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師:郭沫若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毛主席這首《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表明我黨反抗霸權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思想的決心,國家獨立勢不可擋,是符合歷史潮流的。作為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和毛主席這些我黨先輩力挽狂瀾的膽魄,激昂奮進的鬥志,推動著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事業。

文化大師:郭沫若

郭沫若生平:

巍峨雄壯的峨眉山,激流奔進的大渡河(沫水),與金沙江合流的若水,是郭沫若名字由來,1892年出生於四川省沙灣鎮,1914年赴日九州帝國大學學習醫學,1921年發表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女神》,推動新文化運動,隨後去廣州遇到了毛澤東主席,兩人從此結交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1926年被任命為北伐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4.12政變,加上1927年南昌起義失敗,國民黨當局懸賞5萬大洋買郭沫若的人頭,迫於無奈,先生東渡去了日本,在日本呆了長達十年時間,不但文學上編寫《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也遇到了一生的伴侶安娜,1937年7.7事變爆發,中日開始長達8年的戰爭,先生不顧生命安全毅然回國,棄筆從戎,擔任國民政府政治部的廳長,在國內開始組織聲勢浩大的文化運動,與魯迅先生一道推動我國文化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主席,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歷任全國政治副主席,最後將全部著作彙編成一部《郭沫若全集》。1978年一代風華人物溘然離世。

文化大師:郭沫若

峨眉山

解析:

似乎出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生活在民國時代的文學家、史學家們,都有去日本留學的經歷,這是社會性質導致的結果,無數仁人志士都在尋找一條救國、解放思想的道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無疑是個最佳的選擇。其他的文學家不喜政治,反感血腥的社會,期間批判性作品居多,但郭沫若先生在政治上順風順水、文化上造詣深厚、愛情幸福,又站在一個極高的角度宣傳文化,小編覺得個人宣傳文化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像郭先生這種以政府身份發展文化是造福全民的,像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等文學功底深厚的大家,並沒有對全民的思想解放起到作用,只是開了一扇門,屬於被動性質,郭先生卻是截然相反的主動。

文化大師:郭沫若

漢文化

小編認為戰爭對文化的影響是莫大的,古代文明四大古國只剩下了中國,它們泯滅的主要原因還是其文化消亡導致民族沒有了脊樑,民族榮譽感缺失,抗日戰爭中,郭先生在國民黨當局全國地區推動文化運動,而我黨是在廣大農村地區推動文化進步,兩方面的努力是缺一不可的,郭先生髮揮的作用是當初5萬大洋買不來的。

牢記在歷史上為推動我國文學發展和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革命先輩們,並向他們致敬,最後摘抄《正氣歌》一句話聊以抒懷;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