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包括國家、社會、集體、家庭和他人,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責任”和“責任感”有著本質的區別,責任是人分內應做之事,還需要一定的組織、制度或者機制促使人盡力做好,故“責任”有被動的屬性;而責任感是一種自覺主動地做好分內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狀態。把責任感定義為一種精神是恰當的,精神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其範圍要比表示情緒和感情狀態的“心情”一詞廣泛得多,能夠涵蓋“責任感”的豐富內涵。作為心理學概念,責任感與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屬於社會道德心理的範疇,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人責任感的形成和增強除受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
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對兒童良好的道德行為養成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高尚品德必須從小開始培養.
孩子從小要教育學會分享,家庭的分享,包括食物,也包括家務。我們老以為是食物分享,但是不知道家務也要分享.
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比如我們大人上了一天班,你要告訴孩子,我上班很累,然後我現在回來,我想歇一會兒,你能不能幫我把拖鞋拿過來啊,然後再不行的話呢,我躺下,你給我倒杯水過來,首先要讓他覺得。就是你也示弱的,你也需要照顧,就是原來你都照顧他媽,所以你先讓他照顧你,有請,這種狀況讓她單飛,選擇是理所應當的,讓他慢慢在這個成長過程當中把這個變成一個既成事實,也就是說我照顧爸媽是應該的話,等他到初中就青春期,這個階段就更為重要了,我認為這個責任感是屬於孩子要承擔的,就是他不擔就沒有責任感這個責。
形象點說:就是肩膀上有重量,這就叫做任你沒中到哪兒,責任,所以你不給他派活兒,他怎麼能有責任感,比如我在講課,也講過一個例子,一個單親的媽媽,這孩子上網吧成癮,不回家也不上學,他媽媽是開出租車掙錢的,然後為了掙點兒錢,他就天天在路上轉。後來呢,因為這個孩子媽媽實在沒辦法,就拿了一個懸賞貼在校門口兒,就是誰能幫我孩子戒除網癮,我給他1萬塊錢,這個案子好像是河南的。其實媽媽這1萬塊錢也很不容易的,後來我看到這樣的,我就跟他媽媽講,你把這1萬塊錢做你自己的工資,然後呢,讓你的孩子到晚上到週末陪你出車,我的意思就是說什麼呢,讓他在跟你的共同出車的這種過程當中。知道你這個錢來的多不易,然後又是單親媽媽,即要工作,又要照顧你。而你現在逐漸長大,你想逃避學習對吧,如果逃避的話,我們吃什麼,這個過程,我覺得媽媽還要學會什麼跟孩子討論,你覺得學習難,有的時候真的什麼都學不進去,我學不懂,不想學,我就是覺得寫作業煩,就是我們有的時候吧,我是一個簡單的要求孩子去學。然後呢,他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又學不進去了,逃避這逃避過程當中,家裡頭又不讓他承擔一些責任,這種孩子很容易學壞。
我認為在青春期這個階段,家裡所有的事情都應該分他一份,叫做家人有責,就是我們幾個人一塊兒吃飯,比如需要買菜、洗菜,炒切,做飯,洗碗,拖地洗衣服,我們拉一個單子出來,你想幹啥的,你先挑。比如一共有八項。那你現在還小,我們優待你,你選兩項,爸媽各三項,那麼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讓孩子慢慢明白家庭的責任。
包括到老人住院,那我照顧一到五的晚上,週六週日你必須拿兩天來陪。因為你在照顧別人的過程當中就是你的成熟過程,你會知道一個生命現象是怎麼回事,所以。責任感,責任感,他就得壓,沒有壓力就是沒有分量的,有壓力才能培養有責任感,有些學校比較好,給孩子弄一個班幹部什麼的。他會被同學做事兒,這也是所有那些你看當班幹部的人都特別早熟,所以我在家裡面也是這樣,讓他去分擔家務事。這樣的他慢慢就會形成擔當。
在這個過程當中多鼓勵。她不願意做。你告訴他怎麼做,怎麼做,你做成了的話,你看你做的挺好,第一次就做到這樣很棒,多鼓勵他,然後讓孩子慢慢的就覺得我能夠承擔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假如媽媽爸爸是,就是有一方突然沒了,我能把家裡頭很多事兒我馬上能挑起來,對吧,因為你之前就做什麼,洗菜,切菜,做飯,你,至少你做飯都沒問題,所以我覺得責任感是靠這培養的,
閱讀更多 丹丹家庭教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