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前線一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聽從黨的召喚 疫情就是命令

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黨中央發出馳援武漢號令,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已有三批醫護人員隨河北省援鄂醫療隊奔赴武漢抗疫前線。

抗疫前線一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校友辦徵集到已有河北,北京,天津,上海,遼寧,浙江,重慶,湖南,福建,吉林,解放軍,武警等四十家醫院工作的百餘名校友,參加各省、市、部隊援鄂醫療隊奔赴武漢,還有二十餘名畢業後在武漢工作校友堅守在武漢抗疫一線。

河北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專業組長趙京梅和趙志偉團隊事蹟被省市新聞媒體多次報道。更有數千名校友駐守在市縣區當地防控一線。附屬醫院副院長張慶教授擔任承德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專家組組長,帶領附院專家孫士娟、鄭紅飛等校友支援市定點第三醫院,日夜堅守一線崗位。在有十數名校友參戰的市第三醫院醫護專家共同努力下,承德市七名確診患者全部治癒出院,成為河北省首個確診患者清零城市。

抗疫前線一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抗疫前線一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抗疫前線一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抗擊病毒阻擊戰中,在黨中央保衛武漢的號召下,承醫學子義無反顧投身戰場,救死扶傷。

承德醫學院前身是籌建於抗日戰爭時期,正式建校於1945年9月的冀東軍區衛生學校,又稱晉察冀白求恩衛生學校分校。建校初期,轉戰於豐潤,遷西,遷安,遵化,平谷,興隆,寬城,赤峰等地,先後救治灤東戰役,熱河戰役以及進軍東北戰鬥中的萬餘名傷病員。

抗疫前線一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1947年7月,冀東軍區組建主力部隊九縱,趙長伶(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校長)為代表的軍醫二期、調劑二期學員提前畢業,隨同冀東軍區衛生部成建制投入到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中。

抗疫前線一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抗疫前線一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1948年1月,學校更名中國醫科大學冀察熱遼分校,1948年10月13日接東北野戰軍衛生部命令,由駐地赤峰王爺府馳援錦州戰役前線,在遼寧朝陽一線組建十二個戰地救護所,創下了千餘名師生搶救萬名傷病員的壯舉,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衛生史冊。

抗疫前線一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抗疫前線一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1949年1月奉命改稱中國醫科大學第四分校,隨著東北全境解放,集體轉業熱河省政府駐地承德。

抗疫前線一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1949年7月組建防疫隊,484名師生赴熱北赤峰一帶配合蘇聯專家和東北防疫隊防治鼠疫,成為熱河省防疫戰線上的第一批骨幹力量。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11月11日醫療二期88名畢業生第一批入朝,1951年又連續選送醫療護理三批共計239名畢業生參加抗美援朝醫療衛生工作。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刻,承醫學子時刻聽從黨的號召,向吹響衝鋒號的陣地集結,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

追根溯源,承德醫學院是一所建立於戰爭年代,秉承延安紅醫精神,具備革命紅色基因傳承的醫學院校。

首任校長劉韶九,1934年畢業於北平醫學院,1937年9月通過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到達延安,是當時中央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在張村驛時期六名專業教員之一。1938年9月到晉察冀抗日前線,任白求恩衛生學校教員。

副校長徐鴻圖,北平醫學院畢業生,1938年9月通過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到達延安,延安八路軍總部直屬衛生所醫生兼教員。

教育長馬旭,北平醫學院畢業生,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領導者之一,1938年9月通過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到達延安,延安八路軍衛生學校教員,有延安醫大“三大名師"之稱。

劉文芳烈士,冀東軍區白求恩衛生學校分校籌建者之一,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首批病護教員,白求恩東征醫療隊十八勇士中的護士長。1944年10月犧牲於豐潤楊家鋪。


抗疫前線一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血脈傳承著紅色基因,紅醫精神一代代相傳。承德醫學院建校七十五年,培養了五萬名畢業生,奮鬥在祖國各條醫療衛生戰線上。

抗疫前線一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抗疫前線一承德醫學院百名畢業生征戰武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