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7納米制造,到底是晶體管間距還是晶體管大小7納米?

我們經常看到報道上說芯片製程達到了14nm、7nm、5nm,最近中芯國際在沒有ASML的EUV光刻機的情況下,實現了7nm的製程,有很多人對此感到很興奮。同時也有人問,半導體的多少納米制程,到底是指晶體管間距多少納米,還是晶體管的大小是多少納米?

芯片7納米制造,到底是晶體管間距還是晶體管大小7納米?

IBM提供的微處理器截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從一個晶體管單位的組成說起。

一個晶體管結構大致如下圖所示:

芯片7納米制造,到底是晶體管間距還是晶體管大小7納米?

晶體管工作的時候,電流從源極(Source)流入漏極(Drain),中間綠色的那堵牆叫作柵極(Gate),相當於一個闡門,它負責控制源極和漏極之間電流的通斷。而電流通過柵極(Gate)時會損耗,柵極的寬度就決定了損耗的大小。表現在芯片上,就是芯片的發熱和功耗,柵極越窄,芯片的功耗就越小。

柵極的最小寬度(柵長,就是上面右圖Gate的寬度)就是多少nm工藝中的數值了。

芯片7納米制造,到底是晶體管間距還是晶體管大小7納米?

經電子顯微放大的芯片表層

在實際芯片製程工藝中,越小的製程工藝,不但對製造工藝和設備有更高的要求,其芯片性能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當寬度逼近20nm的時候,柵極對電流的控制能力就會急劇下降,從而發生“漏電”的問題。

漏電會導致芯片的功耗上升,更會使電路發生錯誤,信號模糊。為了解決信號模糊的問題,芯片又不得不提高核心電壓,使得功耗更大。這對於更小工藝製程來說,是一個矛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臺積電和三星等芯片製造企業,提出了FinFET工藝。這種工藝,簡單來說,就是將芯片內部平面的結構,變成了立體的,把柵極形狀改制,增大接觸面積,減少柵極寬度的同時降低漏電率,而晶體管空間利用率大大增加。

芯片7納米制造,到底是晶體管間距還是晶體管大小7納米?

FinFET(鰭式場效應晶體管),是一種新型的晶體管,這種被稱為CMOS的工藝優勢很明顯,很快就被大規模應用於手機芯片上。

然而,在5nm以下的製程芯片中,影響芯片性能的除了漏電問題之外,更大的是量子效應的影響,這時芯片的特性更難控制,科學家們要尋求新工藝才能使芯片更進一步。

芯片7納米制造,到底是晶體管間距還是晶體管大小7納米?

業內正在發展的一種新技術叫做環繞式柵極技術(Gate-All-Around),簡稱為GAA橫向晶體管技術(GAAFET)。這項技術的特點是實現了柵極對溝道的四面包裹,源極和漏極不再和基底接觸,而是利用線狀(可以理解為棍狀)或者平板狀、片狀等多個源極和漏極橫向垂直於柵極分佈後,實現MOSFET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不過,這種技術還沒有走出實驗室,我國的中科院也在開發類似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