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的元好問畢生的詩史情懷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金元之際文學與傳統文化承上啟下的橋樑.後人尊之為“

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問世間情為何物”的元好問畢生的詩史情懷

一、芍藥含晚淚

談及元好問,大家對這位才情並茂的帥哥的作品最熟悉的,莫過於千古絕唱《雁丘詞》,這首詞就是1190年、他16歲時與同伴一起,在赴試幷州途中,依據自己親眼目睹失伴孤雁殉情的一幕有感而作。

這帥哥是不折不扣的神通學霸。《金史》記載:“七歲能詩”。20歲時,金朝理學家、文學家禮部官員趙秉文讀了他的詩作,讚不絕口,直呼“近代無此作”。趙秉文的意思是元好問寫的詩超越了當時所有人,包括他自己。有了文壇大佬的公開留言點贊,元好問的名氣自然傳遍京城,成為網紅。

令人意外的是,20歲就紅遍京城的帥哥元好問,在科舉考試中,一連四次不及格。1221年,32歲的元好問好不容易有了錄取資格,但又因黨派糾紛,使成績作廢。1224年,35歲的元好問再一次參加考試,才過關錄取,在汴京國史院任編修。

才高八斗的元好問大帥哥,科舉仕途之路佈滿坎坷心酸,這不是說明他才識尚淺,只會唱幾首流行歌曲逗選秀節目粉絲點贊,而不能登大雅之堂。是因當時朝政在風雨飄搖中凌亂不堪。所以,元好問的科舉仕途之路,也是一幅金朝末年朝局舉步維艱腐敗無能的寫實素描畫!

當時,面對蒙古大軍連年進攻,金朝只能節節敗退。

科舉幾次落第,元好問居住定襄遺山期間,蒙軍佔領他的家鄉秀容,哥哥元好古在蒙古軍隊屠城中喪生。後來他自號“遺山山人”,可以想象到,“遺山”這一稱號,不僅是來源於地名,更是元好問刻骨銘心的傷痛與對亡兄鄉親的懷念。也相當於他在訴說: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倖存遺留下來、而一時偷生的人而已。

1231年,元好問輾轉出任南陽縣令 ,儘管他在任上成績斐然,但難以挽救國家“

有情芍藥含晚淚,無力薔薇臥晚枝”敗勢殘局。

元好問在地方任職期間,先後遭遇母親身故,自己任職的多個地方落入蒙古軍之手。深深感受到家破人亡的切膚之痛。

“問世間情為何物”的元好問畢生的詩史情懷

二、詩人元好問

元好問臨終叮囑家人之時說,在他的墓碑上只寫“詩人元好問之墓”七個字,足以說明他對詩歌創作熱愛。

元好問的詩文,有規有矩,具備各家之長,但又不受古代樂府詩的固定套路,也不刻意打磨、堆砌辭藻。

(1)詞追蘇辛

元好問的詞,藝術上以蘇軾、辛棄疾為典範,同時兼有豪放與婉約兩派的風格。他的詞涉獵廣泛,特別是懷古、山水形式的詞,通過描繪壯麗的山河、抒發愛國的豪情。他在小說、散曲方面,也頗有成就,也是牛人。此外,他還是一位頂呱呱的文藝理論家,例如《論詩三首》、《論詩三十首》等。

(2)寫“喪亂詩”的杜甫第二

面對家國的支離破碎,36歲的元好問對家國情懷的熱愛達到極致。他開始撰寫《杜詩學》,即杜甫的傳志與言論。他要以杜甫為榜樣,用自己的詩記錄歷史。他甚至說:“詩狂他日笑遺山,飯顆不妨嘲杜甫”。這句話,從表面看,是作者對自己寫詩才華的自信,可我們如果多讀兩次,就會體會到他內心的汩汩滴血的痛楚悽苦。

詩人是一介書生,官微言輕。面對山河破碎,妻離子散,只能長歌當哭。但不能只是哭,自己不能只當一位袖手旁觀的看客,而要有所行動,所以他就施展自己的畢生才華,以詩記史。元好問老先生的文學成就,首推詩歌,詩歌首推他“喪亂詩”最為著名。

喪亂詩”就是以戰爭動亂時代為背景,描寫人們在社會動盪中經歷生死離別的詩歌。“喪亂詩”奠定了元好問在中國文學史上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

我們來看看滿腹憂國憂民的帥哥元好問的詩作,有沒有杜甫的風采。先看飽含血淚的《秋蠶》:

室人筐中無寸縷,一箔秋蠶課諸女。

朝來飼卻上馬桑,隔簇仍聞竹間雨。

阿容阿璋墨滿面,畫徹灰城前致語。

上無蒼蠅下無鼠,作繭直須如甕許。

東家追胥守機杼,有桑有稅吾猶汝。

官家卻少一絇絲,未到打門先自舉。

《秋蠶》寫於1218年,當時太原、汾州等地淪陷,詩人輾轉流離,一路看見了百姓揹負繁重賦稅的生活慘景。腐朽殘暴的晚金政權在前線,無法抵禦蒙古大軍暴風驟雨一般的瘋狂打擊,卻轉身以

“軍費日急”為名,將痛苦轉嫁到在後方無處逃亡的百姓身上。

“問世間情為何物”的元好問畢生的詩史情懷

金王朝汴京被圍困期間,金帝出戰失利逃離後,加上附近縣城紛紛失陷的噩耗不斷傳來。在城內軍民倉皇失措,看不到一絲勝利曙光的情況下,詩人奮筆疾書,寫下了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五首》,下面是其中之一:

鬱郁圍城度兩年,愁腸飢火日相煎。

焦頭無客知移突,曳足何人與共船?

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

西南三月音書絕,落日孤雲望眼穿。

如果多品讀一些元好問老先生的“喪亂詩”,可以發現,杜甫的詩主要是站在社會底層人物的角度,記錄百姓悲慘命運與社會的動盪不堪。而元好問的詩,則主要是他站在自己的角度,記錄自己所見所聞所感與社會的風雨飄搖。元好問的詩清新雄健!

當年的杜甫前輩對唐王朝還有一絲幻想,“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雖然讓人悲痛心酸,可畢竟收到了家書,“國破”

“山河在”,如果勵精圖治還有機會。而對金王朝的前程,元好問老先生則看不見一絲光亮,“西南三月音書絕”,從此再也收不到家書了,連令人心驚肉跳的鳥兒鳴叫也沒有,只能看天空,只能是“落日孤雲望眼穿”

元好問詩的功力與意境,不比杜甫遜色,稱之為“詩史”,當之無愧。

三、傳承文化

在金國覆亡之際、中原文化可能將毀於一旦的關頭,元好問不計個人生死榮辱,殫精竭慮保全中原文化。

(1)保護金朝實錄

1233年,汴京被蒙古大軍圍困,元好問也被困城中。眼看京城隨時將破,此時誰顧得上這些資料?而且破城之日,大家都有可能屍骨無存。此時,憂心如焚的元好古將生死置之度外,聯繫上了攻城的蒙古大將張柔,請他保護這些資料。

史料記載,1233年,張柔進入汴京城中,親自帶隨從到史館,將《金實錄》和秘府圖書等文獻資料運走。

“問世間情為何物”的元好問畢生的詩史情懷


資料安全後,老先生又迫不及待提出,自己想用那些資料編寫金代歷史。

《金史·元好問傳》

記載:時金國實錄在順天張萬戶家,乃言於張,願為撰述,既而為樂夔所沮而止。意思是,當時,金國朝廷實錄已經保存在順天府的張萬戶張柔家。元好問對張柔說了自己想用那些實錄撰寫著述金國史的意願。但遭到樂夔的阻止,而不得不停止自己的想法。

樂夔,也是金元時期文學家,與元好問關係要好。他為什麼阻止,歷史中沒有記述。

猜想原因,樂夔可能主要是擔心連累是漢人的張柔。畢竟當時元軍剛剛得到城池,許多事情都沒有準信,如果此時跑一個人出來誣告張柔暗中勾結金朝亡國官員,情況就糟糕透頂。再說,修前朝國史,可不是一個前線大將軍能拍板定奪的事。

(2)編撰《中州集》

汴京守將崔立對蒙古軍請降獻城後不久,元好問老先生與其他被俘的金朝官員押到聊城。在關押的兩年間,看管的漢軍首領待老先生不錯,允許他自由活動。因為有活動自由的便利條件,他就找這些官員收集以詩為主的資料。

也就在時期間,他編輯了金國已故君臣士人的詩詞總集——

《中州集》

《中州集》有10卷,輯錄 251位金朝作家的詩作共2062首,《中州集》是金朝的詩歌總集這也填補了中國文學史的空白。中州是河南的古稱,取名《中州集》,寓意緬懷故國家園。

(3)力推儒生

①汴京城破後,元好問給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寫信,推薦了54名儒士,希望保護、酌情委用。

②1252年,元好問覲見忽必烈,勸說當時還沒有繼承汗位的忽必烈尊信儒學,任用儒士。

元好問沒有收到耶律楚材的迴音,歷史也沒有記載忽必烈同意他的建議。但有人通過《元史》統計,元好問舉薦的54人名單,有15人在《元史》中有所記錄。由此猜測,耶律楚材之所以當時沒有給回信,可能也是考慮避嫌。不回信,也許算是默認吧。

故而,元好問不停奔波忙碌,為保存、傳承中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問世間情為何物”的元好問畢生的詩史情懷

四、“元家野史亭”

元好問老先生經歷了親人的遇難,目睹了國家的滅亡。他曾希望用女真文編撰金代正史、自己參入的願望落空。但他依然鍥而不捨地堅持自己

“不能使一個朝代的蹤跡就此泯滅、不能傳於後世”的信念。現實的殘酷,無法磨滅他編纂金國曆史的願望。

元好問雖沒有收到耶律楚材關於保護、起用他推薦的儒士的準信,但收到了耶律楚材請他入朝為官的邀請。但金朝滅亡了,這位50歲的老先生無意為官,一心只想回家潛心編纂著述,用人生最後的歲月實現自己“國亡史作,己所當任”的理想。

51歲的元好問,回到家鄉,建造了一座“野史亭”

史載:乃構亭於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採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餘萬言。

“野史亭”,顧名思義,是老先生帶著苦笑的自嘲。自己私人編撰的金代史,雖然不被官方認可,但他自己的理想依然沒有泯滅,一定要在有限的餘生完成自己的心願。由此,看到“野史亭”

裡的老先生元好問,似乎看見了一個性格倔強的鄰居老大爺,痴迷地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裡,幹著他自己引以自傲的事情。

“野史亭”建成,十多年,他不能只是坐在“野史亭”裡,而是多次奔波於晉冀魯豫一帶,蒐集歷史資料。苦心人天不負,他憑自己一己之力,編撰了一部《壬辰雜編》。為後代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獻記錄。

1257年,元好問老先生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八歲。

五、人格魅力

才華橫溢的元好問,一生飽受挫折與戰爭蹂躪,面對積重難返金朝社會問題,欲哭無淚、迴天乏力。但他個人才華與人格魅力,令人歎為觀止。

⑴這位老先生,也是一位能力非凡的社會活動家,交友廣泛。他的朋友遍及三教九流、王公貴族,醫僧士農等各個領域。有人考證,只是從現存的文字中能查出的、與他交往的友人就多達500多人。

⑵他交往的人,不是酒肉朋友,關鍵時候也能幫上大忙。例如,20歲就得到前輩文學家趙秉文的誇讚,使他名揚天下;在汴京存亡之際,找蒙古大將張柔保護實錄文獻。歷史證明,元好問沒有看錯人;被關押聊城時,看管首領對他敬重有加,給他自由,編輯了宏偉鉅著《中州集》。

⑶雖然他僅僅是一個亡國小官,只是一介布衣小民,但自己向朝廷推舉的人,許多得到元朝委任;

⑷老先生仙逝87年之後,他夢寐以求的《金史》問世。特別是編撰史學家在《元好問傳》最後,專門添加了一句:篡修《金史》,多本其所云。意思是:編撰修訂《金史》,很多地方是以他的記錄作為依據。由此可見,他的“野史亭”受到朝廷《金史》編撰小組的重視認可,也足以見元好問老先生對《金史》做出的貢獻。

後代對由脫脫主編的《金史》評價普遍很高,足以與《三國志》等史書媲美。

⑸《金史·附錄》記載,阿魯圖言在向元順帝呈報《金史》的奏章中說:國可滅,史不可滅;善吾師,惡亦吾師。幾乎可以看做是對這位老先生“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的理念的最佳註解。

元好問,為傳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做不了不朽的貢獻,名垂青史。

“問世間情為何物”的元好問畢生的詩史情懷

七、附:

張柔,涿州定興人。年輕時善於騎射,聚集鄉鄰親族對抗盜賊,因為人慷慨,驍勇青年,多來投奔。 人數達到數千,被金朝收編。1218年,與木華黎軍隊作戰兵敗被俘後,降蒙伐金。伐金途中一路攻城奪池,“威名震河朔”。1233年,張柔進入汴京城中,親自帶隨從到史館,將《金實錄》和秘府圖書等文獻資料運走。滅金後,張柔被授於金虎符,升為萬戶。

這些珍貴的實錄文獻,在張柔家秘密存放,一放就是近30年。直到1261年,繼承汗位沒有多久的忽必烈不知道從哪兒得到消息,直接向張柔,過問這些文獻的情況。於是,張柔獻《金實錄》於朝廷。獻出金朝實錄5年後,因伐南宋有功,進封蔡國公。去世後追封汝南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