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收藏第一人:賣房賣首飾,捐給故宮,但使國寶永存吾土

故宮文物藏品有多少?

網紅院長單霽翔盤點過,說故宮有一共有1807,558件套。這180多萬件館藏,大多數是故

宮本來就有的,也有一批很珍貴的來自民間捐贈。

1956年,故宮收到一份大禮,8幅名貴書畫,包括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草書》。

單說《平復帖》,連文物專家都沒法用任何價值來衡量它。這幅法帖墨跡,為西晉大文學家陸機所作,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比王羲之的《蘭亭序》還要早6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真跡,所以也被稱為“中華第一帖”。

中國民間收藏第一人:賣房賣首飾,捐給故宮,但使國寶永存吾土

《平復帖》

故宮博物院頂級書畫,近一半都是他所捐。

那麼這個捐贈人是誰?為什麼他把這些寶物獻出來,而不是獨自佔有?要知道他捐的文物,隨便那一件出來,都夠子孫吃好幾代。

“紈絝子弟”的選擇

張伯駒,民國四公子之一,他被家人罵為“敗家子”,同時卻被同時代人稱為“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談及中國文物歷史,我們無法繞開他。

中國民間收藏第一人:賣房賣首飾,捐給故宮,但使國寶永存吾土

張伯駒出生豪門,他的父親在袁世凱手下當差,創辦北方第一家商業銀行—鹽業銀行。這個肥差,讓張家積累了鉅額財富。

後來袁世凱做了民國大總統。在父親的安排下,張伯駒加入了陸軍混成模範團,進入軍界。

家世顯赫,朝中又有背景,如果張伯駒在這條路上走下去,他的人生可以順利得多。

然而民國一出出鬧劇上演,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軍閥混戰,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鬥得你死我活,不管國家和百姓。張伯駒對政治失望透底,他不顧父母反對,退出軍界。

在家每日讀《老子》《墨子》,研習琴棋書畫,過上了紈絝子弟“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生活

中國民間收藏第一人:賣房賣首飾,捐給故宮,但使國寶永存吾土


1927年,張伯駒到北京琉璃廠閒逛,偶然發現了康熙的御筆,從此他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收藏。張伯駒舊學根底深厚,眼力不俗,每每都能發現挖掘出精品。

為了這個特殊的愛好,他往往不惜一擲千金,家人罵他敗家,”家裡什麼事情都不管,出去做官也不幹,只知道花錢買字畫。”

父親臨終時,拉著張伯駒的手,讓他照顧好這個家。儘管並非本願,張伯駒還是答應子承父業,出任鹽業銀行的董事兼總稽核之職。

可是他這個董事長實在太怪,基本上不管銀行裡的業務,當了甩手掌櫃。

這段時間,還發生過兩件影響張伯駒人生的大事。

在一次對外應酬,他在天香閣認識了當時的名妓潘素。才子佳人,一見傾心。此時潘素已名花有主,張伯駒為了和潘素在一起,寧願得罪國民黨中將,也要帶著美人私奔,還為此和兩房太太離婚。

他見潘素素有才情,專門為她請了知名畫家,來家中教她繪畫。

中國民間收藏第一人:賣房賣首飾,捐給故宮,但使國寶永存吾土

銀行家,出手闊綽,張伯駒坦坦蕩蕩的性格讓他結交不少朋友,也成了不少人眼裡的“聚寶盆”。

1941年,張伯駒去上海出差。他剛走到弄堂口,街上一輛汽車急剎,衝下幾個莽漢把他捉走。

綁匪打電話要200根金條贖人。張家最值錢的東西就是書畫,如果賣出這些藏品就可以救出張伯駒。

在談判過程中,張伯駒絕食,家人去看他,他撐起力氣,悄悄指示:“你怎麼樣救我都不要緊,甚至於你救不了我,都不要緊,但是我們收藏的那些精品,你必須給我保護好,別為了贖我而賣掉,那樣我寧死也不出去。”

後來經過多方協調,張伯駒歷經八個月,才安全回到家,他不願賣畫贖身,因為這些蘊含了中國文化的字畫的價值,已經超過了自己的生命。

他明令不能賣書畫,還特別指出《平復帖》不能賣。

這又是一段佳話了。

變賣家產,湊足黃金買書畫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朝代更迭,中國內部一片慌亂。皇宮裡不少王公貴族、太監監守自盜,文物不斷從故宮流出,再經過古董商人、文物販子之手,散落在海外。

一旦珍品字畫有流失海外的危機,即便價格再貴,他還是傾囊購買,將國寶留存。

這也讓他遭受不少誤解,甚至包括家人。

“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

中國民間收藏第一人:賣房賣首飾,捐給故宮,但使國寶永存吾土

在湖北一次賑災書畫會上,恭親王之孫溥儒把收藏的《平復帖》拿出來賣,張伯駒眼見珍貴文物有流失海外的危險,委託琉璃廠老闆購買,可是溥儒索要20萬,張伯駒無力承擔,再託國畫大師張大千購,溥儒依然堅持一分不少,還是要價20萬。

張伯駒內心憂懼如焚,不停找人說好話,最終買下陸機的《平復帖》。倘若只晚一步,這件國寶就會落入日本人手裡。因為一個日本商人願意支付20萬買下這幅字畫。

同樣為了展子虔的《遊春圖》,張伯駒更是賣出了家宅。

溥儀到東北當偽滿洲國皇帝時,帶走故宮1200件珍貴文物。日本戰敗後,這些字畫開始在市面上流通。

展子虔的《遊春圖》因為獨一無二備受矚目。張伯駒找中間人商談購買,最終以220兩黃金成交。

中國民間收藏第一人:賣房賣首飾,捐給故宮,但使國寶永存吾土

然而張伯駒購買其他重要書畫,已經散盡了家財。只有自家住在弓弦衚衕宅院比較值錢,這是清朝太監李蓮英的舊宅,佔地15畝,雅緻宜人。

張伯駒變賣了自己家宅,換得了220兩黃金。成交之日,賣方說黃金成色不好,坐地再加20兩黃金。

張伯駒家中已無餘財,只得拿出夫人潘素的首飾,換得了20兩黃金交付。

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不穿絲綢,也從不穿得西裝革履,長年一襲長衫,而且飲食非常隨便,有個大蔥炒雞蛋就認為是上好的菜餚了。汽車只要有四個車輪而且能轉就行了,絲毫不講派頭。

這就是張伯駒的生活做派,富不驕,貧能安。

但對待文物藏品,卻豪擲千金,無論多貴都要買下,無論環境有多兇惡,想到的第一件是保護好它們。也是他的大力奔走,才沒有讓珍貴的國寶流落到海外,保住了中國人的文化記憶。

更難能可貴的是,很多人收藏文物,一貫都是秘不示人,留作家寶傳給子孫。張伯駒卻把文物大方捐出來,讓更多人看到。

文物珍貴,不僅僅在其歷史價值,更因守護人的真心而貴。這種力量穿透時間,穿越歷史,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