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凡鳥偏從末世來


周幽王,歷來就是亡國之君的代表。《墨子》:"暴、紂、幽、厲,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鬼,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身死為僇於天下,後世子孫毀之,至今不息。"史家的一般結論是: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在位期間各種社會矛盾急劇,政局不穩,為政貪婪腐敗,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對百姓的剝削,激起百姓怨憤,最終致使西周滅亡。

前文< >結尾說,周宣王去世後,給周幽王留下一地雞毛。我們就從這一地雞毛開始,瞭解鎬京之亂前周幽王接手了一個怎麼周王朝。


周幽王,凡鳥偏從末世來


周幽王的一地雞毛

首先,到周幽王周的經濟已經走到了崩盤的邊緣。周是一個農業國,基礎的經濟制度是井田制。(對於井田制許多說法,這裡不做討論。但是,不論井田制如何實施,井田制的出產是周主要的經濟來源。)隨著分封的不斷進行,周王室能實際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少。經濟狀況的不斷惡化,逼的周必須進行經濟改革。於是有了周厲王"專利"和周宣王"料民",按國語記載"料民"持續的周幽王。

我們都知道改革必然觸動既得利益集團,周的既得利益集團就是諸侯貴族,就是前文所述,以周公、召公為代表的舊貴族。然而,周的統治體系就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分封制。"專利"和"料民",直接導致了周王室與就貴族的對立,動搖了周的統治體系。

然後,我們再看看周幽王的軍事力量。周初,周有三支強大的軍事力量,虎賁、西六師和成周八師①。虎賁人數不多,是周王的直屬軍隊,也就是御林軍。西六師駐守豐、鎬,拱衛周的本土,是周王室的主要軍事力量。《竹書記年》記載昭王南征,說他從十六年至十九年對楚連續用兵,十九年昭王"喪六師於漢"。成周八師,駐在周初營建的成周洛邑,主要是保衛成周,鎮撫南土。穆王時期的《蠡尊》說: "王命蠡司六師暨八師",看來成周八師的地位,已不如周初那麼重要,或者已退駐於西土。種種跡象表明,成周八師在對外戰爭中受到巨大消耗,餘部在"國人暴動"中被諸侯瓜分了。周厲王實施"專利"後,建立了周最後的精銳"南國之師",但是在千畝之戰中,全軍覆沒。

最後,周建立以後一直處於和戎、狄、蠻、夷戰爭中,打了幾百年互有勝負,但是這四個問題一個也沒有徹底解決。

所以,周幽王即位後的局面就是:左手沒錢,右手沒兵,前面有四個蠢蠢欲動的對手,後面有一堆狼子野心的貴族。這一地雞毛,就是秦皇漢武也寢食難安。真是凡鳥偏從末世來!


周幽王,凡鳥偏從末世來


周幽王的對策

周宣王在位時只是把舊貴族踢出了權力核心,並且因為召公的救命之恩把召公留在了權力核心。這種安排包含著巨大的政治智慧,周宣王惹不起舊貴族就把他們高高掛起,同時保留舊貴族中數一數二的召公作為自己和舊貴族間溝通的橋樑和緩衝。周幽王即位以後比他老爸周宣王狠多了,直接讓周公和召公下課了,周公回到采邑豐地(岐山北),召公回到采邑召地(岐山西南)。且不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話,周幽王面對財政困難,必須繼續執行"料民"的策略,所以周幽王和舊貴族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周幽王明顯不是擁有很高政治智慧的君王,所以,他最後的選擇就是你們都下課,別礙事。但是,這使周幽王徹底的孤立了。《史記·趙世家》:"叔帶之時……去周如晉",趙家一直是天子的御者,"自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史記),有明確記載的造父、奄父分別是周穆王和周宣王的御者。在戰車作為主要戰爭武器的時代,御者不僅僅是一個司機。試想打仗的時候,御者把周王的戰車直接趕到敵方軍隊裡,後果不堪設想。(這事不是沒有發生過,而且就發生在春秋時期,以後詳細給大家講。)司馬遷寫史記惜字如金,卻特意把這件事交代的非常清楚,就是在告訴大家連忠誠無比的趙家都背叛了周幽王,其他諸侯可想而知。

周幽王趕走了舊貴族,啟用了一批新貴族,史載分別是虢石父、申候、鄭候、褒候。史冊說,這些人都是奸佞小人,所以周幽王就是一個任用小人的昏君。可事實是什麼呢?虢國一直是周王室非常重要的諸侯,虢國的封地就在宗周的東西兩側。申候出自戎人,封地在寶雞以北,陝西和甘肅之間,一直是周與戎緩衝地帶和攻擊平臺;周宣王伐楚後,又把佔領的楚地封給了申,於是申成為屏障宗周南北的諸侯。鄭候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這時的封地在陝西省華縣東,鳳翔縣雍水以北,就是後來秦國的都城雍城。褒候,封地在漢中北部地區,素有"三秦要塞"之稱的武關就在這裡。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明白一些?周幽王手中已經沒有像樣的軍事力量了,所以他重用了能夠拱衛宗周的諸侯。從這一點講,周幽王並不糊塗,並沒有被豬油蒙心。


周幽王,凡鳥偏從末世來


西周末年的財政改革

周王室的財政來源,主要靠的是王畿的田地、諸侯國繳納的貢賦,以及戰利品。其中最為穩定的來源就是隸屬於王室的田地。周的分封制,由於沒有有效的回收機制,便註定成為一項不可能長期持續的制度——因為土地的數量是有限的。但隨著一代代分封,周王畿直屬的領地越來越少,入不敷出,國家財政收入日益縮減。

周代的貢賦指的是土貢和軍賦。周代諸分為五服,《周禮·夏官·職方氏》:"制其貢,各以其所有。"貢物不一定每年都須進獻,其數量取決於進獻者爵位的高低。《左傳·昭公十三年》:"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之制也。"但是,到了西周末期幽王時代,諸侯貴族均以不是分封時的情況了,再按周初的標準繳納貢已經不合適了。比如楚國,周初分封就是一個子爵小國,末流諸侯,所以繳納的貢就是幾車苞茅。但是,到周幽王時代,楚已經成為南方大國,還交幾車苞茅就不合適了。另一個情況就是,西周末年諸侯兼併愈演愈烈,兼併者依然按爵位納貢,被兼併者不復存在,這一份貢品周王室自然也就失去了。

軍賦包括軍備和力役,是周王室的一項臨時稅收,只在有戰爭時徵收。《漢書·刑法志》載,殷周"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十六井也,有戎馬一匹,牛三頭。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也,有戎馬四匹,兵車一乘,牛十二頭,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干戈備具,是謂乘馬之法。"根據考古發現青銅器記載,周初軍備是由王畿的田地的收入承擔的,西周末期周王室才開始向諸侯徵收。

周厲王時,周王室的財政已經亮起了紅燈。於是,周厲王推出了財政改革的第一個措施"專利"。史書關於"專利"沒有正面交待其內容,許倬雲先生作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第一,利大約指天然資源;第二,必須上下均沾;第三,專利的結果是"諸侯不享"。周人在分封制度下,山林藪澤之利由各級封君王臣共享。厲王專利,相對的也就是諸侯不享。楊寬先生認為,"所謂'專利'就是獨佔山澤之利,獨佔天地間所生的百物"。這就是說,周厲王把原屬各級封君共享的山林藪澤之利,收歸周王室專享。這種簡單粗暴的從貴族碗裡搶飯吃的行為,立即引起了貴族的不滿,結果就是"國人暴動"。"專利"已失敗告終,但是周厲王用"專利"所得建立南國之師,算是一得之功。

周宣王即位後,通過一系列的對外戰爭暫時緩解了財政壓力,特別是對淮夷戰爭讓他大賺了一筆。但是,戰爭的消耗也是巨大的,用戰爭解決財政問題無異於飲鴆止渴。千畝之戰盡損南國之師,周宣王被迫進行財政改革,"料民"應運而生。"料民"一般說法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文字記載的人口普查,但是這次"料民"引來了新舊貴族的共同抵制,這從周宣王親自實施就可以看出來。《國語》:"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及幽王乃廢滅",將西周滅亡的原因直接指向了"料民"。一次人口普查怎麼就這麼難呢?前文說過,諸侯國繳納的貢賦是周王室的重要財政來源,這次"料民"實質是諸侯實力的一次複核,目的是諸侯貢賦的重新認定。周宣王民是料了,但結果不像他預料的一樣,諸侯拒不朝貢,大臣拼死勸諫,王畿謠言四起。

到了周幽王,面對四周的外敵,手裡有沒有像樣的軍隊,雖然用了一批可以替他看門的新貴,心裡終究是沒底。急需組建軍隊的他,已經沒有時間和諸侯周旋了。《竹書記年》記載,周幽王"二年,……初增賦。"這裡的賦就是軍賦,也就是說向諸侯徵收軍賦就是始於周幽王。


周幽王,凡鳥偏從末世來


虢公和申候

虢國,姬姓,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叔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虢仲封東虢(今河南鄭州西汜水鎮),是屏藩西宗周的最重要力量。1956年發現,在三門峽北部的上村嶺一帶,發現了虢國墓葬群,面積達4萬平方米,共發掘出各類貴族墓234座,車馬坑60多座,出土珍貴文物達1萬多件。其中兩座國君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貴的一級文物,如有"華夏第一劍"之稱的玉菱銅芯劍、精美華麗的"綴玉面罩"等。由此可見,虢國的國力之盛。特別是9號墓,墓主人虢仲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厲、宣之際。同時在墓中發現玉遣冊,上有用毛筆所寫的"南仲"字樣,就是周宣王時另一個重臣南仲。也就是說,東西虢國的國君都葬在了一起。據此我們做一個大膽的猜測,東西虢國是一體的。

武王伐紂時,虢公受命留守宗周。就這一點,就可以證明虢公的重要程度不低於周公、召公。在西周的歷史上虢公一直周王身邊的最得力功臣,長期掌管著天子的"西六師",在對外征戰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周厲王建立南國之師,也由是虢公統領。據史記記載,南國之師軍威之盛,嚇得楚國"去其王號"。周幽王時,虢石父滅焦國,虢國國力達到了頂峰。(竹書紀年:七年,虢人滅焦。)

申國,姜姓,出自姜姓之戎。《國語·周語中》:"齊、許、申、呂由大姜。"韋昭:"四國皆姜姓。"申人在西周為周人鎮守西部邊陲之方伯;其居於周都豐、鎬以西,並與秦國相鄰,活動區域大致在今甘、陝交界的小隴山南麓地區。周宣王伐楚後,將佔領的楚地分封給申國,並不是使一個申國變作兩個串國。只是使其遷都南陽,疆域更為擴大而已。先周時期姬姓周人便與申人世為婚姻,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周文王之祖母等皆稱"太姜"即是。西周後期,申國仍不斷與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職,如周厲王大臣"申季",周厲王、周幽王皆娶申女為後。按史籍《竹書紀年》中的記載,由於申侯具有經營宗周邊陲的政治基礎,和與周王室"世為婚姻"的政治地位,因此具有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伐楚勝利後,周宣王命召公為申候在謝建造住宅、宮室、宗廟及都邑,申候的榮耀一時無兩。

虢公和申候,一個是皇親,一個是國戚。在周幽王王驅逐了周公和召公,二人憑藉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自然成為周幽王統治核心的不二人選。如果二人同心協力,那麼西周很可能形成虢公、申候統治體系替代周公、召公統治體系。但是,歷史似乎不是這樣發展的,虢公與申候磨合並不順利。

虢公,不同於一般的皇親,初代虢公是周文王的三弟,是武王的皇叔。武王伐紂,受命留守宗周。如果你對這事沒有概念,我舉個例子類比一下。解放戰爭中,留守陝北的就是"十大元帥"中排名第二的彭德懷。在整個西周歷史上,虢公一直是軍隊的高級統帥,戰功赫赫。申候,雖然出自姜姓,但是對周遊大功是姜子牙,是齊國。申候,就是一野蠻人,徹頭徹尾的外戚,靠著家族女人的力量,一步一步爬上來的,而且是個二等貴族,侯爵。按宮鬥劇得套路,虢公看申候的眼光都應該是輕蔑的,甚至會說出"羞於同朝為官"的話;申候在背後看虢公,眼神充滿仇恨,心裡還會想"看你能囂張幾天"。

周幽王似乎並不想再建立一個雙公制的統治核心,按史料記載,周幽王專寵虢石父。當然,也不排除後人掩蓋史實,為申候開脫。但是,周幽王在虢公和申候之間的平衡做的很不好,厚此薄彼。就算虢公和申候沒有矛盾,面對周幽王專寵的局面,兩人也必然會貌合神離。


周幽王是不是昏庸不在這裡過多的討論,可以肯定的是周幽王是一個平庸的君王。面對這樣的一地雞毛,非秦皇漢武這樣有大智慧、大能力君王不能力挽狂瀾。周幽王真是應了王熙鳳的那句判詞,凡鳥偏從末世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