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熬夜仍然抓不抓重点?4招,帮你打通任督二脉,写出精彩公文

写材料是体制内人员的看家本领、核心能力,它不仅能体现出理论水平,还能反映出工作能力,如果不能掌握好这个技能,向上的发展空间一定会受限。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

各级对材料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这不仅给许多材料写作人员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还对他们的写材料水平提出了更大的能力挑战。

当下,许多材料写作人员辛辛苦苦熬夜写出的材料总是被领导一退再退,不少人为此而感到苦闷。

究其原因,有些人不知不觉就会犯一些写材料的通病顽疾,导致文章漏洞百出,而要想根治这些病症,打造出好材料,就必须得用对“药”。

通宵熬夜仍然抓不抓重点?4招,帮你打通任督二脉,写出精彩公文

01

写文章就如盖房子,有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外部结构就是文章的框架顺序,内部结构是文章的逻辑顺序,有些人写材料时往往容易忽视对结构的把握,导致表达疏漏,语意混乱,写出的文章往往文不对题、逻辑不通,这种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一些“老机关”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内部的逻辑顺序也常常会出现不配套的情况,有些文章的观念和材料本身就产生了隔绝,观点和论述依据不相谋和,或是只讲概念、不讲事实,或是概念与事实矛盾,更有甚者事实案例直接推翻自己的观点。

有的文章连基本的时间、逻辑、空间顺序都混乱不清,这样的文章只会给人杂乱无章,茫无头绪的感觉,更别说发人深省,引人思考了。

通宵熬夜仍然抓不抓重点?4招,帮你打通任督二脉,写出精彩公文

写出的材料如有以上情况基本都具有这样的弊病:结构框架紊乱,观点重复交叉,段落丰约不均,材料缺乏层次,缺乏递进关系。

写材料时,要想做到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表达有序,首先就是要处理好“纲”和“目”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纲举目张,既要突出大的论点,也就是“纲”,同时许多个小论点也要为其服务,这就是“目”。

一大段文字里面表述的观点过多,就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所以能够把握好纲和目的关系就是在提高文章的层次感。

大纲小目的关系准确,段落分明,前后能遥相呼应,能够贯穿始终,这样的文章才能算得上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通宵熬夜仍然抓不抓重点?4招,帮你打通任督二脉,写出精彩公文


02

如果说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那么内容就是文章的血肉,内容充实才能让文章有血有肉,许多材料空洞议论居多,实际可操作性少,或是冠冕堂皇的话多,指导性的建议少。

文章出现空洞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只考虑自我观点不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发现很多人写出的文章与时代大背景相隔离,导致没几个人愿意看,而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要了解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要回到事物所存在的大背景中去。

这就好比是做数学题,如果没有公式概念作为解题的大背景,那么此题的解就会让人捉摸不清。文章亦是如此,表达出的观点不贴实际不仅显得突兀而且让人摸不着头脑。

二是只注重抽象论述不注重形象描写。有些人写材料时总是把上级的相关通知或者网上的类似资料罗列一大堆,再把相关内容复制粘贴就算大功告成了,这样的材料的只能是通用性很强,实用性很差。如果材料中大多为抽象的概念和让人捉摸不透的理论,而没有联系形势、结合实际,那么这种材料甚至不用修改就可以直接给下一个单位使用,这就是通用材料。

而事实上,材料更需要形象化,好材料往往能用具体的数据来衬托自己的观点,能用具体事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能够让读者从材料中发现事物的本质,感同身受、达到共鸣。

三是只注重揭示问题不给出解决方法。机关材料大多为“三部曲”即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下步打算,而部分材料写作人员总是只看病不开药方。光罗列问题不解决,就是形式主义,这样的材料不仅会让执行者感到苦恼更会让下级产生机关不作为的想法。

因此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尤其是一些指导性很强的文件,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所以解决问题才是文章的“重头戏”。

通宵熬夜仍然抓不抓重点?4招,帮你打通任督二脉,写出精彩公文


03

一些老机关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交流发言,经验总结,一茬接着一茬,一堆接着一堆,件件很棘手,篇篇要求高。写材料的时极容易产生心浮气躁的情绪,再加上领导要求多变,更加心烦意乱、毫无头绪。

写材料本身是个细致的过程,若只想着应付了事,而忽视耐心琢磨,这种写前心浮气躁不研究提纲,写时云里雾里不修词句,写后草草收场不咬文嚼字的现象就会很频繁,导致的结果就是材料词不达意、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空洞无物,这样写出来的材料肯定是很难过关的。

不仅如此,很多人在写材料时因为心浮气躁而不喜欢仔细校对,认为文章只需意思正确,细节无所重要,但事实上,一些小细节虽然不会影响文章总体效果,但给阅读者的感觉就是态度不端正,敷衍了事,甚至直接怀疑文章的可靠性。

有时候看似一些无关大体的马虎大意,却会导致整份材料前功尽弃。所以,写材料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多琢磨、多推敲、有耐心。

比如,从前有一名学徒跟着老画家学绘画,当他学成之后,决定靠卖画为生,学徒的绘画速度很快,一天能画三四幅,可是每幅画的价格只能卖到几十元。

他就不解地找师傅问其原因,师傅就让他用一年的时间画一幅画,学徒听后恍然大悟。结果,花费一年时间创作的作品果真卖出了好价钱。

写文章亦是如此,好文章必须要能沉得下心、稳得住神,多加磨合、反复推敲、不断修改,这样才能创出高质量材料。

通宵熬夜仍然抓不抓重点?4招,帮你打通任督二脉,写出精彩公文


04

古今中外有不少精妙断章言简意赅,令人百读不厌、拍案叫绝。

文章的长短,并不是决定一篇文章好坏的决定性因素,许多同志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短文章叙述不清、没有分量,文章要越长越好。

但事实上,材料的分量和文章长短无关,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只有6个字:“恕我不起来了。”然而却成为了时代经典。如果一篇材料写了几十页,全篇口水话,一个意思重复说、反复讲,那么这种文章不仅没有分量和营养,读起来也会让人感觉疲惫。

有句话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当今社会,时代变迁,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尤其是从事机关工作的领导,一天下来需要审阅的文章不计其数,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来看这些长篇大论的文章。

这就需要我们提倡“短实新”的文风,对长篇大论的文章进行提炼,把复杂的理论简单化,繁杂的语句通俗化,能够抓住一个点把它说清楚、讲明白即可,切忌不能去凑字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只会是漫天阔谈,或是充入大量的空话套话,最终演变为“空洞无物”的“八股文”、“不接地气”的“指导书”。

同时,写文章不仅要做到精练,而且要精到点子上,材料不是小说,更不是散文,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来加以衬托,只需要把文章浓缩成精华,剔除不必要的解释、废话、形容词,甚至是和文章毫不相关的语句,如此文章才能显得短小精悍、清新脱俗。

通宵熬夜仍然抓不抓重点?4招,帮你打通任督二脉,写出精彩公文


05

动人春色不需多,好材料往往能够凸显中心、引人入胜。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都认为写材料开口要大、涉及要广,这样就能把经验总结的面面俱到。

这种心理在写作时是万万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写出的材料看似海纳百川,实则中心不突出、特点不鲜明,既抱西瓜又捡芝麻,到头来只能是一无所得。

材料的出彩点就是能够把一个重要内容的特色突出出来,将最有价值的东西体现出来,把最有可操作性的经验表述出来,也就是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定题目,题目定的要小,才好入手,倘若题目定的过大涉及的面就会广,需要阐述的论点就会更繁杂,最后写出的材料也只能是枯燥乏味、啰里啰嗦。

其次是善于借鉴材料,每一份好文章都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来衬托自己的观点,而资料的搜集一定要善于筛选和浓缩,其关键就是要把别人十个观点合成自己一个观点,而材料论述的一个观点可以用十个方法去落实,这就是其精华所在。

如果照抄全文,很有可能把其他与材料不相符的观点引入进来,这样不仅起不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还很有可能画蛇添足。最后是合理安排内容,做到详略得当。

在进行谋篇布局时,一定要明白哪些内容需要重点写,哪些内容需要略写;对于重点的内容要详细到什么程度、包括哪些方面,对于略写的内容简要到什么程度,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这些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做到以上三个方面,才能使文章不再犯主次不清,详略不得当的问题,读起来才会让人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