用“意識形態”拔高:是因為“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兩宋是中國文人地位最高的時代,有宋一朝不殺士大夫,皇帝實在看某人鬧心,就趕到天涯海角流放,所謂“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有人據此說,以士大夫為代表的“官”,確實制衡了以皇帝為代表的“家”,所以稱皇帝為官家。

並且,持該說法的人還舉出明朝反例,說朱元璋廢除宰相,是家天下的典型,所以不能叫“官家”。

這種說法看似言之鑿鑿,但漏洞明顯,不能相信。正史中,晉朝就出現了“官家”稱謂。且五代十國詩詞中都流行“官家”,那時武人跋扈,宰相地位、文人地位空前底下,這怎麼解釋?

所有沒必要枉加拔高,用“宋人的意識形態”強行解釋。北宋人自己不也認為,這是因襲前朝嗎?


除了官家,宋朝皇帝還有什麼其他稱謂?兼論“官家”的感性由來

官家稱謂,沒必要意識形態化


三、前朝的官家從哪來?

所以,我們追問一下,唐朝、晉朝的“官家”又從哪來?

可以更感性的解釋,從語言學角度——“古漢語的雙音化趨勢”。

古漢語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發展趨勢,是雙音化。意思說古人說話、寫字“一個字一個詞”,而到今天,慢慢演進成兩個字或者多個字一個詞,即雙音詞、多音詞取代單音詞。

這也是為什麼,越古老的文言文,我們每個字都認識,卻越不好理解。


除了官家,宋朝皇帝還有什麼其他稱謂?兼論“官家”的感性由來

每個字都認識,卻不好理解

出現這種現象的主因有二:一是音節結構的簡化(複輔音消失、輔音韻尾合流等),二是新事物、新概念出現,需要不斷造詞。

所以回到“家”這個字,在中古時代與其他漢字結合,新造了很多時髦詞彙,用於表示各種職業、身份。如當時稱醫者為“醫家”,宦者為“內家”,僧侶為“禪家”,詩人為“詩家”,酒保為“酒家”等等。

皇帝身邊的近人看這麼多“家”,所以某個美女或帥哥回眸一笑,輕啟朱唇,第一次趕時髦將“官+家”組合,“官家”就這樣出現了。

那為什麼不叫“皇家”、“帝家”?濤說史認為,皇家、帝家在官家出現前已被佔用,代指皇室整體,所以只能從其他詞“下黑手”了。

進一步的中古“新雙音詞”還有:

用“兒”做構詞語素,如“健兒”、“馬兒”、“捌兒”、“雄兒”、“乞兒”、“遊兒”、“帳下兒”、“狂兒”、“童兒”……

用“客”做構詞語素,如有“刺客”、“賓客”、“舍客”、“人客”、“夥客”、“劍客”、“醉客',、“會客”、“僑客”……

不過為嚴謹,我們還是配合考察一下晉朝、唐朝、五代十國的意識形態吧:

兩晉南北朝有“五胡十六國”、“宋齊梁陳”的皇帝輪流做,唐末有皇權被宦權、藩鎮權力的不斷反噬,五代十國有“八姓十四君”走馬觀花,皇帝從“天子”→“官家”,這種情況其實更早發生!

這體現了生產力的進步,體現了中古“君權神授觀念”的削弱;在兩晉南北朝、唐末、五代十國的戰亂中,皇帝也有了一種“世俗化職業”的潛意識。

四、放大眼光,宋代皇帝的其他便稱

有了“歷史+感性語言”的支持,我們放大眼光,結合宋史名著——龔延明教授的《宋代官制辭典》,看看宋朝皇帝還有什麼類似便稱。

除了官家,宋朝皇帝還有什麼其他稱謂?兼論“官家”的感性由來

宋代官制辭典

“大家”:皇帝天下最大,所以“大+家”指皇帝職業。

“大官家”:在官家前面加個“大”字,顯示皇帝大嗎。

“宅家”:“宅(大房子)+家”,宅在古代是好詞,結合家居然可以指皇帝。

“官裡”:可能從官家演變出來的皇帝便稱。

此外,主、上、君等構詞語素都可以稱皇帝,如人主、時主、先主、後主、今上、上聖、人君、國君等等。

還有古人很感性,看到什麼氣派,就抓住直接指代皇帝,比如:

萬乘、車駕、宮車、鸞輿、乘輿、玉輿、六飛、六龍、六蜚、乘輿……


五、新科技時代,研究“單音詞-雙音詞-多音節”的實際意義

一個好好的歷史名詞,到你這裡又扯上語言學,就算自圓其說,有啥實際意義?

除了官家,宋朝皇帝還有什麼其他稱謂?兼論“官家”的感性由來

漢語詞彙演變趨勢

意義還真大。這不僅僅是語文教學的需要;還是分詞、自然語言分析、預測的需要。24史4000萬字皇皇鉅著,人工智能時代,是不可多得的5000年數據信息,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寶藏。

世界可以用中華國粹——圍棋做出AlphaGo;那麼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我們輝煌的史家記錄傳統,也是我們創新、思考的不竭源泉。

目前,自然語言處理已經廣泛用於機器翻譯、打擊垃圾郵件、信息提取、文本情感分析、自動問答、個性化推薦等等。

這些應用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正確分詞。

我們假設,若分詞、自動分析的時候,只告訴計算機“官家”一詞在宋朝存在,那麼之前的“官家”要分成兩個詞,我們將弄錯五代十國、唐朝、南北朝、晉朝的相關稱謂!!!

這是不可饒恕的錯誤。

所以,我們研究稱謂詞,研究漢語“單音詞-雙音詞-多音詞”的語言規律,是想讓漢語像英語一樣,能在自然語言處理時代、人工智能時代有更準確、更優秀、更激動人心的分詞工具;未來有一天,現代漢語的分詞不錯了,我們史家要挑逗一下科學家:“騷年,這裡還有更難、但更有趣的古漢語分詞、古漢語語境,要不要挑戰一下,發篇頂會?”

除了官家,宋朝皇帝還有什麼其他稱謂?兼論“官家”的感性由來

北京大學的中文分詞器—pkuseg,類似還有jieba、 THULAC等



參考文獻:

1、24史。

2、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M)

3、馬麗, 《三國志稱謂詞研究》(J)

4、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