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本文开篇先自设一问——为啥元朝历史不怎么招人待见?

答案是元朝的皇帝名字不好念。比如元英宗叫硕德八剌、元宁宗叫懿璘质班、元惠宗叫妥懽帖睦尔、元昭宗叫爱猷识理答腊,还有本文的主角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我一看到这货的名字就想起那个要人老命的“达拉崩吧斑得贝迪卜多比鲁翁”……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幸亏元朝皇帝的名字还没“达拉崩吧”那么可怕,否则我早就望风而逃了

这些名字不但字多、生僻还拗口,很容易让人产生念绕口令的畏难情绪,一不小心就会露怯念错、成了白字先生。

相反在元朝还叫蒙古帝国的时候,爱育黎拔力八达们的先祖不但英明神武,名字也起得简单好记还琅琅上口。比如铁木真、拖雷、窝阔台、蒙哥、忽必烈(忽必烈先当了11年蒙古大汗,然后才建国号为元),就算是稍复杂点的如阿不里哥,也是连小学生都不会念错。

这当然是个玩笑。不过相比其他朝代,元朝的大多数皇帝给人的感觉都很陌生。哪怕是最有名的忽必烈,更让人熟悉的也只是他争汗位、改国号、灭南宋等“光辉”事迹。至于一统天下之后他利用纸钞和三大计相疯狂敛财,连续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均遭惨败,内部接连爆发海都、昔里吉、乃颜三大叛乱这些破事,了解的人相对就要少得多。

忽必烈这个开国之君尚且如此,元朝国祚仅98年就走马灯般的换了11个皇帝也就不奇怪了(其中一头一尾的忽必烈和妥懽帖睦尔就占了58年)。每逢皇位更替,为了抢夺那把椅子而朝争、政变、操刀子吓唬人或者干脆大打出手都是家常便饭,即便龙椅上好端端的坐着一位皇帝,也不耽误野心家们说叛乱就叛乱。比如当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割据了大半个南方、甚至有闲心思操刀互砍的时候,这座江山名义上的主人却似乎在全程看戏。是大元朝已经衰弱到无力平叛和收复失地了?还真不是,只不过大元朝的皇帝正忙着跟一大堆“帖木儿”(阿鲁辉帖木儿、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等等)玩内讧,根本没工夫搭理南方那点破事。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后来朱元璋北伐如秋风扫落叶,不是他太强,而是蒙古人自己把自己打残了

而元朝的第四位皇帝爱育黎拔力八达,能够做到不流血即位,还能和平的将权力交接给儿子——仅凭这一点,就足够在元朝称“仁宗”了。


元朝(蒙古)的每一次皇位传承都少不了斗争和血光,严格讲连爱育黎拔力八达也不例外。

历史上绝大多数塞外游牧民族,都发源于今天的蒙古高原,其后的扩张大多是朝东、南两个方向。至于西方,由于人口稀少、物产贫瘠以及气候恶劣,基本上只有在他们需要收税、抢劫时才偶尔“光顾”一下,顶多是作为在老窝站不住脚时可以利用的一条退路而已。

唯独蒙古人是个例外。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蒙古人对于西征的执念,一直令视华夏之外皆荒蛮的古人迷惑不解

铁木真一统蒙古诸部之后,便先后对位于中原北部的金国和西夏开战,这是塞外新崛起势力的常规操作,并不足为奇。可奇怪的是他虽然打得女真人和党项人满头是包,却在尚未灭国之际突然踩了一脚急刹车,然后掉头就向以前遭人嫌弃的西域和河中地区杀去,开始了长达7年的蒙古第一次西征。

这是什么操作?

在铁木真西征归来的时候,他给出了答案——将嫡长子术赤分封在极西的钦察地区、次子察合台分封在原花刺子模和西辽地区、三子窝阔台分封在金山的叶密立河流域,小儿子拖雷则留在蒙古本部,这就是后来蒙古四大汗国的由来。

原来是这位爱子心切的父亲发现,他那四个好斗的儿子没一个是善茬子,放在一起肯定是自相残杀、让外人占便宜的结果。所以他干脆先打下大大的家业,然后让儿子们远远的各守一方,想打架都够不着。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后来的四大汗国与成吉思汗设想的很不一样,当然他对儿子们各守家业、守望相助的期望也落了空

可惜即便是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对于儿子们的野心也无能为力。在他死后,术赤和拖雷、察合台和窝阔台两两对立,先是窝阔台杀了拖雷(存疑),然后拖雷的子孙则抢走了窝阔台一系的汗位。就这么杀来杀去的,使得蒙古四大汗国名为一体,实则四分五裂,横跨欧亚大陆的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帝国,其实早就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了。

虽然自蒙哥以后,蒙古汗位(元朝帝位)一直被拖雷一系把持,但铁木真都搞不定自己的儿子,更何况拖雷?尤其是元朝的皇帝要么经常儿子死得比老子还早,要么儿子没死也总是没人把他当回事,所以动不动打成一团就没啥奇怪的了。

就连前文夸过的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其实也没好到哪儿去。元成宗铁穆耳生前儿子死绝,死后谁来继位就成了难题,他的皇后卜鲁罕和左丞相阿忽台打算拥立安西王阿难答,右丞相哈剌哈孙则属意海山兄弟。此后在哈剌哈孙的帮助下,海山的母亲答己和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率先赶回大都,海山则在诛杀与阿难答通谋的合赤温后王也只里后,屯兵和林以观风色。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13世纪的蒙古人几乎天下无敌,自己人内讧起来的次数和热闹程度也没人能比

此后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发动政变,卜鲁罕、阿难答、阿忽台等人先后被杀,至此皇位成了海山兄弟的囊中之物,可到底花落谁家就成了最大的悬念。本来朝中重臣包括即将成为皇太后的答己都倾向于更容易控制的爱育黎拔力八达,答己甚至写信给海山,假托“灾劫命数”暗示自己的大儿子放弃皇位,结果惹得海山火冒三丈:

“我捍御边陲,勤劳十年,又次序居长,神器所归,灼然何疑。今太后以星命休咎为言,天道茫昧,谁能豫知?设使我即位之后,所设施者上合天心,下副民望,则虽一日之短,亦足垂名万年,何可以阴阳之言而乖祖宗之托哉!此盖近日任事之臣,擅权专杀,恐我他日或治其罪,故为是奸谋动摇大本耳。”(《元史·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二十五》)

于是海山率3万大军悍然南下。在迫在眉睫的军事威慑下,无论是答己、爱育黎拔力八达还是朝中大臣的各种小心思统统不见了踪影,乖乖的迎立海山为帝,是为元武宗。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海山跟大多数元朝皇帝一样,抢皇位时生猛如海鲜,当皇帝则几乎一无是处

可以说这又是一场不见血的政变。不过既然无须流血,那就少不了妥协。其中一条就是海山以弟弟有定策之功为由,立其为皇储,相约兄弟相袭、叔侄相继——也就是说海山答应死后由爱育黎拔力八达继皇统,之后再还政于海山一系。

不过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值得一说。所谓太子,是指皇帝的继承人,因与皇帝的关系不同,称谓也有差别。比如皇帝的儿子当皇储可称太子、孙子则为太孙,其余叫皇太叔、皇太弟的也不乏先例。可是海山立弟弟为皇储时,偏不叫皇太弟,非得闹个幺蛾子不可:

“六月癸巳朔,诏立母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受金宝。”(《元史·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

海山看似一不小心把弟弟弄成了儿子,还招致不少人的嘲笑,说蒙古人不习中原礼法结果闹出了笑话,其实这种说法才可笑。蒙古人的文化水平确实挺糟糕,但也没糟到连这种基本常识都搞不清楚的地步。更何况他们身边并不缺乏对中原礼法滚瓜烂熟的汉臣辅佐,比如爱育黎拔力八达就从小学习儒家典籍,并以硕儒李孟为师,彼此间非常信任和尊重。如果诏立皇太子一事为无心之失,他肯定会发现并立即要求改正,而不是任由自己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兄死弟及在汉人皇帝中不多见,即便像朱由校无子传位朱由检,因为未经册立程序,所以后者也不能称“皇太弟”

所以说这只能是海山的有意为之。他虽然可以用武力威慑夺取帝位,但是为了安抚皇室和朝臣、稳定自己的统治,不得不以出让皇储之位作为让步。只不过这样一来海山的心里边显然是很不爽的,于是拿“皇太子”的名号来恶心一下那个不安分的弟弟,也算是个小小的惩戒和警告。

爱育黎拔力八达显然没有能力和勇气反对,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不过后来他违背“兄弟叔侄世世相承”这个承诺时,也没看他有啥心理负担。


在元朝的皇帝中,论治国能力爱育黎拔力八达算是顶尖的了。

跟大多数元朝皇帝一样,海山抢夺帝位时非常生猛,当皇帝的本事就稀松平常了。比如他对在夺位之争中首鼠两端的前朝元老大臣充满了不信任,连有拥立之功的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都被他一脚踢去了和林。相反因为海山早年一直在西北领兵征战,即位后也依然信任那些大多是出身西域诸族的嫡系将领。比如他任用唐兀人乞台普济和畏兀儿人脱虎脱为左右丞相,为了给其他亲信如西域人三宝奴、色目人保八、拂林人忙哥帖木儿等人安排位置,不惜大肆增设官署、滥赏滥封、大兴土木。由此引起了财政危机,他便更改钞法、提高盐引价格,增加赋税,结果弄得天下大乱,朝野上下也是一片反对之声。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元朝不到百年间各地民变不断,图中统计的还没算明末大农民起义

不过这关海山何事?这位自打入主大都就流连于醇酒美人之间不可自拔的皇帝管杀不管埋,在位4年就一蹬腿挂了,扔下一座遍地大坑的江山留给了爱育黎拔力八达,这算不算是海山对弟弟的报复?

如果爱育黎拔力八达跟大多数的元朝皇帝一样是个坑货,那么海山就赢了,可惜他还真是小看了自己的弟弟。

这位小爱弟弟一即位,二话不说先把哥哥的那帮狗腿子如脱虎脱、三宝奴等统统给咔嚓了,然后以“变乱旧章”荼毒百姓为名,宣布全盘废除海山旧政。

有人反对?脱虎脱等人的脑袋挂在城楼子上还没风干呢,谁想去陪他们一起吹吹风?

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屁股坐稳后,随即任命亲信完泽和李孟为中书平章政事,同时下诏罢建中都、停用至大银钞、进用汉族文臣、减裁冗员、整顿朝政,使得朝纲国政为之一振。自打元世祖忽必烈之后,虽然成宗铁穆耳和武宗海山加一块在位时间17年,但这两位守成之主一个太无能一个太胡闹,搞得元朝统治上层矛盾尖锐、内讧不断,民间的各种汉人起义更是此起彼伏。要是爱育黎拔力八达这家伙再继续不靠谱下去,估计大元朝就不用等到朱重八来终结,朱五四都能赶上趟了(朱元璋之父,元仁宗时正值壮年)。

幸好爱育黎拔力八达当皇帝比他叔叔和哥哥强得多,尽力扭转了元朝自成、武两宗以来的衰败之势。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比大多数皇帝靠谱——当然,仅限元朝

他深刻的认识到享有特权的蒙古贵族以及蒙古与汉人之间的矛盾对于皇权的巨大危害——尽管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曾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蒙古诸王在领地内的权力仍然大到形同割据。于是在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爱育黎拔力八达刚一即位便做出尝试,下令撤销诸王的札鲁花赤(即司法官),意味着取消了蒙古贵族独立于朝廷之外的司法权。我没有找到诸王对于皇帝这道命令的反应,但是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尝试显然是失败了。因为根据《元史》记载,后来先后当上皇帝的也孙铁木儿(即泰定帝)、和世琜(元明宗)在5年后又被允许设立了几个札鲁花赤。

维护蒙古贵族利益是元朝得以立国之本,爱育黎拔力八达拿这条铁律没有办法。于是他便致力于缓解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具体的办法就是大力拉拢汉族士人。

元太宗窝阔台刚灭金那会儿,心情一好就开了回科举,结果录取得官的基本都是汉人。这下蒙古贵族不高兴了,窝阔台的心情也不好了,于是作为学渣的蒙古人再也不想搞科举这个破玩意了。

不搞科举怎么选拔人才?蒙古人有的是办法,比如世袭、“不次”、“纳粟”、“保举”等等——名义很好听其实都是瞎搞,想当官全靠挖关系、走后门。这下蒙古人开心了,可是整天做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汉族)读书人们就很不开心了。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元朝的科举极端不公平,但对于“久旱逢甘霖”的汉族士人们,仍对元仁宗感恩戴德

于是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时隔80多年后重开了科举,这对于读书人来说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史称“延祐复科”。不过元朝的科举其实是很不公平的,比如将蒙古人、色目人(右榜)与汉人(左榜)考生分别设榜,右榜不但考试难度低、得官官位高,更缺德的是名义上每科取士百名、左右榜各半,实际上汉人举子何止万千?而蒙古人、色目人经常连能参加考试的人数都凑不齐。

元朝共进行过16次科举,仅两次取足了百名进士。比如“延祐复科”那次就仅取了56人。为啥?因为在蒙古人和色目人里边就算矮子中间拔大个,也凑不齐150个能过乡试和50个能中进士的考生,于是只能让左榜的汉人考生倒霉、空出同样的名额,以维持两榜均等。

即便如此,为了当官管他何为风骨的读书人们,还是对爱育黎拔力八达感恩戴德。

爱育黎拔力八达采取的另一个广受士人好评的措施是编纂了名为《大元通制》的法典。话说蒙古人治国可谓随心所欲,从成吉思汗建国至海山挂掉的100多年间,除了忽必烈弄出来个乱七八糟的法令汇编《至元新格》,司法判案纯靠“人治”。这就引起了作为弱势群体的汉族士人的极大不安。

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即诏令中书省臣汇集开国以来的律令条规,以金朝的《泰和律》为基础编订法典,一直到他去世两年后《大元通制》才得以颁布。这部法典虽不完善,但已经足够成为元朝法制建设的一座里程碑——话说在大元朝、包括蒙古帝国的一大堆皇帝、大汗里边,能想起来这码事还能坚持干出个成果来的,也就属爱育黎拔力八达,这也算是他的过人之处。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除了很有蒙古特色,《大元通制》没有太多可以称道之处

此外他还比较重视汉蒙文化交流,曾将许多汉文著作翻译成蒙古文,比如《尚书》、《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帝范》和《资治通鉴》等等。还赞助出版了《孝经》、《春秋集传辨疑》、《农桑辑要》等书籍。

在爱育黎拔力八达短短9年的执政时间里,他干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搞了次财税改革。其实就是清查田亩以增加税收,史称“延祐经理”,结果还失败了。这种毛毛雨般的小改革在汉人王朝里一点不稀罕,但在元朝就罕见了,更罕见的是眼见这件事行不通,他立刻认栽并将施政全盘退回到改革之前的状态。话说能做到知错就改的元朝皇帝中,爱育黎拔力八达还真是独一份。

其他的蒙古皇帝都跟犟牛一样,无论干啥都不管对错强推到底——哪怕祸祸了江山、丢了卿卿性命都可以,要他们认错?想都别想。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庙号仁宗的搞改革都爱失败,比如赵祯的“庆历新政”,不过那可比“延祐经理“复杂多了

这也是爱育黎拔力八达被称之为“仁”的一个重要原因。


爱育黎拔力八达活着的时候挺给力,要死的时候却使劲给大元朝挖坑。

话说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宋仁宗赵祯刚即位的时候,也是接下了败家老爹宋真宗赵恒留下的一副烂摊子。不过赵祯在一众贤臣良将的辅佐下、花了42年的时间,哪怕不能算缔造出个盛世、使大宋朝中兴,起码也算挽回了颓势、守成有方。

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治国能力上就算比不上赵祯这位前辈,起码也比铁穆耳、海山之流强得多。如果他也有几十年时间,说不定能把这个皇帝干得不逊色于赵祯。

可惜仅仅9年后,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正月他就因病驾崩。

命长命短这种事找不到地方说理去,可是生前颇具明君之相的爱育黎拔力八达,临死却给他的帝国挖了个大坑。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元朝(蒙古)每逢帝位交接不打上一架都对不起观众

前文说到元武宗海山立弟弟为“皇太子”是有条件的,即“兄弟叔侄世世相承”。所以既然爱育黎拔力八达要挂了,就应该把皇位传给海山的长子和世㻋。

不过爱育黎拔力八达压根就没想守诺,太后答己、权臣铁木迭儿等人也起哄架秧子,于是早在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他就以给和世㻋封王为名将其远徙云南,次年就册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太子。

于是当爱育黎拔力八达挂掉以后,硕德八剌就顺理成章的登基为帝了。

爱育黎拔力八达毁约事件引起了严重的后果。本就野心勃勃的蒙古贵族和愤怒不甘的海山一系这下有了借口,纷纷以叛乱作为回应——硕德八剌在位仅3年就遭遇南坡之变,晋王也孙铁木儿弑君自立;再过4年也孙铁木儿死后,继位的儿子阿速吉八死于两都之战,海山次子图帖睦尔夺回皇位;不过按照武宗与仁宗当年之约,当皇帝的应该是和世㻋,图帖睦尔被迫迎回长兄。可就在兄弟二人见面后,和世㻋随即暴死,世人皆云为图帖睦尔和权臣燕铁木儿所毒杀;可能是遭到报应,图帖睦尔在位4年就挂掉,传位于和世㻋之子懿璘质班,结果这个7岁的小娃当了53天皇帝也死掉了;下一位接班的皇帝是小娃的哥哥。他也挺惨,先是权臣燕帖木儿不许他登基,好不容易把这老货熬死了,又被另一个权臣伯颜当傀儡操控,两年后才得以亲政。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妥懽帖睦尔将所有元朝皇帝的毛病集于一身,不成亡国之君就有鬼了

这位皇帝叫妥懽帖睦尔,后来的庙号是惠宗,明太祖还送了他个谥号,叫元顺帝。

可以说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毁诺,给元朝国势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此后的20年里朝野上下血雨腥风不断,皇帝就换了7个,其中死于非命的就有3个。可以说最终元朝的灭亡固然有妥懽帖睦尔善于作死的因素,但爱育黎拔力八达挖下的那个大坑,换成别的皇帝也不敢说就能填得上。


最后说下元仁宗之“仁”,是否名副其实。

仁宗是个非常好的庙号,史上能拿到的皇帝只有6位。其中两位汉人皇帝宋仁宗赵祯和明仁宗朱高炽让人挑不出太多毛病,不过另4位非汉人的仁宗——西夏仁宗李仁孝、西辽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和清仁宗颙琰(即嘉庆皇帝)就颇有让人腹诽之处了。

比如爱育黎拔力八达。这位元仁宗要是个汉人皇帝的话,估计能得到的就是如世宗(暗指其得位不符伦常或世系顺序)、显宗(没什么作为的守成之君)、文宗(软弱)、穆宗(短命鬼)之类明褒暗贬的庙号,最多也就能混个宣宗或是宪宗(功过各半),肯定跟仁宗无缘。

庙号为仁宗的不光有赵祯,还有个名字堪比“达拉崩吧”的元仁宗

士人风骨这种东西肯定存在过,不过骨头越硬越容易夭折,后来就剩下一堆软骨头了

庙号这东西大都是士人搞出来的。士人都是号称自有风骨的,只不过貌似这帮家伙越活越缺钙,到了宋明之后骨头也就越来越软。所以被儒家视为伦理思想核心、道德标准终点的“仁”字,也就愈发跟不要钱似的批发出去。尤其是对看起来凶巴巴、喜欢动刀子胜过讲道理的异族皇帝,他们从来都比面对本族帝王更好说话。

于是拿到“仁宗”这个庙号的汉夷皇帝之比就成了2:4。

不过仅与李仁孝、耶律夷列之流,尤其是跟其他元朝皇帝比起来,爱育黎拔力八达称“仁宗”也不算过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