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注意:7歲前必須幫孩子養成3個好習慣,缺一不可

曦曦媽,我的孩子上小學一年級了,漢字和拼音還處於一塌糊塗的現狀。下學期都二年級了,怎麼辦呀?我是不是應該讓孩子降級再讀一個一年級呢?"

"曦曦媽,我的孩子可真懶,每天早不起晚不睡,從叫起床開始,我就開啟了崩潰的一天。作業本子從來都是寫完了就亂扔,自己從來沒有主動整理過一次書包……"

"曦曦媽,我的孩子物權意識很薄弱,總是很難分清自我和他人的界限,今天把這個同學的東西帶回家,明天又把那個同學的東西拿回來,真是讓人頭疼不已!"

隔三差五就有家長在私信裡面給曦曦媽吐槽和求助,在逐一為其答疑解惑之後,曦曦媽覺得很有必要提醒提醒廣大家長,希望大家能夠通過自己前期的引導和教育,避免孩子出現類似的現狀。

爸媽注意:7歲前必須幫孩子養成3個好習慣,缺一不可

孩子越小,越利於家長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習慣。以下三個好習慣,家長朋友們一定要在孩子7歲以前幫孩子養成:

(1)學著做計劃,有規劃自己時間的能力和執行力

在經濟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再加上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或者兩個孩子,父母和老人們紛紛加入了寵娃的行列裡,把愛當成了溺愛。

在孩子上小學以前,幾乎對孩子是放養的狀態,因為他們崇尚快樂教育,崇尚釋放孩子的天性。可等到小學一年級時,發現自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差距太大,便把這種壓力和憤怒嫁接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有一種從天上掉到地上的落差感,於是小小年紀叛逆,和家長對抗也就成了見怪不怪的事情了。

首先,家長們不能小覷放養給孩子帶來的危害。

生活中,很多家長覺得,我的孩子還那麼小,我不想孩子活得那麼功利,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我希望我的孩子想玩就玩,想睡就睡,只要他開心我就開心,只要他快樂我就快樂。正是因為家長們這種放縱,導致在幼兒園時無憂無慮的孩子,一進入小學就感到各種不適,而對於一部分孩子來說坐滿一節課40分鐘都是一種煎熬,更別提專心致志的學習了。

爸媽注意:7歲前必須幫孩子養成3個好習慣,缺一不可

其次,我們要善於引導孩子做計劃,讓孩子學會規劃時間繼而擁有超群的執行力。

我女兒在老家和爺爺奶奶生活的時候,每天早上起床完全靠源源不斷地諾言連哄帶騙的弄起床,起床後要看電視,直到出門上幼兒園。而回到家裡也一樣,不管看與不看電視都必須開著,直到她熟睡後才能關掉。

自從我自己帶孩子之後,我便開始幫她立下規矩,只有週末和節假日在媽媽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看一會兒電視,週一到週五沒有看電視的機會。早上起床,最多給她兩分鐘的緩和時間,洗漱完畢之後她坐著我為她梳頭,她便開始晨讀英語、古詩或者漢字。每天放學回到家,我開始煮飯,她開始寫作業,在檢查完畢後可以玩玩具。散步回家後,準時練舞……

漸漸地,女兒已經養成了晨讀、複習等各種好習慣,她開始向我講出自己的計劃:"媽媽,我是這樣想的,今天晚上你教我漢字,明天晚上你教我英語,後天晚上你教我拼音,然後就這樣重複下去……"如今,年僅五歲半的她,已經有規劃自己時間的能力和很強的執行力了,很多時候不是我提醒她幹某件事,而成了她提醒我,她要練舞,要聽寫了。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媽的事情幫著做

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天性,當然也是我們的職責。在很多家庭,已經習慣性地把孩子的地位放到最高,家裡一切的喜好和安排,都要遵從孩子的意思。孩子想玩,父母絕對不會說不;孩子想看電視,父母絕對不忍心拒絕;孩子不想整理書包,父母絕對不會抱怨一句。

爸媽注意:7歲前必須幫孩子養成3個好習慣,缺一不可

在包辦代替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很難養成感恩的好習慣,反而在家長忽視某件事情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大發雷霆,覺得家長沒有替自己做好。他們習慣性的把家長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他們習慣性的把家長的愛當做心安理得。想要孩子真正成長起來,家長必須學會適當地放手——

首先,學著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理能力,是孩子想要生存下去的第一能力。不管家庭經濟狀況富裕與貧窮,我們都應該教會孩子最為基本的自理能力。學著讓孩子自己洗臉,自己刷牙,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整理玩具……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我們應該學著自己去完成,不能總是依賴於父母和老人,當你學會這些事情的時候,你不僅成長了,同時也會收穫幸福感和成就感。當然,父母的鼓勵和認可,對孩子的激勵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孩子會自己洗腳,自己擦乾了,家長的肯定和表揚,會成為一股激勵的力量,讓孩子心裡高興的同時,也暗暗告訴自己——我要變得更加能幹。

其次,父母的事情,引導孩子幫著做。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好奇寶寶,家長在拖地的時候,孩子會好奇地看著,偶爾也會加入其中搗拾搗拾;家長在端菜的時候,孩子也想加入其中,感受一番端菜的樂趣;家長在洗碗的時候,孩子也想嘗試一下,體味一番洗碗的滋味……在孩子對家務事情躍躍欲試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能殘忍的拒絕,我們應該允許孩子參與其中,來體味生活的樂趣。

爸媽注意:7歲前必須幫孩子養成3個好習慣,缺一不可

在我們家,只要女兒提出要幫我洗腳、擦腳、倒洗腳水的時候,我絕對是百分之一百的同意,當然在結束之後還不忘謝謝她以及做出肯定。只要她主動提出要幫忙洗碗的時候,我會第一時間同意,並且幫她找來圍裙,讓她動動手,而後我會在與老人們視頻對話的時候,告訴他們孩子今晚的表現,就這樣全家人的鼓勵和認可,無形之中也成了女兒激勵自己變得更加勤勞的動力。

(3)區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也不允許別人不斷向自己索取

在某些家庭,孩子今天拿了一個別人的玩具回家,家長可能會問一問,也可能問也懶得問,甚至有家長覺得孩子不斷從外面拿東西回家,是孩子顧家的體現,是孩子有本事的象徵。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今後會成為怎樣的,家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懂得一下三點——

首先,區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哪怕是撿的也不能隨意拿回家。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出現一種"喜新厭舊"的情況。表現於,自己的玩具哪怕再好,多玩了兩次也會膩,但別人的玩具哪怕很髒的同時,還是壞的,孩子也會覺得特別有趣,特別有吸引力。有的孩子會在徵求別人同意之後,玩一會就物歸原主;而有的孩子卻起了私心,想著趁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拿回家作為自己的私有物品。對此,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旦發現孩子有錯誤的行為之後,我們一定要及時的制止,並且給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為什麼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能拿走。

爸媽注意:7歲前必須幫孩子養成3個好習慣,缺一不可

而部分孩子則覺得,既然別人的東西明面上我不能搶著玩,私底下也不能偷偷拿走,那在地上撿來的東西,總可以算我的吧。對此,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撿來的東西也不能隨意拿回家,我們應該放到最為恰當的位置,方便失主找回。

昨天女兒回家後,我告訴她:"媽媽早上送你上學以後,在回來的公交車上撿到了一個黃色的文件袋,媽媽先問了問旁邊的乘客是不是他們丟的,然後就交給了公交司機,這樣也方便別人回來找。"女兒很興奮地告訴我:"媽媽,你真棒!"而後我繼續告訴她:"或許那個文件袋裡的東西,對媽媽來說一文不值,但對它的主人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應該讓它回到自己的主人身邊,這樣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其次,學會拒絕,不允許別人不斷向自己索取。

有些家庭,成了兩種極端。第一種,孩子沒有你我的界限,總是喜歡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供自己使用;第二種,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知道了別人的東西不能私自拿回家,但面對自己非常喜歡的東西,別人不斷向自己索取時,自己又不忍心拒絕。

女兒的髮夾,是我自己純手工製作的,前幾天,女兒回到家告訴我:"媽媽,我幼兒園裡有一個朋友,說我今天別的髮夾很漂亮,她也想要一個,我答應她了,把另外一個一模一樣的送給她好嗎?"看著女兒自己心愛的東西,還能夠分享給朋友,我很開心,欣然答應了。

爸媽注意:7歲前必須幫孩子養成3個好習慣,缺一不可

第二天,女兒回到家告訴我:"哎呀,媽媽!我今天把髮夾給朋友之後,被班裡的另外兩個女生知道啦,她們都覺得很漂亮,讓我的朋友告訴我她們也想要一個,我朋友也幫著我答應了,怎麼辦呢?"我告訴女兒:"既然你在知道了之後,沒有拒絕她們,那你明天早上就選兩個髮夾,送給她們吧。"

之後,我提醒她:"寶貝兒,媽媽這段時間很忙,都沒有時間給你做髮夾了,如果明天你送髮夾給同學的時候,又被其他同學知道了,你要學會拒絕哦,告訴她們等媽媽有時間的時候,做好了再每個人送一顆。"

最後,教會孩子在使用公共物品的時候,要輕拿輕放,哪裡拿的放回哪裡,誰先拿誰先用。

公共物品的使用,是每個孩子都避免不了的。比如,在圖書館裡,很有可能兩個孩子看中了同一本書,而有可能別人的孩子先於自己的孩子拿到這本書,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等待。我們要遵守先來後到的規則,就像排隊上車一樣,排在前面的人先上車,排在後面的人後上車。

在使用公共物品的時候,我們要像自己心愛的物品一樣珍惜,輕拿輕放,借用之後一定要完好無缺的物歸原主。前幾天,看到一張帖子,有個人在微博上滿是自豪的承認——某某圖書館的某個系列的藏書,被他紛紛借來之後,再以丟掉為名,付了3倍的賠償價格後就佔為私有了。這種自私的行為,應該得到強烈的譴責,因為他剝奪了該系列書籍的廣泛閱讀,讓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再也沒有辦法閱讀到正版典籍了。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公共物品可以借閱也好,可以借來使用也罷,我們都應該按時還回去。學著守時歸還,學著輕拿輕放,學著哪裡拿的放回哪裡。養成這樣一個好習慣,不給別人帶來麻煩和不便。

爸媽注意:7歲前必須幫孩子養成3個好習慣,缺一不可

——————

各位贊同曦曦媽的想法嗎?您還有更好的建議嗎?歡迎評論區與曦曦媽互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