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轉型的背景下,園區如何進行產業定位


產業結構轉型的背景下,園區如何進行產業定位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中國的各類開發區、產業園、科技園等迅猛發展,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然而各地產業園在招商之前都會面臨這樣一個難題,那就是如何為產業園區進行產業定位。眾多產業園在發展建設中,缺乏先進的指導思想、統一的科學規劃以及準確的產業定位,因而在發展上仍沒有擺脫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多存在以下發展問題。

1. 產業過多,佈局雜亂

園區在招商引資之初,為吸引企業入駐,無論企業優劣、規模大小,來者不拒,導致園區企業良莠不齊,並致使園區產業過多,產業定位不明確。此外沒有統一的佈局規劃,企業往往會根據自身的需要和園區的區位特點,選擇適於自己發展的區域進行佈局,造成了企業佈局雜亂無章,各種產業混雜,為工業園區以後的良性發展埋下了隱患。

2. 產業關聯度小,集而不群

隨著社會分工的逐漸加深,每個企業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往往都是整個產業鏈中的某個環節,極少數參與到整個產業鏈。在產業鏈中,每個企業都需要上游企業的產品作為原輔材料,每個企業的產品(除終端產品外)也要供給產業鏈下游的企業進行再加工生產。企業間這種通過產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關聯、互補前提的內在聯繫便構成了產業關聯度。較高的產業關聯度是企業能夠共融共生、形成產業集群的必要條件。然而很多工業園區在產業定位、產業佈局和招商時並沒有注重產業之間的聯繫,沒有形成產業之間的配套關係。即使企業數量達到一定的數目,但因企業之間的關聯度較小,不能形成產業鏈的上下游配套關係,技術和信息等方面的資源也無法共享,造成了集而不群的現象。

3. 片面追求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

我國面臨新一輪的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各地區工業園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產業機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工作。如東部地區工業園憑藉其優越的投資環境、雄厚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正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創意產業、服務型產業等。而原有的加工製造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將被逐步轉移出去。西部地區有些工業園區沒有足夠的認識與東部地區的差異,忽視自身比較優勢,不滿足於承接東部地區轉移的產業,也要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由於缺乏必要的生長環境,不但導致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沒有成長起來,也影響了勞動密集型等優勢產業的發展。

產業結構轉型的背景下,園區如何進行產業定位

4. 產業同構,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園

在一個地區運作成功後,其它地區往往忽視產業發展環境,低估潛在風險,競相發展相關產業,都希望能夠搶佔新項目制高點,導致全國範圍內的產業同構,產能過剩。如光伏產業,無錫尚德成功在美國上市後,大批政府、民間、境外的資本和資源湧向光伏太陽能行業,很快造成了產能過剩,再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市場萎縮、資金鍊斷裂、停產、倒閉接踵而至。再如創意產業,東部地區產業基礎較為雄厚,投資環境優越的工業園區紛紛將創意產業作為新的發展方向,中西部地區基於“東部地區能發展,我們也能發展”的認識,也將發展創意產業放在重要位置。這種蜂擁而至的投入,盲目的重複建設必將造成創意產業遍地開花,惡性發展。

如何找準園區產業定位方向?

對產業園區的產業定位要充分考慮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區域分工協作等因素,此外,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也是產業定位考慮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產業園區有不同的優勢,產業園區要發揮比較優勢,做好產業定位,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基於資源優勢的產業定位

人力、信息、資金等社會資源構成了一個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園區要充分發揮本地區的資源優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有效利用為前提,進行產業定位。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東部發達城市,社會資源優勢突出,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海量的信息資源、雄厚的金融基礎,適合發展第三產業、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都市經濟和樓宇經濟。

基於區位優勢的產業定位

一個地區的區位優勢主要由自然資源、勞動力、工業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決定,大多數產業園區要依靠產業聚集度、地理位置、交通等幾方面的區位優勢來確立自己的產業定位。

基於區域產業基礎的產業定位

依據產業基礎的產業定位是目前產業園區定位的主要方式,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相關產業,針對原有產業進行產業招商,並圍繞產業鏈進行上下游配套產業的招商,形成產業集聚。

產業結構轉型的背景下,園區如何進行產業定位

基於產業升級的產業定位

產業園區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之後,需要調整產業機構,提檔升級,以便促進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例如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東部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正在逐漸將傳統高能耗,低產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逐漸將創意產業、樓宇經濟和都市經濟作為下一階段的產業定位,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發展樓宇經濟和都市經濟,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值,提升產業機構,促進園區的可持續性發展。

要突破園區產業定位瓶頸就需要創新發展思路,走科學化、特色化和系統化相結合的園區發展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