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學習不操心 家長就不要只盯著學習

最近,在孫楊事件中,很多人都在質疑作為經紀人的孫媽媽,對孫楊的教育是太溺愛還是不懂規則。

還有杭州一位爸爸陪娃寫作業起了衝突,15歲的兒子拿起了水果刀。

更有甚者,在廈門警方通報的一中學生砍傷父親、砍死母親,據說也是因為輔導作業的問題。

這幾則新聞在引起人們關注的同時,揭露了一個共同的教育現象:家長對孩子和學業和事業操心得太多,未必能得到理想的結果。

想要孩子學習不操心  家長就不要只盯著學習

作為家長,不是不要管,而是要尋求管教孩子的合理方法。讓孩子明確學習的意義,能夠體會學習的快樂,在教育孩子方面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1、再次明確學習的意義

孩子不懂學習的意義,家長也不知怎麼引導,是學習路上的第一障礙。

有些家長抱怨,孩子不知為什麼學習、學習不自覺,就像盲目的青蛙一樣,督促一下,跳一下,學習彷彿是家長的事情。

還有的孩子沒有清晰的學習目標,家長怎麼要求,自己就怎麼做,做不做得到不重要。

作家龍應臺有一段經典的名言:“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想要孩子學習不操心  家長就不要只盯著學習

學習的意義遠的來說,在於戰勝困難、催人進步,是決定人生的先決條件。近的來說,是解決某個問題、獲得知識技能的方法。

在孩子的學習道路上,需要親子齊心協力來明確概念,掃除障礙,共同制定學習計劃,才能有效執行。

活到老、學到老。要懂得學習的意義,還要從小給孩子樹立終身學習的概念。但是有些家長卻陷入了階段性努力學習的誤區:

孩子學習不用功,家長說,等你考上大學就好了,我就不會管你了。

孩子覺得作業多,他們說,你就只管學習就好。

這些都是誤以為學習是階段性的任務,沒有把學習當成是終身的、長遠的事情,以為學習就是青少年時期唯一且最重要的事情,也就不能有效激發出孩子的求知慾望。只有樹立了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的概念,學習才不會是青少年時期最沉重的話題。

在明確學習意義這件事情上,家長不必只關注當下的高壓學習,而要引導孩子進行長遠規劃;不必拘泥於學校學科的學習,而要看到孩子靠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多元化興趣的探索。

2、不批評也不表揚

批評雖然有時會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長期的批評,會讓孩子變得消沉、懦弱或者叛逆等嚴重後果。

聽說過不打罵、不批評孩子,可是不表揚孩子這是為什麼呢?

想要孩子學習不操心  家長就不要只盯著學習

因為過多的表揚可能使孩子依賴表揚。家長不表揚,孩子就不想做或者不好好做事。同時,也需要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對自己好言相向。

也不是不能表揚孩子。

一方面要注意在表揚孩子做好了某件事情的時候,家長可以表揚孩子的具體努力過程或者某個好習慣,而不要一味地表揚孩子太聰明、太棒了;

一方面注重精神表揚而不是物質表揚,比如孩子學習努力,考了一百分,本來就是一件讓大家都很開心的事情,而不用刻意對孩子進行言語誇獎或者物質獎勵。

在《不管教的勇氣》一書中還提到一種有效的激勵方式,可以用“謝謝”替代“表揚”。當孩子做出了良好的行為的時候,家長可以就像朋友一樣,對他說聲“謝謝”。比如家長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提前完成作業,你可以跟孩子說:“謝謝你效率這麼高”,看到孩子懂得體諒他人,把電視聲音關小,家長也可以說聲“謝謝”。簡單的一句謝謝,遠比說“孩子,你真棒”來得更自然。

不批評、不表揚,平等對待孩子,像朋友一樣尊重孩子、善待孩子,才能獲得孩子的尊重和善待。

3、不要落井下石,而是推波助瀾

許多家長,對於各種狀元學習偏方迷之信服,和孩子的交流也三句不離學習,恨不得把孩子變成一個學習的機器。

有些家長對於考生,更是緊張得不行,儘可能創造一切為孩子鋪墊學習道路,進而規劃人生。

殊不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學習機器有比自家孩子更智能的,學習和人生的道路也是鋪墊不完的。更多的時候,還得靠孩子自己領悟。

想要孩子學習不操心  家長就不要只盯著學習
  • 學習有快有慢,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展節奏,過多、過早地讓孩子嘗試各種“學習偏方”,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只怕是拔苗助長。
  • 學習也是一個綜合的內容,除了學校學習、書本學習,還有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也可以不同。
  • 學習還是一個戰勝困難的過程,偶爾的滑坡,不能全盤否定。面對挫折,家長要反思自己的行為是落井下石還是推波助瀾?

學習上,家長不能一味包辦也不可能一直包辦,更多的是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了自己,戰勝困難需要自己想辦法,美好人生需要終身學習。

家庭中,家長要懂得示弱,合理表達自身需求,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家庭重要的一份子,也理應從家務勞動、孝老愛親中體現出一定的價值和貢獻。

孩子沒有老過,但家長曾經小過,不要把自己的遺憾強加於孩子,多尊重孩子、啟發孩子,跟孩子“共情”,維護良好的親子氛圍才能為孩子的學習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歡迎關注 我是二寶媽媽,育兒育己、終身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