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故事情节抹黑唐朝了吗?

髓颂sBeB4553


首先这种漫画创作,包括很多借用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其实本来就不能看作历史。它们可能大致符合历史,但是又有很多很多偏离,看这种艺术创作本来就应该与“读史的眼光”有所区分。我不说其他流行IP如陆贞传奇、锦绣未央之类对比真实历史做了什么艺术处理,单说三国演义、战国策这些经典著作,所谓文学色彩、文学性就有一部分是体现在为了达到某一些艺术效果而虚构叙事。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形象、孔明形象和历史真实对比起来如何,相信大家心里都清楚。

长歌行本来就只是一部漫画,本来就不是历史,它已经大致符合历史背景的情况,细节上有偏差是可以理解的。若是要说这样的作品误导孩子,我觉得作为读者,应该先明确里面说的不一定是真实历史,不能说啥就信。能完全贴合历史来讲故事,固然是一种值得赞扬值得敬佩的能力,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有部分的偏离却也可以理解。

其次,请不要忘记长歌行的故事还没能写完。

很多人举例子说,长歌行里面说李世民是窃国贼,说真实的李世民的性格不会做出什么什么事等等,说长歌行抹黑李世民。

可是,我个人把长歌行追到最新更新,对李世民这个角色一直都没有讨厌的感觉。

我感受到的《长歌行》里的李世民,并不是一个坏角色。他有他的考量,有他的立场,最重要的是,我还是一直都有一个印象,李世民是个明君没有变。即便他在作品里害了兄长、被长歌怨恨。但他一定有他的故事,而且在作品里一直在隐隐约约透露出来。

比如《长歌行》番外《拾遗录》里面,讲宫变之前李世民被别的皇子打压,像《昙华》里的爱情恩怨,夏达用很多细节在透露李世民的立场,与他的苦衷。比起抹黑,前面的一些负面描写,似乎更像伏笔,像欲扬先抑。看这部漫画的我完全不讨厌李世民,而且一直在期待,期待接下去的故事,会对李世民、对朝堂一方的立场、对玄武门之变、对大唐和各个民族的关系有一个更清晰也更积极的交代。这其实不是我的一厢情愿,而是长歌行里面一直透露出来的整体格调。李长歌原本恨着二叔,后来心中所容从一家扩展到一国再到全天下百姓,变得“辗转天涯愿所见皆安康”。长歌行这部作品里面的格局和气度,和历史上大唐盛世的开放包容的气度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也许局部情节与历史不符,但是整部作品的整体格调并不抹黑,反而是透过几个人物的故事和成长以小见大,透出大唐的真正气魄。

而且,里面李世民给我的感觉真的不是个反派啊。

如果长歌行的故事还能继续,相信后面对长歌和李世民,还有各个民族势力、各位朝堂臣子,都会有更加丰满的描写。

只是不知道能不能等到。





繁华万里好江山


长歌行从漫画的角度来说还是非常棒的,精美的画技,写实的服饰,精细的场景、武器道具精良表现,细腻的心理描写,都是可圈可点。

漫画故事有些偏离历史也算正常,虚拟主角与历史人物的命运交织,但是到了后期,李长歌就在草原回不来了,变成了草原种族之间的矛盾激化、感情等描述,怎么说,有点偏离了方向、也可以说后期剧本有点散漫…像草原上的诗,但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现在还没画完。

历史上的帝王,统治上的法统或者权利或多或少有点腹黑是正常的,没有必要上升到太高度,李二大帝对哥哥的一家、弟弟的一家果断狠绝不能排除他是个好皇帝,后期大部分皇帝还是非常认可,他不那样做不代表他哥会比他干的更好,李大李三或者更绝更狠





大江动栗


回答中对《长歌行》设定的李世民放弃朔州问题已经有所分析,认为其并不符合历史。但是,当时囿于时间和篇幅限制,未展开详细分析。现在,我想专门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漫画中设定的李世民放弃朔州的具体情形是这样的:

武德九年(626)八月渭水之盟后,突厥撤走,李世民和杜如晦已经判断出,突厥肯定会在撤回后进攻朔州,但是,他们却故意不去救援朔州,任凭朔州沦陷于突厥之手,并将其定性为“断尾求生”之策。

好个断尾求生,在漫画的设定中,朔州满城百姓的生命,就这样被贞观君臣轻轻的舍弃了。这种做法,就性质而言,比割地还要恶劣。

这种设定符合历史吗?下面我就从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行事风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上,突厥在渭水之盟后未对唐朝发起大规模入侵。

武德九年(626)八月,唐朝与突厥在渭水进行了和谈,双方在渭水便桥举行了斩白马结盟约的仪式。

此后,突厥颉利可汗是基本遵守了这个盟约的,他在同年九月给李世民送上马三千匹、羊万口,这就充分说明,颉利可汗自己也是希望能维系这一盟约的。因此,突厥不可能在渭水之盟后,再去抄掠朔州。

事实上,自武德九年(626)八月渭水之盟后,直到贞观三年(629)十一月唐军大举征讨突厥之前,突厥没有对唐朝发动哪怕一次稍微像样一点的入侵,即便是小规模袭扰也很少。根据史书记载,这段时间,突厥对唐朝的袭扰只有以下几次:

贞观元年(627),突厥遭遇天灾,又加上自己内部矛盾重重,人心离散,颉利害怕唐军趁虚进攻突厥,于是率部在朔州边境上驻扎,扬言会猎,实际上是防备唐军可能的进攻。因为颉利此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自保,因此并未真正入侵。

贞观二年(628)九月,突厥寇边,未造成任何影响。

贞观三年(629)十一月,突厥进攻河西,唐朝肃州刺史公孙武达、甘州刺史成仁重出战,击败突厥,俘获1000余口。

可见,突厥的入侵次数很少,烈度很低,属于小规模袭扰。而正是这一点,成了后来李世民在击败突厥后,对颉利本人采取宽大政策的一个理由。贞观四年(630)四月,李世民对被俘的颉利说:

论尔之罪状,诚为不小,但自渭水曾面为盟,从此以来,未有深犯,所以录此,不相责耳!(《旧唐书》突厥传)

据此,漫画设定的突厥在渭水之盟后试图屠戮朔州,是不符合历史的。

二、从李世民行事风格看,李世民不可能采取“断尾求生”的做法。

史书在记载历史人物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总会有一



云烟四散


如果《长恨歌》故事情节抹黑了唐朝的历史,那根本就不可能流传下来,作为一个统治者不可能让一个抹黑自己诗人活下来。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白居易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析木木木木木


我觉得吧,这个剧情你改成架空有一点区别吗?影响女主角一路开挂吗?影响女主角的混血身份吗?影响整个剧情为角色服务的本质吗?

不影响啊?

所以为什么非要贴着历史,用历史人物给女主角抬轿呢?而且你这不是YY一下历史人物的后宫,不是扩写一下历史人物的日常,而是抢了人家的功劳还要踩一脚啊?细思恐极,魔改不需要讲究基本法的吗?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也用历史人物衬托原创人物了?小姑娘创作时臆想症发作不要紧,但是对历史人物还是多点敬重比较好,毕竟你的原创女主角不存在历史形象,完全是踩别人塑造出来的。

韩国为了洗刷屈辱史尚且认贼作父,舔高句丽抹黑唐太宗,如今漫粉在胡编乱造上也开始向韩国靠齐了,为了维护漫画,抹黑自己国家的历史,属实是一种文明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