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

經歷越多的世事,走過越多的彎路後,我越發地覺得:做任何事情,事先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去做它,非常關鍵。只有解決了為什麼的問題,我們的努力才是有方向的。讀書也同樣如此,想明白自己為什麼要讀書,是第一要緊的事情。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

為什麼要讀書?問出這句話是不是就俗了?讀書為什麼要有目的?青燈古卷,紅袖添香,閱讀本身就是人生一大樂事啊。不要把它搞得那麼功利,不要褻瀆讀書好不好?

我沒有褻瀆讀書。你說的把讀書作為樂事,作為消遣,恰好就是讀書的一個目的。因為你想打發時間,你拿起一本書,獲得了快樂,時間也在你閱讀的心流中很快過去。這總比看無聊的電視劇有意義得多。但是,在我們這個信息飛速迭代的時代,把讀書作為消遣,在我看來,是讀書的低層級,而且,也非常奢侈。

我主張功利式閱讀。讀書讓我們聞之前所未聞,見之前所未見,我們獲得了新知,知曉了天下事。這讓我們聊天時有充分的談資,感覺自己是把握著時代的脈搏的。

每當我拿起一本書,我人性的貪婪就被喚醒,我想吸乾作者的思想精華,榨取他得來不易的知識結晶,我想知道他面對一個問題是如何思考的,有什麼新穎的角度,有什麼我沒有考慮到的方面,比我高明的地方在哪裡——也就是眼下時髦的額說法:認知升級。

羅振宇說,讀書是一種迫不得已。實在不能同意更多。就認知升級來講,實在沒有比讀書更低效的方式。如果你可以隨時跟孔夫子面對面交談,跟亞里士多德辯論,在菩提樹下聽佛祖講經,誰還願意去讀關於他們的那些二手三手的書籍?如果你跟理查·迪威特是好友,跟王東嶽是至交,跟張宏傑是莫逆,只需打個電話,找家咖啡館,今天聊聊世界觀,明天談談魚之樂,後天說說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在面對面的交談中,認知刷刷刷地上漲。誰還去讀書啊?

讀書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因為跟這些牛人處於不同的時空,或者不能輕易接觸到,我們只能通過讀書這種低效方式獲取他們一星半點的智慧。但是如果不讀書,你連這一星半點的智慧火種都拿不動。千萬不要小瞧這一星半點,星星之火,點燃知識的大荒原。

讀書,讓你知道全世界古往今來最優秀的大腦是如何思考的。

宋真宗趙恆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你看,古人讀書也是赤裸裸功利的,因為讀書能夠獲得錢財與美女。但是果真如此嗎?趙恆這麼說,是因為那個時代,讀書考取功名是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甚至是跨越社會階層的唯一出路,作為皇帝,他這樣發言也是為了維持政權的穩定。

讀書真的能獲得金錢與美女嗎?確實有人做到了。但是,一將功成的背後是萬骨荒塚,金榜題名的身後是十年寒窗。這是倖存者偏差。統計一下自科舉以來當官的人與讀書人的比例,就知道靠讀書發財的讀書人,只是少數中的少數。至於抱得美人歸的,恐怕也是少之又少,有《笑林廣記》中的一首“手銃詩”可以作為旁證:

獨坐書齋手作妻,此情不與外人知。若將左手換右手,便是停妻再娶妻。一勒一勒復一勒,渾身騷癢骨頭迷。點點滴滴落在地,子子孫孫都化泥。

既然連提出讀書可以獲取金錢與美女的古人的說法都靠不住,那麼,今人是否可以指望通過讀書來發財發家抱得美人歸呢?如果抱著這個目的,那應該有比讀書更好的方式。讀書不能直接讓你致富,但可以通過改變你的頭腦來間接讓你發財。芒格說:我這輩子見到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讀書的,巴菲特就是一個兩條腿的書櫥。

有一張關於讀書的圖片讓我思索了很久。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

當你不讀書時,你眼中所見都是美好的世界:白雲藍天,陽光普照,繁花似錦,蝴蝶紛飛。但是,這只是別人描繪給你看的一小片天地。

當你讀了一些書後,你站得高了些,能看到烏雲密佈,你發現世界籠罩在一篇灰暗之中,黑雲壓城,遍地都是醜陋。你很痛苦,很鬱悶,很糾結,無比苦惱,很不快樂。

當你讀了越來越多的書後,你站得越來越高,看得越來越遠,你終於衝開了黑暗的雲朵,看到了更廣闊的光明。這時,你的視野、格局、心境都與以往大不相同,你的世界也會變得無比通透。

這是“100本好書計劃”的第37篇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歡迎喜歡讀書、想要提高自己的朋友關注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