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李绂与田文镜之间的督抚互参,竟演变成了一桩科甲朋党案

导语

康熙晚年政务松弛,吏治腐坏,雍正帝即位后,

为刷新吏治,扫除积弊,在用人方面做了很大的改革,雍正敢于打破用人常规,大胆启用如李卫、田文镜等一些非科举出身的官员。

这些非科举出身的督抚,由于经历、教育背景不同,在时政方针、用人为官等方面与科举正途的督抚有很大的不同,由此产生了摩擦和分歧,从而演变成督抚互参大案,而李绂与田文镜之间的互参就是其中的典型。

李绂“点火”参田文镜

李绂,康熙四十八年进士,雍正四年,李绂得到重用,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封疆一方。

李绂在进京的路上路过河南,对河南巡抚田文镜的一些所谓“整治吏治”的手段极为不满,他认为,田文镜不过是假借整治之名,实际上是打压科举出身的官员

雍正朝李绂与田文镜之间的督抚互参,竟演变成了一桩科甲朋党案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李绂

于是李绂上奏雍正帝反映情况,他说田文镜任命的上蔡知县张球本是市井无赖,凭借向田文镜推荐幕僚才得此官职。息县知县邵言伦,固始知县汪诚都因为张球的勒索陷害而丢官。

田文镜毕竟是皇帝的宠臣,雍正帝将李绂的奏折转发给田文镜,让他留心查访有关情况。

田文镜的反击

面对李绂的攻击,老谋深算的田文镜没有慌乱,他决定另辟蹊径,将战火转移,田文镜并不回应李绂对他的参奏,反而暗示李绂这是在袒护同年,有科甲朋党的嫌疑


雍正朝李绂与田文镜之间的督抚互参,竟演变成了一桩科甲朋党案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田文镜

原来,无论是李绂奏折中提到的息县知县邵言伦,固始知县汪诚还是田文镜早期在河南查办的信阳知州黄振国、宁府知府张玢都是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和李绂是科甲同年

与此同时,田文镜摆出来高姿态,请求皇帝派遣钦差大臣前来审查。

田文镜的反击奏折很对雍正的胃口,雍正帝又将奏折转发给了李绂,要求李绂做出解释。然而李绂的辩解未能让皇帝满意,雍正帝此时已表达出对李绂的不满

为平息众议,雍正帝派遣钦差前往河南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李绂与田文镜的奏折都有属实之处,至此双方似乎打了个平手

督抚互参升级为“科甲朋党案”

田文镜和李绂之间的督抚互参因雍正朝的人事变动骤然升级为科甲朋党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李绂步入仕途的伯乐是曾任四川巡抚、直隶总督的蔡珽蔡珽自雍正四年仕途开始没落,先是庇护参将杨云栋被降职,后又因诬陷岳钟琪被皇帝识破,蔡珽在雍正帝心中地位一落千丈

雍正还专门告诫李绂,要求他要与蔡珽“绝交”,划清界限。然而李绂依然故我,反而面奏雍正帝:“蔡珽为人,粗疏鲁莽则有之,若贪婪不法之事,臣可保其无”。

很快李绂就被“打脸”,雍正五年,蔡珽因受贿被免职接受审查。雍正帝也开始相信李绂与蔡珽之间有结党嫌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贪虐不法,谢主要弹劾的内容与当初李绂弹劾田文镜内容十分相似,

雍正帝认定李绂与谢济世有所串联,结党构陷田文镜

于是要求对谢济世严加审讯,审讯结果果然是谢济世“自认风闻无据,听人指使,要结朋党”

雍正朝李绂与田文镜之间的督抚互参,竟演变成了一桩科甲朋党案

雍正帝对此案并没有收手,而是继续追查,要揪出幕后指使

,他对群臣说,当初李绂参奏田文镜,说黄振国已经被田文镜灭口。然而没过多久,黄振国解任之后安然无恙的从河南来到北京。由此可见,李绂也是受人指使,捏造谎言

这一系列线索在雍正那里成型,他认为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是蔡珽,黄振国是蔡珽的故吏,黄被田文镜弹劾打击后,蔡珽要为黄振国报仇鸣冤,于是伙同李绂、谢济世合谋,捕风捉影陷害田文镜

正如雍正帝在上谕中所说的那样:黄振国“被参之后,蔡珽为之党护,李绂为之陈奏,谢济世又为之翻案,勾结党援,造作蜚语“。

这样一来,一桩督抚互参案就演变成立科甲朋党案。此案最终结局也是十分惨烈,黄振国被处以斩立决,谢济世被革职发配,蔡珽和李绂在之后被处以斩监候和革职处分

结语

纵观此次督抚互参案,且不论雍正帝处理结果是否公允,是否真的存在科甲朋党嫌疑。

李绂的参奏从一开始就名不正言不顺,李绂只是路过河南,听说田文镜的一些事迹,就大做文章的上奏皇帝,很难不落人以偏袒同年,结党营私的口实。

同样,在接下来与田文镜的交锋中,李绂也丝毫不占优势,要知道,此时的田文镜对雍正各项改革政策是坚决执行,可以说是雍正帝身边的大红人,如日中天。李绂弹劾田文镜,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会别雍正帝认为是对自己改革政策的攻击,维护田文镜就是维护雍正朝各项政策的执行

另一方面,雍正帝在面对康熙晚年的腐败的吏治状况,早就下定决心整改,他对于科甲出身的官员抱有一定的偏见,认为他们“多有党庇之恶习”,面对这种稍有结党的情况,雍正帝就会十分敏感,对田文镜这种非科甲之员,不但充分信任,而且当他们受到攻击时处处保护,这也是为什么田文镜如此受宠的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