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的杜如晦却可以比肩房玄龄的功绩


导语

贞观之治是唐朝统治阶段的一个辉煌时刻,刚经历隋末社会动荡,高祖起义灭隋之后的唐朝社会百废待兴,正值用勇用贤之时。所以,太宗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忠臣勇将,为贞观之治的辉煌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太宗晚年为了纪念当初曾跟随自己一起征战沙场,治理天下的臣子,建立凌烟阁,其内收录了贞观时期表现优异,能力超群的二十四位文臣,武将的图画,以彰显对这二十四人的功绩的表彰。本文仅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杜如晦的生平进行研究,解读,分析。希望以此可以分析出凌烟阁功臣是否真的对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做出了符合相应勋彰的功绩。

英年早逝的杜如晦却可以比肩房玄龄的功绩

图一:凌烟阁功臣群像


杜如晦的家世以及在隋朝时所得的评价


英年早逝的杜如晦却可以比肩房玄龄的功绩

图二: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他的曾祖杜皎,曾在周朝担任过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等职位。他的高祖杜徽,曾在周朝任河内太守的职位。他的爷爷杜果,在周朝担任温州刺史的职位,后入隋朝为官,担任工部尚书、封义兴公,《周书》里面有他的传记。他的父亲叫做杜咤,在隋朝担任昌州长史。杜如晦年少的时十分聪慧机敏,喜欢与人谈论文章历史。在隋朝时深受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孝基看重,但是因为资历尚浅,并没有获得一个很大的官职。在隋为官时只有一个滏阳尉的官职,杜如晦十分不满,不久就弃官而走。

杜如晦初见太宗


英年早逝的杜如晦却可以比肩房玄龄的功绩

图三:唐太宗

太宗平定京城之后,在秦王府任兵曹参军,后升迁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太宗手下能人辈出,大多都被派到外地做官,太宗十分担心这件事。于是便向房玄龄询问对策,房玄龄认为秦王府的幕僚出走外放的人虽然多,但是大多并没有太过值得心痛。但是杜如晦的才干十分优秀,是可以辅佐秦王为皇的人才。如果秦王只想做个藩王守一方国土,那么杜如晦便没有什么用,但是如果想要管理大唐江山,这个人不可失去。太宗十分惊慌,因为险些失去了杜如晦,于是杜如晦便被太宗收入幕府作为幕僚。


后来杜如晦跟随李世民讨伐叛贼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人,在军帐中运筹帷幄,表现十分优秀。当时杜如晦对于军事时局,国家治理,兵法谋略等诸事,剖析决断十分透彻,切中要害,被当时的人信服至极。

杜如晦靠着这些功绩升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不久又以本来的官职兼任文学馆学士一职。天策府建立之后,被任命为事中郎,太宗命人为十八位管理画像,当时杜如晦为首位,并命令文学褚亮写文章为杜如晦称赞,足可见杜如晦的分量

贞观时期的杜如晦

前太子李建成十分忌讳杜如晦这样的人,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值得忌惮的只有杜如晦与房玄龄二人而已。"于是便在高祖面前诋毁杜如晦与房玄龄,导致杜如晦和房玄龄一同被逐出秦王府。玄武门之变时,他们又秘密地假扮道士进入秦王府,为秦王出谋划策,等到太宗即位,杜如晦与房玄龄的功劳一样,被提拔为太子左庶子,不久杜如晦又升迁做到了兵部尚书,被太宗封为了蔡国公。

贞观二年,杜如晦以原来的官职兼任检校侍中一职,又领了吏部尚书的职位,还总监东宫兵马事的职务,但是这些杜如晦做的都十分称职。

贞观三年,杜如晦接替长孙无忌的尚书右仆射一职,仍接手选拔官员的任务,与房玄龄共同治理朝政。至于台阁规模以及典章人物,都是他们二人所做的决定,在当时以及后世提到关于二人的评价中,房玄龄杜如晦二人都是被赞誉的。杜如晦因为报答高孝基当初对他的赏识,为他树神道碑以纪念他的功德。

贞观三年冬天,杜如晦因为患了重病,上表请求离职养病,太宗同意了,俸禄赏赐仍跟平时一样下发,不曾减少。太宗仍旧十分担忧杜如晦的病,频频派遣使臣询问病情,源源不断地派遣名医,赠送良药用来治疗杜如晦的病情。

贞观四年,杜如晦病情又加重了,太宗命令太子去他的家里探望杜如晦的病情,后来太宗亲自去他家探望,抱着他流泪,并赏赐了丝帛千匹;在他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就让他的大儿子出来当官并破格升迁左千牛杜构。

杜如晦四十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杜如晦去世的时候,太宗十分伤心,三日不上朝,在杜如晦死后追赠司空,加封莱国公,谥号"成"。太宗曾经对虞世南说:"朕与杜如晦,君臣的情义深重。不幸杜如晦去世的早,我十分难过。希望卿知道我的意思,为杜如晦制碑铭文。"

太宗后来因为吃到了好吃的瓜,又思念起了杜如晦,心情十分悲痛,刚刚吃到一半,就派遣使节送到了杜如晦的灵前。又曾经赏赐了房玄龄黄银腰带,对房玄龄说:"当年你和杜如晦一起辅佐我,而今天只有你一个人能得到这份赏赐。"太宗因此痛哭流涕,伤心至极。又说:"朕听说黄金白银通常都是被鬼神魂灵所畏惧的。"命下人取了黄金带派遣房玄龄亲自送到杜如晦灵前。

有一天,太宗忽然梦到杜如晦,梦里的杜如晦好像活着的时候一样,等到白天,便告之玄龄,言语间唏嘘不已,令人送御馔去祭奠杜如晦。第二年杜如晦的祭日,太宗又派遣人到杜如晦家去慰问他的妻子,悼念他,这种恩施礼遇是从来唐朝历史上都没有过的。

唐史对杜如晦的评价  唐代史臣对杜如晦的评价十分高。经常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常称作房谋杜断。他们二人同样作为早期加入太宗旗下的谋士,表现优异,又同为官宦之家,所以一直放在一起比较。这一段是记载在旧唐书里面的,唐史认为,杜如晦和房玄龄都是当时不二的人才,二人各有所长,又相互互补,固有房谋杜断一说,其意为,房玄龄做事老谋深算,但是杜如晦善于决断。又恰逢盛世,遭遇明主,才是二人有如此成就。

英年早逝的杜如晦却可以比肩房玄龄的功绩

图四:房玄龄

当时唐朝初定,杜如晦和房玄龄辅政,因为刚刚平定大乱,朝纲法纪松弛,而振兴朝纲,重整法纪,完善律法,没有数百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做完的,而他们二人仅用了数年时间便做到了,便足以名留千史,流芳百世。杜如晦虽然从仕时间很短,但是对于为臣之能具备十分优异的天分。而且,君主英明,臣子良善,两者相辅相成。


综述

杜如晦,作为唐太宗时期,进入凌烟阁的谋士,其地位,功绩是无法磨灭的。从其死后太宗的态度来看,他生前的功绩是谋士中出类拔萃的。从历史上更是可以得到验证,杜如晦并非单纯的文治之臣,他在武功方面的建树也十分优秀,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军事家。屡次随仍是秦王的李世民伐贼荡寇。使其不只有君臣之义,更有几分同袍之谊。这也是唐太宗在其死后仍旧念念不忘的原因。

英年早逝的杜如晦却可以比肩房玄龄的功绩

图五:凌烟阁

但是,因为他英年早逝,并未参与太宗中后期的唐王朝建设。而房玄龄则不同,他在唐王朝中后期,凌烟阁功臣死伤殆尽之后,仍旧身居中枢,统领朝纲,这使他在整体的功绩方面稍逊色与跟他同样有名的房玄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成为太宗时期名臣贤相,也足以使他位列凌烟阁。


作为同样出身官宦世家,在战乱中投身秦王麾下,在秦王式微之时,不离不弃,有名士风范,也有贤相之功。这些都是值得史官们载入笔下也是值得我们进行学习的。正是因为他们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使得他们不仅仅有一身才华也有杰出的品德。

同时,杜如晦,虽然仅仅活了四十余年,但是他的所作所为,间接影响唐王朝数百年的兴盛。他所创造的价值是大多数人究其一生都做不到的。这也是他可以名垂青史的原因。人活贵在精彩,不在长久。应该用自己的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辉煌。这些才是我们应该从历史上名臣贤相身上所学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