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 百年誤解

投資領域,沒有一戰封神。


01、科學

1920年代,距今100年前的美國華爾街,一個猶太籍美國人正在悄悄地不停買入一家石油管道公司的股票。

當時,這家公司的市值約280萬美元。當買到5%的股份後,他聯合一名律師,發動了佔38%股份的小股東一起發難,要求把公司持有的360萬美元鐵路債券兌現分紅。消息一出,投資者跟風買入,股價大漲。猶太人大賺一筆,從此成名。

他就是日後的價值投資鼻祖、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


價值投資 百年誤解


1968年“格雷厄姆價值投資小組”合影(左一為巴菲特,前排正中為格雷厄姆,前排右二為芒格)

以今天的標準看,格雷厄姆的成名之戰,更像對沖基金的操作,行走於內幕交易、控制權爭奪和價格操縱的混合地帶,與一般理解的價值投資相去甚遠。

格雷厄姆敢於下注的原因在於,他發現了公司持有常人不知的鐵路債券。光這些債券的價值就是公司市值的1.3倍。格雷厄姆在華爾街的第一個工作正是銷售債券。他比誰都清楚,這筆債券的價值遠高於公司市值,成了公司內在價值的“錨”。

10年後,格雷厄姆出版了暢銷至今的著作《證券分析》。這本書的中文版都有6版之多。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用數學公式計算“內在價值”。在所有的投資經典書籍中,《證券分析》的數學公式是最多的。至今為止,現金流貼現模型、股利貼現模型仍被券商、投行、學術研究頻繁使用。

格雷厄姆的“內在價值”是可以計算的。他是把投資變成科學的第一人。至於說他是通過何種手段,讓價格迴歸價值的,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02、玄學

西方人追求精確,東方人喜歡模糊。

早在格雷厄姆出生之前的170年前,日本江戶時期還處於封建社會的晚期,沒有石油,沒有鐵路,有的是地主和莊園。一個日本商人,面對劇烈波動的大米價格,無所適從。大米的內在價值,就是吃飽了要撐,吃不夠會餓,價值是恆定的,不存在如何計算大米的內在價值的問題。如果時空交錯,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論,無論如何都用不到米市上。

這個日本商人觀察米價的變化,試圖揭示其中隱藏的規律。他一定從伏羲作八卦太極圖中獲得了某種啟發,把價格的漲跌和高低,用圖形記錄下來,用陰陽代表漲跌,觀察陰陽交錯變化的態勢。深谷、兩川都出現在他的形態分析中。

這個米商就是K線的發明人——本間宗久。K線實為蠟燭線,candle,發音是K。K線構成了流行至今的技術分析理論。他的著作名叫《酒田戰法》。一個“戰法”,一個“分析”,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一目瞭然。

中國投資者保留了東方人的傳統。很多人認為的價值投資,早已脫離了數量和分析的語境。沒了的是對內在價值的計算,多了的是對價值的感覺。買茅臺的原因,是弟兄們老喝;沒買茅臺的原因,是兄弟們喝多了。有多少買茅臺的人計算過茅臺股價內涵,又有多少人知道茅臺的儲量、產量和利潤。

所以,買茅臺≠價值投資。一個格雷厄姆式的價值投資者,首先要符合“嚴謹”這一點。

03、投機

以嚴謹著稱的是德國人。在幾乎和格雷厄姆同一時期,德國誕生了一位證券教父級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安德烈出生於1906年,逝世於1999年,成長於一戰,成熟於二戰,在20世紀上半葉的戰爭和動盪中投資,屹立不倒。

就是這樣一個嚴謹的德國人,他寫的一本自傳體書的名字,叫《大投機家》。老爺子的經典名言是:“有很多錢的人,能夠投機,有很少錢的人,不可以投機,根本沒有錢的人,必須投機”。

也許受“投機倒把”這個貶義詞的心裡暗示,在中國的語境下,很多人恥於說自己是投機者,好似投機乾的是見不得人的事,只有投資才高大上,才是靠專業吃飯。

格雷厄姆認為,投資和投機的區別是投機依靠價格波動賺錢,而投資是要分析內在價值。二者只是賺錢的邏輯不同。投資談不上名門正派,更談不上道義正確,大家都是為了賺錢,投機也不能說是歪門邪道。說到底,二者都是在複雜市場下,對買賣規律的探究。投機面臨的環境可能更難以預測,規律難以輕易尋覓,投機成功後的滿足感更強。

所以,安德烈毫不諱言地自詡為“大投機家”,他驕傲地說,“我曾對各種有價證券、貨幣、原材料、現金和期貨,在華爾街、巴黎、法蘭克福、蘇黎世、東京、倫敦、約翰內斯堡和上海,進行投機活動。”

沒錯,上海。

04、持有

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於1990年9月,一年後針對外國投資者的B股發行,此時,安德烈已是83歲的老人。

安德烈說的在上海投機,當是解放前的上海灘——全世界冒險家和投機者的樂園。

157年前的1862年壬戌年七月十四日,《上海新報》刊出了最早的招股說明書:“今有新做火輪船生意股份,目下將自己一股欲照股頂出,如各客商倘或合意者,請面議價目可也”。

1873年,輪船招商局創辦時,招股集資相當困難,額定資本100萬兩,但實收資本僅47.6萬兩。那時的股民以外國人和買辦為主,他們喜歡買的股票是外資創辦的匯豐銀行和太古輪船。

誰曾想,“中概股”漲勢如虹。從1873年到1881年,招商局的固定資產總值從63萬餘兩增加到320萬兩,利潤在1874年度為8萬餘兩,到1881年度,則達到29萬餘兩,7年漲了3倍多,股價也在1882年10月達到了270兩的高位,比發行價47兩,漲了五倍多。

隨後,市場崩盤。崩盤總在10月份,古今中外皆然。到1883年,上海股市跌去78.5%。

出人意料的是,1883年上海股市崩盤的原因,並非大清朝的宏觀和經濟原因。查遍1882年前後的編年史,那兩年,清朝的基本面並無大波動,僅是法國人在越南鬧騰。而資本主義世界在1882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可能是上海股市崩盤的元兇。出人意料的神奇。

如果一個價值投資者,身處1870年代的上海股市,能選出來輪船招商局這樣的牛股嗎?在晚清的風雨飄搖與貌似變革維新中,難以界定任何一支股票的內在價值。價值投資者持有10年的結局,是近代工業化的階段性成功,持有20年的結局,是迎來戊戌變法;持有30年的結局,是迎來清朝的滅亡。

持有百年呢?招商局集團官方網站稱,招商局在1872年的創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公司制企業的出現,到2018年,集團實現淨利潤1073億元、總資產8萬億元,擁有招商局和招商銀行兩家世界500強。從貧弱到富強,中國人民上下求索,不離不棄,信仰的力量功不可沒。

05、清盤

巴菲特是價值投資者信仰的明燈。1969年,幹了18年私募基金的巴菲特疲憊了,動搖了。他在給股東的信中說:

“我現在做的事,是我長大成人以後就一直在做的,整整18年了,消耗了我的所有時間和精力。今後的我要過一種新生活,除非我與現在做的事一刀兩斷,否則我適應不了今後的生活。”

在心靈的苦悶背後,是1969年複雜的投資環境。巴菲特覺得投資環境越來越艱難,近20年來,通過老師格雷厄姆開創的定量分析能找到的機會越來越少。他甚至苦悶到懷疑是不是自己的腦子死板過時了,以至於手握資金卻投不出去。巴菲特的業績壓力越來越大。

在壓力中,巴菲特選擇了另闢蹊徑。他覺得,有些事情是20歲想要的,但當到了60歲的時候,應該有不一樣的追求。堅定如巴菲特,在四十不惑的年紀,信仰開始動搖。做私募,並不是一個好生意。39歲的巴菲特有了新的“戀愛對象”——他特別欣賞控股公司的經營者。

於是,在1969年,巴菲特在糾結中把私募基金清盤,把資金還給投資人,只留下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每一次成功的交易,都開始於上次痛苦的清倉。清盤的本質原因並非是出於擇時,而是為了新的人生方向——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說到這,您也許想到了A股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們,暫且不表。

06、瘋投

在GP巴菲特苦於投資業績壓力的時候,他的哈佛校友勞倫斯·洛克菲勒,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富三代,卻開始了新基金的募集。和富二代一樣,富三代募資太簡單。勞倫斯把五個兄弟姐妹的資金組成了一個合夥企業,名字叫VenRock,取名源自冒險(Venture)和洛克菲勒家族(Rockfeller)的組合。

洛克菲勒家族的老一輩,崛起於石油產業上的冒險,早在1910年就成為世界首富。長江後浪推前浪,自古英雄出少年。巴菲特在清盤基金前,不停地追問,老的商業規則和習慣是否已經行不通了。巴菲特甚至用羅素的故事嘲諷老洛克菲勒。

羅素家的莊園裡有兩個立陶宛女孩,衣食無憂,但每天晚上天黑後,她們都跑出去偷鄰居的蔬菜。羅素對她們說,在戰亂的立陶宛,你們不得不偷菜,但是現在不用偷了。這兩個女孩點頭表示聽懂了,但還是繼續偷菜。後來,羅素終於想明白了,雖然這兩個女孩的行為很怪,這就是習慣在作祟,老洛克菲勒不也這樣嗎?羅素挖苦道。老洛克菲勒年輕時經歷過貧窮的痛苦,所以有錢後還是不停地斂財。

但是,對富三代而言,賺錢從來不是他們要考慮的。勞倫斯·洛克菲勒在1969年成為了最早投資英特爾公司的人,1978年完成了蘋果公司的A輪投資。憑藉在硅谷的大量成功投資,勞倫斯被公認為現代風險投資行業的鼻祖。

從來沒有人知道勞倫斯在這些項目上賺了多少錢,勞倫斯可能也不屑於講錢。他的標籤不是金錢,而是幫助企業家創新創業、用高科技改變世界。關閉基金後的巴菲特,他的標籤依舊、仍然、永遠還是比標準普爾指數多賺了十幾個百分點,以及,老掉牙的石油、可樂和調味醬。

幾十年後,巴菲特不得不重新思考他不投資高科技的原則。1991年,比爾·蓋茨推薦巴菲特買入英特爾,他沒有買。2011年,巴菲特買入2億美元英特爾,不足一年後全部清倉。風投鼻祖和價值投資偶像,一個做一級、一個做二級,一個富三代、一個靠自己,相隔40年,在同一家公司上,踏入同一條河,此時的水已經不是彼時的水。

價值投資者無法理解風險投資。在某些人看來,風險投資投的公司,連估值的百分之一都不值。風險投資的投資邏輯重點不是企業的現在價值,而是企業的未來價值。對創新企業而言,企業的“價格”(也就是企業的估值),永遠高於企業“現在確定”的價值。

創新企業的內在價值=現在價值+未來價值×實現未來價值的可能性

從這個意思上講,價值投資依然成立。風投的“瘋”,因為他們瘋狂相信未來價值一定會實現。無理由的信,才是信仰。風投的信仰比世俗的價值投資者更值得佩服,當然,虧得也可能更慘。

對巴菲特這一類價值投資者而言,不想要任何不確定性的結果,難以在高度不確定的高科技股票面前感到安心。當蘋果公司從一家高科技公司成為一家消費品公司後,巴菲特終於重倉數百億美金,那已經是勞倫斯·洛克菲勒完成蘋果A輪融資40年後的事了。等待一個投資機會,如同用此生追逐一個女孩,如此美麗。

07、性格

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把人分為內向和外向兩種,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典型區別在於,內向者想的是“我肯定哪裡有問題”,外向者想的是“你肯定哪裡有問題”。

格雷厄姆的內在價值理論表明,他更像是一個自認為自己沒有任何問題的外向者。格雷厄姆式價值投資者,忽略外在的變化,自認為自己認定的內在價值就是固有的,如果價格沒有反映價值,就是你們的問題,任憑風浪起我自巋然不動。是誰給你的自信?

好在,格雷厄姆式價值投資者,同時又是理性思考者,而非感性判斷者,不然價值投資者會變成狂熱傳銷者。

按此性格理論推測,內向型投資家的典型代表是索羅斯。索羅斯的著作叫《金融鍊金術》。和鍊金術所代表的神秘魔力一樣,它是一本少有人能讀懂的“武林秘籍”。索羅斯的核心思想是“反身性”,也就是市場參與者對價格的反作用。這與價值投資者所認定的價值決定價格不同。“反身性”代表了索羅斯的思維模式是——外在是對的,別人是對的,我要從自身尋找問題,從價值和價格的互動中尋找機會。

巴菲特喝著可樂,吃著牛排,和幾萬人一起開股東大會,談笑風生,彷彿個大Party;索羅斯沉默寡言,暗中觀察,從不多說一句話。他們兩個人同齡,今年都是89歲。都是大師。性格並沒有決定命運,只是決定了迎戰命運的方式。投資的江湖,必有一個門派,適合投奔。

08、中國

回顧百年投資歷史,群星璀璨,各有千秋。中國現代金融市場30年,多有傳奇,無有大師。

現代金融源於西方,價值投資學自西方。美國股市的百年大牛,有極強的心理暗示,讓人覺得,投資是美好的,賺錢是應該的。“價值”與“投資”兩詞結合,越發美上加美:發現價值,創造價值,順帶賺錢,何其高大上的人生。

更大的誤讀在於:

教科書只是美國市場規律的解讀,卻以為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科學。

往往鄙視投機,沒成想,投資和投機的勝率沒有太大的差別。

把價值投資教條化,忘記了它的本意是科學投資,尋找規律。

無視理論的適應性,一味追求自我認定價值的實現,對外在市場快速變化的反身性反應不足,忘記適者生存,只是怨天尤人。

性格對投資風格有影響,但投資並無最佳性格。

過分強調可見的價值,卻看不到未來的創新,缺乏遠見而固步自封,等等……

全面理解價值投資,才能科學理性地賺錢。在中國做投資的問題,第一在於規則的多變,第二在於中國人民突破規則牟利的無底線創造性。中國人在投資理論上的貢獻是零。唯一能說原創的,當屬中國人發明的“韭菜”理論。“韭菜論”,以一種輕便的自嘲,概括了金融市場上,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樓起樓塌,“人人都是他人的韭菜”的真理。

投資領域,沒有一戰封神。再過,三十年,會有一批與西方比肩的,堪稱大師的投資家。他們一定都是70歲、80歲的老頭子,適應了中國市場,創造性運用價值投資邏輯,用時間再次證明了價值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