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最新報道: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概況

《自然》最新報道: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概況

自2020年1月11日中國科學家發佈了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全基因組序列以來,全球掀起了針對COVID-19疫苗的研發高潮。早在3月16日,就有備選新冠肺炎疫苗首次進入臨床測試,速度堪稱歷史之最。

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 ,CEPI)正在與全球各國的衛生當局和疫苗開發商合作,推進新冠疫苗的研發。《自然》一直跟蹤著全球疫苗的研發狀況,其數據庫中包括來自WHO的疫苗開發計劃清單(清單持續更新)以及其他公開渠道獲取的疫苗研發項目的信息。這些概況信息能揭示新冠疫苗研發的關鍵點,併為CEPI的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來源。公開分享這些信息,可以促進疫情中的各方協調工作,並使全球資源能用於最有希望的候選疫苗。4月9日,《自然》公佈了最新的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概況。

Idobon /文

《自然》最新報道: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概況

截至2020年4月8日,全球共研發出115種候選新冠疫苗(圖1),其中78種仍在進一步開發中,還有37種開發狀態不明(無法從公開渠道或專有信息來源確定其開發狀態)。在這已確認的78個在研項目中,目前有73個處於早期研發或臨床前階段。最近,最先進的候選疫苗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包括Moderna的mRNA-1273,CanSino Biologicals(康希諾生物)的Ad5-nCoV,Inovio的INO-4800、LV-SMENP-DC和深圳市免疫基因治療研究院的病原體特異性aAPC(表1)。其他許多疫苗開發商也表示計劃在2020年開展人體試驗。

《自然》最新報道: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概況

圖1. 採用不同技術的候選新冠疫苗。(Exploratory:還在早期研發的項目(分為已確認(confirmed)和未確認(unconfirmed)),沒有進行動物模型測試;Preclinical:臨床前項目,處於動物模型測試和/或生產臨床試驗用料的階段。)

表1 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新冠候選疫苗

《自然》最新報道: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概況


《自然》最新報道: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概況

技術平臺多樣化:本次新冠疫苗開發的顯著特徵是多種技術平臺一起上陣,包括核酸(DNA和RNA)、病毒樣顆粒、肽、病毒載體(可複製和不可複製)、重組蛋白、減毒活病毒和滅活病毒的方法(圖1)。其中許多平臺的技術都未曾用於研發疫苗,但是在腫瘤治療等領域的一些經驗鼓勵了研發人員嘗試這些新方法來開發新冠疫苗,以提高疫苗研發的速度。可以想象,某些疫苗平臺可能更適用於研發用於特定人群,例如老年人、兒童、孕婦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的疫苗。

綜觀表1所列舉的候選疫苗,基於DNA或mRNA的新型技術平臺具有快速且便利的改造抗原的潛能。事實也是這樣,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公佈僅兩個月後,Moderna的mRNA-1273疫苗就開始進行臨床測試了。基於病毒載體的疫苗可提供高水平的蛋白質表達,且具有長期穩定性,並能誘導強烈的免疫反應。另外,先前已經有針對其他疾病的基於重組蛋白的疫苗獲得了許可,這意味著此類候選藥物可以直接投入大規模生產。

對於一些技術平臺而言,佐劑可以增強疫苗的免疫原性,降低疫苗的使用劑量,產能一定的條件下,能在確保免疫效果的情況下為更多的人接種疫苗。迄今為止,至少有10個疫苗開發商——包括GlaxoSmithKine(葛蘭素史克)、Seqirus和Dynavax——已表示計劃開發針對COVID-19的佐劑疫苗,承諾將已獲批的佐劑(分別為AS03,MF59和CpG 1018)用於研製新冠疫苗。

各疫苗採用了哪些新冠抗原?這方面的公開信息很有限。根據已有的信息,大多數候選疫苗都是誘導針對新冠病毒刺突(S)蛋白的中和抗體,從而防止新冠病毒通過人ACE2受體進入細胞。但是,不同候選疫苗中的S蛋白的不同形式和(或)不同變體之間如何相互關聯,或與疾病的基因組流行病學之間如何關聯,尚不清楚。SARS疫苗開發的經驗表明,不同抗原增強免疫力的潛力不同。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可能與疫苗開發有關。

《自然》最新報道: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概況

疫苗開發商情況一覽: 正在開發的78個候選疫苗中,有56個(72%)由公司開發,其餘22個項目(28%)由學術、公共部門和其他非營利組織牽頭(圖2)。儘管許多大型跨國疫苗開發公司(如Janssen,Sanofi,Pfizer和GlaxoSmithKine)都參與了研發新冠疫苗,但目前領先的開發商大多數是小公司,(或)缺乏大規模疫苗生產的經驗。因此,協調好疫苗的生產、供應以及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自然》最新報道: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概況

圖2. 新冠疫苗開發商,按類型和地理位置劃分。合夥企業的地點採用主要開發商的所在地。*圖中數據不包括中國

大多數的新冠疫苗研發工作都在北美進行,有36家疫苗開發商(佔46%);中國有14家(佔18%),亞洲(不包括中國)和澳大利亞有14家(18%),歐洲有14家(18%)(圖2)。中國為疫苗研發付出了額外的努力,CEPI正在與中國科技部聯絡,確定其疫苗研究進展。

新冠候選疫苗的主要開發者分佈在19個國家/地區,這些國家的人口總計佔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但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那裡雖然具備疫苗生產能力和監管框架,卻找不到任何關於疫苗開發活動的公共信息。COVID-19的流行情況可能因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有效控制這種流行病可能需要南半球各國加強協作並參與疫苗研發工作。

前 景

針對新冠疫情的全球疫苗研發工作無論是規模還是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於時間緊迫,也許到2021年初,人類就可以在緊急情況(或其他類似的場合)下使用疫苗,與傳統疫苗開發流程相比,這將是根本性轉變。傳統的疫苗研發平均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即使是加速開發的埃博拉疫苗,也花費了5年時間。這將需要新的疫苗開發模式,包括平行和適應性開發階段、創新的監管流程和擴大製造能力。

在傳統的疫苗研發中,歷史數據顯示超過90%的研發候選會宣告失敗。而新冠疫苗的研發方式——涉及新的病毒靶標、新的疫苗技術平臺和新的開發模式——可能會增加疫苗獲批的難度,並且需要仔細評估有效性和 每個步驟的安全性。為了評估疫苗的功效,目前正在開發新冠疫苗的特定動物模型,包括ACE2轉基因小鼠、倉鼠、雪貂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涉及活病毒的研究需要生物安全級別為3級(或以上)的環境,者可能需要國際協調,以確保有足夠的實驗室可用。

我們將需要疫苗開發商、監管機構、政策制定者、資助者、公共衛生機構和政府之間進行強有力的國際協調與合作,以確保生產出足量的有希望的候選疫苗,並公平地供應給所有疫區,特別是缺乏資源的地區。CEPI最近發起呼籲,號召大家籌集資金,支持全球新冠疫苗的開發工作——這項工作需要速度、大規模的生產部署以及全球可及性。

最後,疫苗研發者、監管者、決策者、資助者、公共衛生機構和各國政府之間需要進行強有力的國際協調與合作,以確保有希望的後期候選疫苗能夠得到足夠數量的生產,並公平地供應給所有受影響地區,特別是低資源地區。CEPI最近發出了一項資金呼籲,以支持全球COVID-19疫苗的開發工作,其指導原則有三個方面:速度、規模化生產與合理部署,以及全球供應。我們將保持動態的組合管理方法,並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我們的科學資源。我們將敦促全球疫苗界集體動員所需的技術和資金支持,通過全球疫苗接種計劃成功應對COVID-19大流行病,併為應對未來的大流行病提供堅實的基礎。

《自然》最新報道: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概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