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義生:清清淺淺人生路 櫛風沐雨砥礪行

蘇義生簡歷:

蘇義生,男,彝族,雲南雙柏人,中共黨員,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文學博士,主任編輯,雲南省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9年10月,榮獲中宣部“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現任怒江州教育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人生的路,深一腳,淺一腳,悲傷在路上,歡樂也在路上;疲憊在路上,希望也在路上……沒有誰的一生,陽光朗月永相隨;沒有誰的一生,歡聲笑語永相伴,總有一些困難,一些痛苦,需要我們去經受,去承擔。”


上篇:篳路藍縷 逆襲人生

20世紀80年代,雙柏縣大山深處一個叫下新莊的寨子裡,住著數百村民,全是蘇姓,據族譜記載,系蘇東坡後裔。其中,有一普通農戶,家中甚缺勞力,才5歲的小男孩,就開始幫家裡放牛放羊。爺爺是行伍出身,作為蘇東坡第26代傳人,他擔心後人窮了口袋,又窮了腦袋。一本數百年的蘇氏家譜,成為爺爺傳帶孫子的蒙學教材,爺爺教他識文斷字,希望他日後有出息。這個小男孩,就是蘇義生,爺爺是他的啟蒙老師。

孩提時代,他常常蹲在爺爺旁,用沾滿泥巴的稚嫩小手,悉心辨認家譜上的字。偶有爺爺也不認識的字,他就向家裡那本破舊的字典求教,慢慢查找……

穩坐寂寞,靜看繁華。

多年後,蘇義生成為寨子裡第一個走出大山的大學生。


蘇義生:清清淺淺人生路  櫛風沐雨砥礪行


十年禪茶 一壺清心

在時光的縫隙裡展顏一笑。

蘇義生是大山的兒子,祖祖輩輩種地為生,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父親沉默少語,母親是彝族,講著“蹩腳的漢話”,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

父親在地裡苦苦營生,很少走出大山;每逢街天,母親都要挑上100多斤的擔子,帶上烤蕎餅,翻過海拔2300多米的大山,到縣城賣米、賣雞、賣蛋給兒子湊學費。

每次賣完東西,母親把錢都給了他,連幾角錢一碗的米線都捨不得吃,就匆匆走了。看著母親回家的背影,蘇義生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發誓一定要苦讀“跳農門”改變命運,回報雙親。

蘇義生自從進入學校那天起,堅持風雨無阻,從不耽誤一堂課。

尤其是他到縣城讀高中時,來回一趟要穿過80裡的大黑山原始森林。旱季,揹著大米上路,衣服和書包被汗水浸透,可以擰出水來;雨季,路面泥濘溼滑,深一腳淺一腳,汗水、雨水、淚水混合的鹹味,伴隨他的高中生涯……

每一次翻越,蘇義生都咬牙挺過,更加堅定走出大山的決心。

他所有的努力,都源於那座大山。

每每學習遇到挫折,他就想起爬山的艱辛、想起含辛茹苦的父母、想起因他輟學的弟弟,就會百折不撓,不知疲倦地學習。

窮人的孩子不怕苦,他每天凌晨5點起床,靠嚼著生薑片醒腦。書越翻越厚,筆記越來越密,休息越來越少……真可謂“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整個高中階段,就是憑著這股子不服輸的韌勁,以優異成績爭取到了保送上大專的機會。

知道這個消息後,蘇義生第一次看到倔強的父親哭得像個孩子,母親眼含熱淚,笑著說:“兒子,你是村裡第一個大學生,沒有給老蘇家丟臉,為媽爭氣了……”

專科期間,他參加了雲南師範大學中文系自學本科考試;畢業前,他拿到了所有單科的合格證。22歲時,他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這是建校以來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學生。身高178公分,體重熬瘦到58公斤,他覺得拼得值。

2000年7月,他被分配到楚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中學任教。校長看了他的簡歷後,破例安排他到高中部任教,當那一屆藝術班的班主任。

此時,很多老教師都為他捏了一把汗;23歲的他,又何嘗不曾感到壓力。

壓力之下,他每天伏案備課,更加用功……

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

他是大山的兒子,大山造就了他堅毅向上的性格,他常常在課堂上給孩子們講述自己“醜小鴨”蛻變的故事……那一屆高考成績單出來後,他所教的班級破天荒地出了學校歷史上第一個清華大學的學生。

這個世界上,總有一種精神讓人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讓人奮勇向前。

此後5年,他年年都帶畢業班,每天都忙於教學和管理。一分辛苦一分甜,每年都有100名以上的學生考上大學,還連續打破了學校多項教育記錄……


蘇義生:清清淺淺人生路  櫛風沐雨砥礪行


時光清淺 溫婉如水

執教8年,蘇義生收穫了孩子們一張張大學錄取通知書,收穫了家長們幸福的笑容,收穫了學校的認可和讚許,還收穫了“楚雄州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人到中年,他擁有一個令人羨慕的溫馨小家,妻子賢惠,孩子可愛。

事業小成,生活安逸,可偏偏這個時候,蘇義生又萌生了一個“怪異”的想法——考研。

一石激起千層浪。

一時間,各種反對的聲音將他包裹起來;而且,一旦讀全日制的研究生,就意味著要放棄教師這個鐵飯碗……

但是,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報考了雲南師範大學全日制的碩士研究生;同時,全力帶領全年級師生備戰高考。

那一年,學生高考成績出來了,如數完成了學校下達的指標,還有1名學生成為雲南省藝術高考狀元。直到此時,他才把4個多月前寄來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與全年級師生共同分享……


蘇義生:清清淺淺人生路  櫛風沐雨砥礪行


陌上花開 楊柳依依

2008年9月5日,他走進雲南師範大學,師從著名語言學專家曹曉宏、駱小所兩位先生,主攻文化語言學。

食一碗人間煙火,飲幾杯人生起落。

他把學業的壓力、“失業”的挑戰、初為人父的喜悅、父母的期盼,默默壓在心底。

唐竇皋《述書賦》雲:“君於棄瑕以拔材,壯士斷腕以全質。”

因此,他只能背水一戰,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他的內心既欣喜,又抓狂。

欣喜的是,他“逆襲”了一把。抓狂的是,他已經由“優秀教師”變成了“差生”——當年文學院錄取的學生裡成績排名倒數第一;由於舍友們都比他小,都稱呼他“蘇老師”,這多少讓他有點尷尬。

他知道要改變自己“差生”身份,唯有“書山”可救……

人間三千事,淡然一笑間。

讀研第一年,他參加了研究生學位外語考試。

對他來說,外語真是“小孩子喝燒酒——夠嗆”。舍友們都有英語四、六級的底子;他外語入學考試的成績,僅超過了最低控制線2分。入學的所有閒暇,都是在背單詞、練聽力、刷真題中度過的,連夢裡都在背……

自卑、焦慮充斥著他的研一生活;終於熬到學位外語考試,鈴聲響畢,一臉茫然;成績查詢時,他膽怯了。

“怕什麼,我幫你查。”妻子鼓勵地說道。

“哎——總算是過關了,成績還不錯。”那一刻,他一下子從沙發上“彈”起來,將妻子緊緊抱在懷裡。

那次學位外語考試,他是兩間宿舍14個“哥們兒”中唯一過關的。這對他觸動很大,他感到只要足夠努力,就沒有不可逆襲的人生。


蘇義生:清清淺淺人生路  櫛風沐雨砥礪行


秘境所至 世界為開

從此,蘇義生在學習上更拼了。

無論風雨,他總是6點準時起床,上學路上,經常是一個人孤零零的身影,宿舍、操場、食堂、教室、圖書館,“五點一線”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早上7點,準時進入圖書館,心無旁騖地翻閱典籍,如飢似渴地汲取養分;直到晚上11點,在管理員再三催促才離開。

願你被青春溫柔相待過,願你一腔孤勇沒被辜負過。

圖書館有個背對門口的桌子,因為冬天開門關門頻繁,這個位子就成了“風口”,大家都不願意坐。蘇義生在這個座位上“享受”了622天。連守圖書館的大爺都感慨地說:“我來這裡很多年了,也看到過很多認真的學生,但還沒看到過像你這樣刻苦的……”

所有光鮮的背後,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那段時間,他每天深夜返回宿舍,生怕影響舍友,總是小心翼翼地打開臺燈,繼續遨遊到子夜時分,甚至更晚,每天只有5小時休息的時間。

自律的人,大多擁有高效的時間規劃力,高效利用每一天的時間,讓每一個時辰都有交代。

塵夢間,一杯茶……


蘇義生:清清淺淺人生路  櫛風沐雨砥礪行


其實,從讀研開始,蘇義生又萌生了更大的“凌雲之志”。他心想,8年從教,重回象牙塔,為何不再搏一把,提前攻博呢?

他知道,想要“逆襲”人生,最重要就是心甘情願地接受千錘百煉。

幾經對比,他想考復旦大學,害怕被笑“老鷹想吃天鵝肉”,所以從不敢和旁人提起。他選擇的博導是中國修辭學會會長、復旦中文系最年輕的教授吳禮權先生。

星光不問趕路人。比你優秀的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從此,他過上了“煉獄般”的學習生活:“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蘇義生:清清淺淺人生路  櫛風沐雨砥礪行


歲月流失,淡了一季溫暖;紅塵落寞,碎了一世柔情。

考博那一年的春節,他第一次接來父母,在城裡過年,和孩子一起膩了幾天。但就連大年三十深夜,他還在陪伴著GRE……

清清淺淺人生路,櫛風沐雨砥礪行。

622天,他實現了從中學老師到碩士、博士的“完美逆襲”。

2010年7月,命運再次垂青了這個倔強的彝族漢子。他從眾多國內頂尖985高校的“考友”中勝出,開始了新一輪的“書山有路”……


蘇義生:清清淺淺人生路  櫛風沐雨砥礪行


“怒江之美,美得醉心;怒江之險,險得驚心;怒江之貧,貧得痛心;怒江之難,難得揪心;怒江之變,變得歡心。”

下篇:八年宣講 堅守怒江

2010年9月,蘇義生來到復旦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主修現代漢語修辭學,同時兼任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師,主要教授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課程。

到博導吳禮權教授辦公室、太老師宗廷虎教授家裡,驚奇地發現兩位恩師的藏書,儼然就是一個修辭學圖書館。吃驚之餘,他也明白了自己學問之荒疏、功底之淺薄,於是,他一回到“斗室”,就開始埋頭苦讀。

時光荏苒,轉眼間,到了2013年7月的畢業季。在寫畢業論文時,他常常要在一週內翻閱幾十本學術典籍……畢業論文經過學術“大咖”一輪又一輪地“審查”,順利通過答辯,還獲得了復旦大學“博士優秀獎學金”。

畢業前,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向他拋出了“橄欖枝”,有給不菲安家費的,還有給別墅的……對於一個從西南邊疆走出去的大山彝族學子來說,這是很大的誘惑。

離滬前,恩師吳禮權教授特意跟他談了一次話,認為他是做學問的好材料,但是,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學生,能拿到復旦大學的博士學位,更應懂得感恩,要有更高的境界與格局,服務於更多人,為國家為邊疆作更多貢獻,這也與他的初心不謀而合。

闖一闖的衝勁,指引著他義無反顧地走進怒江。

兒子7歲前,他整整“缺席”了5年;現在又要面臨“離妻別子”的選擇,內心真是五味雜陳。沒有陪伴兒子成長的痛苦,無處訴說……

妻子默默地幫忙收拾行囊,她的無聲支持,讓他下了最後的決心。

於是,他放棄了優渥的待遇,沒提任何條件,隻身一人走進怒江,以微塵之力投入到怒江扶貧洪流之中……


蘇義生:清清淺淺人生路  櫛風沐雨砥礪行


怒江之險 險得驚心

2013年9月9日,蘇義生從黃浦江到了人地兩生的怒江州,真可謂“六千里路雲和月”。

初到怒江的蘇義生,心裡也有落差,唯有埋頭工作才得以緩解。但最讓他心驚膽戰的,還是怒江的交通。

“自古怒江一條路。”

因為交通的制約和歷史的原因,怒江州29個鄉(鎮)中有26個屬於“直過區”;其中,傈僳族、怒族等都是“直過民族”,直過區人口占全州總人口54萬中的62%。因此,怒江也成為中國決戰決勝深度貧困脫貧攻堅路上“三區三州”最艱難的一塊“硬骨頭”。

初到怒江,諸事繁忙,但怒江畢竟距楚雄的家要近一點,起初他還堅持每週回家一次。坐長途車回家,依舊要顛簸8小時左右,讓他感到了旅途的艱辛和不便。後來,他就和兒子商量半月回家一次。

“爸爸,今天協商的事情你一定要守信用啊,不準騙我!”此後的8年,風雪泥濘,他始終信守和兒子的約定。至今,12萬公里的回家路,已成為一張張車票;怒江脫貧攻堅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也留下了他的足跡……

怒江之險,險得驚心。

探親路上,他親歷了幾次“生命歷險記”——

2014年8月,他搭乘朋友的車從怒江出發,路上遭遇了車禍:搭乘的越野車,在快車道轉彎處“遭遇”了突然熄火的“攔路虎”,“難友”車群還沒來得及做任何警示,坐在副駕駛座位上,他眼睜睜看著所乘車輛,猛烈地撞上前方“滯留”的車輛。

“噼裡啪啦”幾聲巨響後,刺耳的刮擦、金屬的撞擊聲、車輪的膠皮味、黑夜裡人的尖叫聲,組成了電影裡才見過的“生死交響樂”。幸好,安全帶牢牢地將他捆在瘋狂打滾、旋轉的座位上;後視鏡的玻璃碎片,還在空中飛舞。

“砰——”車子終於停止了旋轉……他的手下意識地抖了一下,才感受到自己還活著;摸摸臉,血跡恣肆;伸伸腿,腿還能動;再摸摸身上,彷彿都還在;推推車門,車門已經嚴重變形,後視鏡早已不知去向。

緩了一會,他驚魂甫定地從車窗玻璃碎洞中,艱難地爬出來,發現車子已經原地調頭了。失魂落魄的他,仔細檢查後又有新的“發現”:襯衣口袋、提包裡沉甸甸的,盡是玻璃碎片。


蘇義生:清清淺淺人生路  櫛風沐雨砥礪行


男人註定要四海為家,自己有淚自己擦。

那次,他輾轉回到楚雄時已是凌晨4點多,索性悄悄找個賓館住下,洗淨身上的血漬,次日整理好服飾,才“重生般”地回家。

次年,一次獨自駕車返回六庫的途中,也是夜晚時分。途中,因為剛剛下過雨,下坡道路溼滑。

在經過一個轉彎處時,車子突然失控,衝出路面、飛過水溝撞到了對面山坡上的一棵樹後,反彈後斜倚在半壁擋牆上,而牆外一米遠,就是深不可測的懸崖。

一個人孤零零地蜷縮在車裡,車外伸手不見五指;他生怕一個不小心,車子會墜落深崖。他趕緊撥打了急救電話,在等待救援的那段時間裡,他清晰地感受到心跳的聲音和窗外瑟瑟的秋風,第一次感到黑夜如此漫長,漫長到讓人崩潰。

救援人員趕到後,他才被從車裡解救出來。

那一次,他是幸運的,車禍後,在他腿上只是留下了一道傷疤。

“我把腿上的這道傷疤,叫做‘怒江記憶’,是抹不掉的‘扶貧記憶’。”

實際在“怒江記憶”裡,蘇義生還藏著一根“特殊”的柺杖。

“2015年8月,蘇義生深入邊遠的村寨去調研。從早上8點走到了晚上8點,一路幾乎都在爬60到70度的坡,每一腳踩空都有生命危險。靠著同行的人遞給他的一根粗糙的樹幹,手腳並用地‘爬’到了調研點。艱難的行走,成為貯藏在心裡一段不可磨滅的扶貧記憶。

其實,很多怒江扶貧幹部都有這樣的扶貧柺棍,也經歷過這樣的險遇。還有十七名扶貧幹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和這些犧牲的幹部相比,我的這點付出算不了什麼。”

蘇義生:清清淺淺人生路  櫛風沐雨砥礪行


怒江之變 變得歡心

在黨組織的培養關心下,蘇義生逐步從一名普通幹部,成長為中共怒江州委講師團團長、怒江州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專職副所長、怒江州教育體育局副局長。

“大城市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怒江給了我很好的做事平臺,各級領導都把我當人才看。”他感激地說道。

他全程參與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大理論宣講、“人民楷模”高德榮先進事蹟和脫貧攻堅的點點滴滴,真切地感受到“怒江每天都在變化,每時都在進步”,也見證了在“怒江缺條件,但不缺精神、不缺鬥志”的脫貧攻堅精神和“苦幹實幹親自幹”的脫貧攻堅作風感召下發生的“天翻地覆慨而慷”。

“我就像一粒小小的苔花,也要像高大的野櫻花一樣為怒江縱情綻放。”

期間,他既是具體內容的宣講者、講習員,更是宣講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獨立宣講200餘場,受眾達10萬人(次)。

到怒江後,他常聽人說起“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範”高德榮的故事,被他為獨龍族整族脫貧致富殫精竭力、無怨無悔、數十年如一日付出的精神和情懷深深感動。

在其精神和情懷感召下,蘇義生決定從學習高德榮“老縣長”的點滴開始,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為宣傳好怒江精神、講好雲南故事竭力前行。

為此,他不斷學習成長,見證怒江的發展奇蹟,與怒江結下了不解之緣、不捨之情。

2015年10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昆明接見怒江干部群眾代表時,對高德榮“老縣長”說:“您是時代楷模,不僅是獨龍族的帶頭人,也是全國人民的一面旗幟。”

為此,蘇義生多次深入獨龍江拜訪“老縣長”:開始蒐集資料,觀看視頻,採訪知情人,數易其稿,先在怒江干部群眾中廣泛宣講,繼而受邀到全省各州(市)巡講;再走向廣東省珠海市傳揚“老縣長”的情懷。3年內,共開展宣講100餘場,宣講人數達8萬餘人,得到了“人民楷模”高德榮本人的高度評價。

幾年來,蘇義生走遍了怒江的山山水水,用腳丈量土地,用心思索怒江,用情書寫怒江,不但總結概括提煉“老縣長”的先進事蹟、怒江故事、怒江精神,也為提升怒江影響力、傳播力和知名度、美譽度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以文扶貧,他一直躬身踐行。他撰寫的《時代的一面鏡子——記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獲得者、獨龍族幹部高德榮》長篇通訊,榮獲國家民委“2016年度民族題材好新聞二等獎”;撰寫的《怎一個“情”字了得——高德榮的情和夢》一書,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列入《2017年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名錄》;他參與撰寫的《獨龍天路》大型原創話劇,被文化部評為2018年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劇目;編輯出版《人民的一面旗幟——高德榮精神研討文集》一書,2019年10月,該書被國家圖書館收藏,並參與“致敬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系列活動展出。

“我為怒江付出了那麼一點點,怒江卻給予我那麼多榮譽,我慚愧啊!”

由於在脫貧攻堅和理論宣講方面作出的貢獻,蘇義生被評為2019年度“雲南省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9年度中宣部“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

蘇義生:清清淺淺人生路  櫛風沐雨砥礪行


怒江扶貧 扶得暖心

怒江地處中緬滇藏結合部,山地面積佔全州總面積98%以上。

怒江州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56.24%下降至2019年底的10.09%,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

2017年10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指出“新時代的農民講習所是一個重要創新”。

這一重要指示,為提升當代農民素質指明瞭方向。

2017年11月,怒江州委在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指示的基礎上,緊扣“素質貧困怎麼破”這一突出矛盾,按照有機構、有陣地、有講師、有計劃、有成效和有示範帶動作用的“六有”規範,在全州興辦農民講習所,向貧困群眾宣傳新思想、宣講新理論、傳授新技能,著力組織農民、培訓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

為此,怒江州委、州政府決定成立怒江州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由蘇義生擔任專職副所長,負責州講習所日常工作,並指導各縣(市)講習所講習工作。

“多年以後,怒江干部群眾還能想起我的名字,我就很知足了。”他傻傻地笑道。

他深感領導囑託之重、責任之艱,接到任務後,絲毫不敢懈怠,心裡想的都是怎樣辦好講習所,如何為怒江百姓脫貧出主意、想辦法。

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求教,深入基層廣泛調研,搞清楚老百姓最缺乏什麼思想、最想培訓什麼技能、最歡迎什麼培訓模式、最樂意接受什麼講習等等問題,開始有的放矢地舉辦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宣講和培訓。

通過“課堂式大集中、互動式小分散”,將“集中講習”和“流動”講習相結合,將講習陣地延伸到田間地頭、農家小院,突出“便民化”,形成了“村村創辦講習所,人人爭當講習員”的怒江大講習格局。

“我只是一粒火星,希望火星燃起火苗,火苗點燃火塘,火塘照亮夜晚。”

在怒江,蘇義生有一名得意的宣講弟子。

“我是講習所第一期的學員,聽了蘇義生老師授課後,我就愛上了講習工作。我會用怒語、傈僳語、白語和漢語宣講,經常騎著摩托車進村入戶宣講,聲音沙啞了,喝口老百姓倒的水,繼續講;摩托車翻了,爬起來看看沒受傷,拍拍灰繼續‘趕場’。”

李樹奇說起蘇義生時,總是非常激動:“是蘇老師改變了我的人生,我現在一週不出去講課,心裡就癢癢的。”

心若向陽,必然溫暖。

蘇義生帶領全州各級講習員肩扛使命,用心用情,把群眾當親人,讓群眾都朝著“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目標奮鬥。充分動員基層講習員們察民情、訪民意,用傈僳語、怒語、獨龍語、普米語、白語等民族語言,採取“文藝輕騎兵、紅歌進課堂”等形式,開展“講好身邊故事”“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宣講活動,講習所成為了群眾喜歡的“宣講所、培訓所、致富所”。

“沒來講習所前,由於沒有技術、沒有證書,只能打零工,月收入1500元左右,補貼家用外,兜裡就所剩無幾了;2018年10月,我免費參加了州講習所為期15天的專業學習,不僅學到技術,改變了觀念,還拿到了砌築工證書,有資質後還承包起了小工程。”

福貢縣上帕鎮58歲的建檔立卡戶鄧前迪高興地介紹,現在,我的月收入達6000多元,不僅收入增加了,脫貧的信心也增強了。同時,還帶動了村裡七八名建檔立卡戶跟著我幹,“學徒們”的月收入,也都達到了2500多元。

曾經參加過保安員培訓的瀘水市六庫鎮段家寨村的餘中亮感慨地說:“講習所老師真是一顆心為我們好。”

笑容、優雅、自信,是人最大的精神財富。

蘇義生希望每個怒江群眾都有這樣的笑容、優雅和自信,所以,他積極帶動全州各級講習員,通過院壩會、板凳會、火塘會,採取看視頻、講故事、談感受、話發展、議變化、評成效等方式,利用小品“演”、詩歌“頌”、政策“讀”、共同“唱”,確保群眾聽得懂、記得住、學得會,使講習活動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為營造幹部帶著群眾一起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良好氛圍盡了力。

“為了群眾口袋鼓起來,腦袋富起來,全州各級幹部都是講習員,每個人都在努力。”

他堅持辦好每一期培訓,精選每一節課,讓其成為精品課堂、培訓範例。截至2019年底,怒江州各級講習所共開展講習宣講培訓12180場,宣講人數達855202人(次)。

蘇義生:清清淺淺人生路  櫛風沐雨砥礪行


怒江紮根 扎得深沉

“怒江之美,美得醉心;怒江之險,險得驚心;怒江之貧,貧得痛心;怒江之難,難得揪心;怒江之變,變得歡心。”這是蘇義生紮根怒江8年的形象地總結。

“怒江的貧困,一直牽動著黨中央的心;怒江翻天覆地的變化,凝聚著太多太多人的愛;每一個默默付出的人,僅僅是一粒一粒的鋪路石而已。”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蘇義生積極致力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等內容宣講,先後開展100餘場宣講,受眾達2萬人(次)。

看著培訓的群眾外出務工、找到滿意工作等喜報頻傳,他更感到責任之重大。

“我去村裡宣講,老百姓聽說博士來給他們講課,不知從哪裡找來一塊砧板,用火炭歪歪扭扭地寫上我的名字,說給我作席位牌,這是我這輩子最高規格的席位牌了。”每每想起,他都備受鼓舞。

“春節前,一位退休的老幹部生著病,還執意要來聽我解讀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讓我感動得流下了眼淚。這份信任,是最高褒揚。他這哪是來聽課,他是來給我上課啊!”

美麗的背後,是日復一日地修煉和付出。

蘇義生參與了怒江州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籌備創辦的全過程。講習所宣講工作也得到了各級領導、媒體的關注和認可。

怒江州委書記納雲德,州委副書記、州長李文輝等領導多次到州講習所指導工作。

雲南省委書記陳豪,雲南省委副書記、省長阮成發等領導到州講習所檢查或好評。

孫春蘭、武維華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州講習所視察或鼓勵。

《中央電視臺》《中國民族報》《農民日報》《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華網》等媒體,對州講習工作進行了宣傳和報道;

州講習所喜獲雲南省2018年“脫貧攻堅扶貧先進集體”、2019年“雲南青年五四獎章”。

講好怒江脫貧攻堅故事,是蘇義生一直為之努力的方向。

這個目標猶如一盞明燈,引導著他穿越重重困難……

“縱馬邊山家萬里,兒男何事淚千行。披襟對飲松江月,熱火清燈是故鄉……”這首詩,也是蘇義生投身怒江扶貧的真實寫照。(張 密 吳敏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