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中國醫生》,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偉大!

疾病不會和你事先約定,但醫生一直都在


我願盡餘之能力與判斷力所及,

遵守為病家謀利益之信條

——《希波克拉底誓言》


- one -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2020鼠年春節按下了暫停鍵,疫情的變化,時刻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背後,醫護人員紛紛主動簽下“請願書”,奔赴抗疫第一線。

為眾人抱薪者,不該使其凍斃於風雪。在抗疫前線,大多數醫護人員都是九〇後,所謂醫生的責任與擔當,不過是一群普通人穿上了白大褂,開始救死扶傷。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向全世界證明,九〇後不是垮掉的一代,也能做社會的脊樑。

人們總是在危難來臨之前享受安寧,在病急之後才想起醫生。

醫學界有句名言這樣說: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正是這種崇高的使命感,讓他們踐行著自己的職業理想,救死扶傷,挽救一個又一個即將離散的家庭。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中國醫生”。


看了《中國醫生》,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偉大!

- two -

在“武漢封城”後的第四天,愛奇藝獨家播出了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九集醫療人文紀錄片——《中國醫生》。該片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及醫護人員,聚焦普通人與醫院最常發生交集的場景,多視角呈現醫生這一職業的不同面向,展示中國醫生在救死扶傷道路上的悲歡離合。

他叫徐曄,南京鼓樓醫院燒傷科醫生。25歲博士畢業,長相帥氣,對待病人溫柔又耐心,活脫脫“現實版江直樹”,他一出現在影片中時,彈幕瞬間都沸騰起來了。

作為燒傷科醫生,他每天要幫病人清洗創傷、擦藥,這個過程對於病人而言簡直就是酷刑。他感同身受,將心比心,徐曄說:你感覺到他的痛苦,要乘以一百,可能是他當下的痛苦。正是能理解這種痛苦,所以他一邊幫病人換藥一邊和病人溝通,從語言上的安慰去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緩解病人的痛苦。

有時候,徐曄比病人更痛苦。面對高額的醫療費用,病患沒有被疾病擊倒,反而自己先選擇了放棄。

一個因煤氣爆炸燒傷的59歲的病人,前期治療費用已經花費了二十多萬,如果真的走完整個流程,極可能要花費一百多萬。對於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來說,這是一筆龐大的費用,並且患者就只有一個兒子,壓力可想而知。

儘管徐曄為患者爭取了醫院的救助基金申請了兩萬塊的救助款,可對於一筆龐大的醫療費用,無異於杯水車薪。一個年輕的醫生,不怕醫學上的瓶頸,更怕的是人心的瓶頸。徐曄認為他完全有可能康復,畢竟病人年紀不大,但無奈家屬已承擔不起高額的醫藥費。


看了《中國醫生》,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偉大!

- three -

所有醫生都希望患者能夠痊癒出院,很多時候醫生所承受的壓力比患者更甚,心理壓力總是會大過技術困難。

河南省人民醫院的朱良付醫生,國家高級腦卒中(俗稱腦中風)中心副主任醫師,他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時候剛回到家,手機鈴聲一響,說是醫院又來了緊急病人,他就只能換上外套,開始往醫院的方向奔。

所以在影片中,我們看到這樣心酸的一幕,朱良付醫生掏心窩子地說:“我就擔心有時候我會突然死掉。”


看了《中國醫生》,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偉大!


他才44歲,這種略顯殘忍的話,誰聽了不心酸呢?可是他說,自己不能死啊,身上肩負著家庭的責任,肩負著醫療事業的責任,國家培養一個像他這樣的主治醫師要花25年的時間,自己死了就是浪費國家資源。所以,他必須堅持,一刻也不能鬆懈。

人們總是對醫生有誤解,總以為醫生就是萬能的,病人進了醫院就應該完好走出病房。世上哪有什麼天神下凡,哪有神醫大手一揮就能讓病人完好如初?醫生的本質,也是一個普通人,只不過穿上了白大褂,就註定選擇了另外一種人生:生死兩忘,冷暖不休。

朱良付曾遇到一位和他相處融洽的病人,因腦高灌注突發離世。家屬大吼大鬧著要將朱良付“撕成碎片”,在醫院投訴完朱良付後,血壓有點高。她對醫生說,自己最近血壓高,還要求朱良付給她看病,量量血壓。這頓操作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朱良付說:“我跟那個老爺子,我們在病區裡關係很好的呀。”


看了《中國醫生》,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偉大!

- four -

每個醫生,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拼搏。他們中的大多數,工作起來是沒日沒夜的,這樣不僅壓榨自身的精力,更是在損耗自己的身體。而他們這樣做,不是為了別的,只是想要挽救更多的生命,挽救更多的家庭。他們只是希望能夠和患者一道,戰勝病痛,完成使命。

醫者仁心,仁者醫“心”。沒有人能保證自己不生病,但人們應該能做到對醫者的尊敬,他們才是病痛染身時最值得相信的人。

《中國醫生》講述的是千千萬萬醫者中最平凡的人,他們脫下白大褂,也是父母、也是子女。他們也是肉體凡胎,他們也不是神。

“為眾人抱薪者,不該使其凍斃於風雪。”最後,希望人們能多給醫者一些理解和信任,多給這群可愛的人一些溫柔和溫情。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