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之“幸”與“不幸”---再讀《瑞幸閃電戰》

前幾天因為疫情賦閒在家,剛剛看過中信出版社2020年1月剛剛出版,由陳春花等大咖力薦的新書《瑞幸閃電戰---解讀瑞幸迅猛擴張的商業邏輯》。還沒過幾天,瑞幸的財務造假新聞就充斥著各大財經媒體了。於是拾起再讀,便有了新的收穫。

瑞幸之“幸”與“不幸”---再讀《瑞幸閃電戰》

我之所以把這本書找來讀,是因為去年瑞幸公佈上市消息時,我確實是很詫異的。因為我喜歡理性邏輯,首先要經過體感邏輯。一個事物如果體感上覺得不符合常理、非常特殊、有點奇葩、鶴立雞群,那麼就非常值得去探究一下它的內在邏輯。

為啥我會詫異呢?我喝的第一杯瑞幸咖啡,是我在南京出差期間住酒店,一個朋友微信推送給我的信息,安裝瑞幸的APP,就可以免費喝一杯。我搜了一下附近正好有,反正不要錢,就試了試。還真不錯,十幾分鍾就送到了,真的免費。雖然嘗不出來有多好喝,但免費嘛,還有養眼的湯唯陪著,可以,一個不錯的下午茶。但是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怎麼喝過了,因為口感,免費或者用券+幾塊錢配送費可以下單,讓我掏多於10塊錢,我就不樂意。算下來,從我知道瑞幸開始到現在,買瑞幸咖啡總共的花費的不超過50元吧(小鹿茶除外),算上配送費,至少在我身上,肯定是個虧的。這就是我的體感認知。

瑞幸18個月上市,不符合我的體感邏輯。

《瑞幸閃電戰》一書給出的瑞幸擴張商業邏輯。除開低成本租金、強大的地推能力、新型供應鏈與品控、品牌與營銷等,書中總結瑞幸快速擴張的核心動能是“數據驅動”,如下圖:


瑞幸之“幸”與“不幸”---再讀《瑞幸閃電戰》

瑞幸的數據驅動金字塔

信息化:就是系統功能建設,要麼自己開發,要麼買,但本質上來說都是功能建設。它們需要把公司的整個業務流程,包括全部的日常工作內容梳理到計算機系統中去;

數據化:在完成信息化之後,人的行為、公司的行為、客戶的行為,甚至設備的行為,都會錄入系統中,不再存在於線下。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關注點將由信息化轉向數據化。也就是說,這一層主要考慮如何合理使用信息,讓信息變成數據,以便進行更精細的管理。

智能化:對數據進行採集彙總之後,AI的使命是做決策。所有的管理者都希望決策有數據支持和科學依據,是精準精確的。數據最終的服務目的是做決策,除此之外都是花架子。

瑞幸所做的,正是將數據化向智能化往前推進了一步。這樣就大大提升了做決策的效率,降低了決策成本。

但正如書中所說:“無數據,無智能。再往前推一步,無規模,則無數據。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規模對於瑞幸如此重要了。”而問題恰恰出在瑞幸引以為傲的“規模”上。就本次財務造假數據可以看出, 22億人民幣是什麼概念?對比來看,2019年前三季度,瑞幸咖啡總營收是29.29億元,2018年同期則為3.75億元。這意味著,過去一年瑞幸咖啡的營收數字上面的翻倍增長,吹一吹基本都是泡沫。

我們再梳理一下這個邏輯:瑞幸快速規模擴張的原因是重構人、貨、場的新零售基因,新零售的關鍵是降低成本,而“數據驅動”是降低成本的核心動能,但“數據驅動”又有賴於規模擴張。看出來沒有,這就是一個循環。當邏輯變成一個環,那它真正的邏輯起點就沒有了。

換句話說,要提升規模,在上述的邏輯閉環裡,是做不到的。要想實現“真實的規模擴張”,最關鍵的因素只能是時間,因為只有在足夠長的時間裡才能創造一切,也只有時間可以檢驗一切。而瑞幸所缺少的,恰恰是“時間”。怎麼辦?只能靠造假!這是邏輯推導到最後的必然選擇。

瑞幸的英文LUCKIN具有幸運的意思。在這個傳統的餐飲咖啡行業,用18個月的速度迅速上市,無論是時代的點位和所講商業模式的故事,都是剛剛好的,早期的投資人也賺的盆滿缽滿,這是它的幸運。不幸的是,這個商業邏輯,也僅僅是個故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