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降降、裁裁裁、招招招——如何看待車企的“人設”變化?

今天,是2020年4月29日,距離“五一國際勞動節”還有一天——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日,最早源於一百多年前的一次美國工人運動,自那以後,“八小時工作制”在全球工業化進程中普及開來。

但是,今年的五一勞動節必然是有些尷尬的,對於身處汽車行業及相關領域的人而言,尤其如此。去年已經“入冬”,今年最怕“冰封”——假如還在崗,假如還在忙,假如還在營收——那麼,真的應該感恩了。

朋友圈前段時間,有人轉了篇文章,附帶這麼一句話:“沒有報復性消費,也沒有報復性儲蓄,只有報復性工作。”


降降降、裁裁裁、招招招——如何看待車企的“人設”變化?


2019年開始,全球範圍內的汽車領域就已經歷著一些“異動“,而今年的疫情爆發,無疑是將不少汽車企業最後的體面都剝奪了。裁員和降薪,這樣敏感的字眼,慢慢從坊間八卦消息上升到需要官方回應的公關事件——汽車領域,還能帶動多大的就業率?這已經不是個體事件了,而是群體性問題。

4月27日,吉利控股集團與湖南省人民政府、長沙市人民政府在長沙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託管湖南獵豹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長沙工廠,從事新能源汽車整車的生產和銷售——從未接觸過獵豹汽車,但這條新聞在筆者看來是幸運的。

“獵豹汽車擁有完備的整車生產、採購和銷售資源和完善的生產體系和供應鏈體系”,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背後,涉及多少員工的家庭,涉及多少供應商體系,不得而知——而更多車企及相關鏈條,或許撐不到政府出手的那一天。


降降降、裁裁裁、招招招——如何看待車企的“人設”變化?


在普通消費者眼中,買車是大宗消費,僅次於買房,但又不保值、增值,因此很難勾起衝動消費的慾望。當下,帶貨直播非常火爆,也逐步成為汽車營銷的常態,但增加曝光和增進了解後,消費者還有一段很長的決策週期,比買一支口紅、一箱堅果難太多了。

因此,在收入預期不好的時候,買車/換車就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不必要開銷。車子賣不動,宏觀層面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力。從2019 年起,國家政策層面就不斷釋放出積極信號要刺激汽車消費,經此一疫之後,佛山、南昌、長沙、杭州、重慶多地都出臺了針對性政策……然而3-4月的消費回溫依然不盡如人意。


降降降、裁裁裁、招招招——如何看待車企的“人設”變化?


縱然,大家都明白:汽車產業是製造業的一塊壓艙石,是不可能拋下的——但這並不代表,你所在的4S店不會關門,你的部門不會縮減編制,你所在的汽車公司不會破產重組。

OK,所有的職場雞湯都告訴我們,我們要去頭部企業,我們要去頭部企業裡的核心部門,努力成為核心部門的關鍵人物……可是,所謂“頭部”終究是少數的存在,而關鍵人物必然是鳳毛麟角。更慘的是,頭部的日子也不好過。

近日,蓋世汽車分享了一則報告,IHS Markit(一家全球領先的多元化金融信息提供商)對北美、歐洲和亞洲共140家汽車製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其中30%為OEM,70%為供應商)展開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今年全球汽車行業的平均研發預算將削減13%,其中在先進技術上的研究投入將削減17%;2021年,全球汽車行業的平均研發預算將減少8%,其中在先進技術上的研究投入將減少12%。


降降降、裁裁裁、招招招——如何看待車企的“人設”變化?


筆者也從朋友那裡,偶然看到了某大型車企發佈的一則通知,大意是整體經營面臨嚴峻挑戰,因此需要按照暫停的方式重新審視各類項目,尤其是較長週期的基礎性研究項目…..

和身邊一些工作經驗超過十年的研發、策劃崗朋友聊到這個話題,大家普遍有一種感覺:如今,車企的“人設”在發生變化,越來越不穩定,越來越看不清到底要做什麼。在這個龐大而又細分的領域裡,大家似乎只能隨波逐流。

冷靜下來,如何理解車企這種“人設“的改變?除卻疫情影響,這個領域本身就在經歷一場不可逆的變革。

第一,隨著智能製造的成熟和普及,汽車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特點正在減弱,而且不少車企已將贏利點投向海外,製造環節也正在向東南亞地區遷移,這就意味著所需的普通工人數量必然減少,不少傳統的管理工作也會被信息化工具取代;但能夠跨界、跨國進行項目溝通的人才依然吃香。


降降降、裁裁裁、招招招——如何看待車企的“人設”變化?


第二,這個行業“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屬性並未改變,甚至更加強烈;而極大的投入和較長的投資回報週期,也需要時間匹配更有實力、更有耐心的投資方。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和市場迴歸平穩,大家都不再抱有短期獲利的僥倖,沒有資本市場的盲目熱度,也就沒有前幾年各地興建汽車公司的“盛況”,大市場的規模紅利也一去不復返。

第三,無論C端是否接受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汽車,這已是大家公認的大勢所趨,減少工業經濟對石油的依賴是有國家戰略背景的。今年2月發佈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中,已經明確指出相關願景和保障措施,涉及通訊、汽車、交通和產業跨界融合已是趨勢,但並不夠明朗。國內的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互聯網企業均已成立獨立的汽車業務板塊;目前,國內外的頭部車企均成立了智能網聯事業部,且在大量招募人才。可以預見,基礎設施領域的投入還將拉動一批數字化科技型企業的發展。


降降降、裁裁裁、招招招——如何看待車企的“人設”變化?


既然如此,研發領域作為推動汽車發展的源力,應該持續加大投入,又何至於要收縮呢?樂觀來看,這或只是製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中短期保衛現金流的權宜之計,IHS Markit認為,“企業在電動移動出行、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方面的持續研發投資不太可能因為疫情就消失。”

具體切換到中國市場來看,當下的頭部車企憑藉國家支持及資金實力,似乎正在抄底併購,其次規模的企業若想長期生存,則需要去適應銷量下滑和正向開發的雙重痛苦。眾所周知,我國汽車工業起步晚,也恰因如此,不少自主車企也從中受益,可以較低研發成本開發出品質尚可的車型。但隨著“新四化“浪潮到來,當我們真的和發達國家站在相當的起跑線上時,當前面沒有標杆和參照物的時候,走彎路和效率低恐怕都是必須面對的。

因此,從車企的經營管理層面來看,這是個大難題:沒有明確的獲利預期,我該如何界定員工的勞動價值呢

如此巨大且長線的投資,還需要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誰能力挽車市狂瀾?似乎唯有國家和政府。但,想要重振汽車產業活力,卻又不是十多年前的“經濟刺激+汽車下鄉”可以拯救的。

如何判斷汽車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呢?這已經超出了不少企業戰略部門的經驗範疇,甚至兩代汽車人的行業認知……

所以,筆者認為,刺激消費端勢在必行,短期內也必然能夠起到一定提振市場的作用,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地方出臺相關舉措。但,如何讓更多參與者重新理解汽車行業的發展走向,從而找到自己的賽道和位置——這同樣是迫在眉睫的事。

比如,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本是一次國家級戰略性產業重塑,需要大量人才湧入,更離不開強大的財力保障和資源統籌能力——這裡面,國家和地方將各自扮演什麼角色?這背後就涉及到財稅改革和地方治理的問題,涉及到產業佈局的落實問題。


降降降、裁裁裁、招招招——如何看待車企的“人設”變化?


比如,隨著共享出行的普及及公共交通的深化覆蓋,一、二、三線私家車的消費模式正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需要更權威、更專業、更全面的市場調研分析,瞭解大眾真正的消費心理,以幫助車企明確產品定位,減少同質競爭造成的內耗損失。相比發達國家,我們又有多少宏觀調控的空間優勢尚未發揮?

再比如,都知道我國的汽車保有量尚處低位,那麼究竟如何看待城市化發展和低線城鎮的汽車市場空間問題呢?這涉及到人口流動、財富流動等一系列問題,並動態關聯著大城市的交通規劃、地方的產業規劃、商貿物流的變化、農村人口的生存狀況及交通改善情況,相信其中還可以梳理出更多細分市場,增加共生的市場容量——車企則需要結合新的經濟形勢獲得更具體的信息來支持決策。

……

或許有太多困惑,只有等到頂層架構逐步清晰後才能解開。至此,作為渺小的個體,或許只有相信三句話:

第一,宏觀必須面對,微觀必須作為。

第二,越努力,越幸運。

第三,要麼去頭部,要麼就幫助企業成為頭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