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中国医生》,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伟大!

疾病不会和你事先约定,但医生一直都在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

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

——《希波克拉底誓言》


- one -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鼠年春节按下了暂停键,疫情的变化,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背后,医护人员纷纷主动签下“请愿书”,奔赴抗疫第一线。

为众人抱薪者,不该使其冻毙于风雪。在抗疫前线,大多数医护人员都是九〇后,所谓医生的责任与担当,不过是一群普通人穿上了白大褂,开始救死扶伤。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九〇后不是垮掉的一代,也能做社会的脊梁。

人们总是在危难来临之前享受安宁,在病急之后才想起医生。

医学界有句名言这样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正是这种崇高的使命感,让他们践行着自己的职业理想,救死扶伤,挽救一个又一个即将离散的家庭。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医生”。


看了《中国医生》,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伟大!

- two -

在“武汉封城”后的第四天,爱奇艺独家播出了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九集医疗人文纪录片——《中国医生》。该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及医护人员,聚焦普通人与医院最常发生交集的场景,多视角呈现医生这一职业的不同面向,展示中国医生在救死扶伤道路上的悲欢离合。

他叫徐晔,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医生。25岁博士毕业,长相帅气,对待病人温柔又耐心,活脱脱“现实版江直树”,他一出现在影片中时,弹幕瞬间都沸腾起来了。

作为烧伤科医生,他每天要帮病人清洗创伤、擦药,这个过程对于病人而言简直就是酷刑。他感同身受,将心比心,徐晔说:你感觉到他的痛苦,要乘以一百,可能是他当下的痛苦。正是能理解这种痛苦,所以他一边帮病人换药一边和病人沟通,从语言上的安慰去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缓解病人的痛苦。

有时候,徐晔比病人更痛苦。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病患没有被疾病击倒,反而自己先选择了放弃。

一个因煤气爆炸烧伤的59岁的病人,前期治疗费用已经花费了二十多万,如果真的走完整个流程,极可能要花费一百多万。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庞大的费用,并且患者就只有一个儿子,压力可想而知。

尽管徐晔为患者争取了医院的救助基金申请了两万块的救助款,可对于一笔庞大的医疗费用,无异于杯水车薪。一个年轻的医生,不怕医学上的瓶颈,更怕的是人心的瓶颈。徐晔认为他完全有可能康复,毕竟病人年纪不大,但无奈家属已承担不起高额的医药费。


看了《中国医生》,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伟大!

- three -

所有医生都希望患者能够痊愈出院,很多时候医生所承受的压力比患者更甚,心理压力总是会大过技术困难。

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朱良付医生,国家高级脑卒中(俗称脑中风)中心副主任医师,他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候刚回到家,手机铃声一响,说是医院又来了紧急病人,他就只能换上外套,开始往医院的方向奔。

所以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这样心酸的一幕,朱良付医生掏心窝子地说:“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


看了《中国医生》,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伟大!


他才44岁,这种略显残忍的话,谁听了不心酸呢?可是他说,自己不能死啊,身上肩负着家庭的责任,肩负着医疗事业的责任,国家培养一个像他这样的主治医师要花25年的时间,自己死了就是浪费国家资源。所以,他必须坚持,一刻也不能松懈。

人们总是对医生有误解,总以为医生就是万能的,病人进了医院就应该完好走出病房。世上哪有什么天神下凡,哪有神医大手一挥就能让病人完好如初?医生的本质,也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穿上了白大褂,就注定选择了另外一种人生:生死两忘,冷暖不休。

朱良付曾遇到一位和他相处融洽的病人,因脑高灌注突发离世。家属大吼大闹着要将朱良付“撕成碎片”,在医院投诉完朱良付后,血压有点高。她对医生说,自己最近血压高,还要求朱良付给她看病,量量血压。这顿操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朱良付说:“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


看了《中国医生》,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伟大!

- four -

每个医生,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拼搏。他们中的大多数,工作起来是没日没夜的,这样不仅压榨自身的精力,更是在损耗自己的身体。而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想要挽救更多的生命,挽救更多的家庭。他们只是希望能够和患者一道,战胜病痛,完成使命。

医者仁心,仁者医“心”。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生病,但人们应该能做到对医者的尊敬,他们才是病痛染身时最值得相信的人。

《中国医生》讲述的是千千万万医者中最平凡的人,他们脱下白大褂,也是父母、也是子女。他们也是肉体凡胎,他们也不是神。

“为众人抱薪者,不该使其冻毙于风雪。”最后,希望人们能多给医者一些理解和信任,多给这群可爱的人一些温柔和温情。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