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利器——“二战”中的日军钢盔

士兵戴钢盔本是用来保命的,但二战中的日军钢盔有时也会成为"夺命"利器而害人不浅。从某种角度来说,日军装备的钢盔反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日语中,日军将钢盔称为"铁帽"。二战中,日军配发了90式钢 盔。有些中文材料将这种钢盔称为"30式钢盔",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称呼。日军武器装备的命名,通常是按照日本特有的"神武纪年法"来进 行的。研制90式钢盔的公元1930年为日本纪年法中的2590年,因此应该称为"90式钢盔"。

“自杀”利器——“二战”中的日军钢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90式钢盔

90式钢盔采用钼钢制造,钼可以增强金属的硬度,但是日军钢盔的制作工艺远远不如美国和德国那样精湛。日军钢盔,包括布质军帽都有个特色,就是军帽上带有布片。由于受大量抗日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影 响,广大中国人民对其都不陌生,通常将其称为"猪耳朵"、"狗耳朵"或"屁帘",但是知道这种布片用处的人却很少。有说法称,日军在与中国军队肉搏战的过程中经常遭到鬼头大刀的砍杀,因此在钢盔上加了帆布,保护脖子,这也是毫无根据的说法。日军钢盔上的这种布片的作用很简单,就是为了防晒。其实,这种设计并不是日军的专利,即使是欧洲国家在热带地区作战的军队,其军帽或钢盔上也有这种布片。 "九一八"事变之后,在中国东北地区与马占山将军所部作战的日军很快就发现了90式钢盔的缺陷。90式钢盔的内衬很薄,在天寒地冻的中国黑龙江省,很多士兵的头与钢盔被冻在了一起。最初,日军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只好用温水浇钢盔,然后再把钢盔拔下来。结果很多士兵被冻结的头皮被直接剥离了下来。在攻占齐齐哈尔的战斗中,日军只伤亡了300多人,但是因冻伤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却达到了2000多人,这都是90式钢盔惹的祸。无奈的日军士兵只好自行在钢盔内衬上添加棉布,解决了这个问题。

“自杀”利器——“二战”中的日军钢盔

日本战地记者小悮行男到庐山前线采访被称为"军神"的饭塚国五 郎,当时东京的各大影院都在大张旗鼓地放映他的战地录像。饭塚国五郎皮肤晒得黝黑,上身赤裸,满眼血丝,胡子拉碴。小悮行男对饭塚国 五郎显得颇为狰狞的造型非常满意,就找了个高地,给他扣上顶90式钢 盔,准备给他照相。推托不过的饭塚国五郎拔出武士刀,在阵地上大吼大叫、又蹿又跳,配合记者的摄影。而这一切,都被高地对面中国军队阵地上的哨兵看在眼里。经过日晒雨淋,饭塚国五郎戴的那顶钢盔已经掉漆,露出了反光的钢底。在阳光的照耀下,中国哨兵离得老远,就能看见远处日军高地上有个灯泡一样的东西在那里蹦来蹦去。而且部分士兵还装备了日式的38 式步枪,其射程要比"汉阳造"远得多。哨兵班长拦下了几个背着38式 步枪的老兵,让他们教训一下这个猖狂的"灯泡"。结果一枪打过去, 子弹正好击穿了饭塚国五郎的心脏,"军神"一命呜呼。日军90式钢盔真是救人无能,却害人有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面对子弹瓢泼一样的美军,日军只好用涂抹煤焦油的方式减小90式钢盔的反光性。

二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装备了越来越多的90式钢盔。最初,由于钢盔数量不足,只能配发给精锐部队和突击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90式钢盔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制式钢盔。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士兵仍然佩戴着仿制的90式钢盔。

“自杀”利器——“二战”中的日军钢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