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片人樑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以下是梁超的自述: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有人說《長安十二時辰》加點床上戲就是HBO了,我聽了覺得特別高興,這是對國劇精品概念的認可。


其實從《海上牧雲記》一直到走到《長安十二時辰》,我們拍完每部劇都會覆盤,至於如何評價《長安十二時辰》……其實它並不是我想象中最完美的結果,如果10分是滿分的話,我給《長安十二時辰》打7.5分。


一部作品不單單從一個方面去評價,這是一個多維度的行為,任何項目都是不完美的,會有一些遺憾,遺留一些可惜的地方。對於《長安十二時辰》這部作品來說,在商業化轉換、觀眾破圈範圍兩個方面,是我現在意識到還可以做到更好。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長安十二時辰》這部項目的拍攝難度極高,用七個月的時間去闡述一天24小時發生的事,就要考慮到光影、天氣,還有服飾道具等等問題。


比如,導演把它的定位定在了晴天,象山恰恰就是一個多雨的季節,我們不能拍外景,有雨的時候(就不能拍外景),只能拍棚內。難度還表現在光影效果上,一天之內太陽的變化,讓人物的影子位置、大小發生了變化。


大家可能都覺得一天演員很輕鬆啊,穿一套衣服就可以,其實不是,這部劇裡雷佳音自己大概有將近50套以上的服裝,他還有武戲,要打鬥,在追逐過程中受各種傷,服裝就會有破損,每場戲對衣服的損害性是不一樣的。


這是非常細節性的,但我們就是要去解決這些“細小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求所有團隊,對每一個細節的變化都要精益求精,都要比傳統的戲要更關注,注意力要提升300%。


《長安十二時辰》之後,很多項目都在找我們,包括也有一些大項目,電影或者劇,我們都在做篩選。同時覆盤《長安十二時辰》和公司未來的方向。我們對內容有一個持續的標準和要求,目的是讓觀眾和平臺對於這個品牌的認可,對於我們做的內容積累信任度。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公司現在的項目上,曹盾導演在拍一個現實主義題材的本子,叫《親愛的母親大人》;還有一部電影開機,請來了範偉老師,竇驍,張頌文,還有一幫特別優秀的演員一起演。


之所以做這部現代劇,其實也是根據現在整個市場環境吧。古裝不光是拍了《海上牧雲記》這樣的魔幻題材,還拍了《長安十二時辰》這樣的現實主義古裝題材。我們就想做一部現實題材的現代戲去“玩”一下,我們希望能做點多面的、新鮮的東西出來。曹盾導演本來就是拍現代戲起家的,《蝸居》《裸婚》等等,拍現代戲他最得心應手。


之後,我還要跟曹盾導演、馬伯庸三個人繼續把“長安”這個話題做下去,下一本書馬伯庸在寫《長安七藏》,也是我們三個再度聯手創作《長安十二時辰》之後的一個“長安”品牌,我們希望在這個項目上,能展現出我們更多的想法和精緻的理念,包括製作、劇情、商業化我們都會有更好的表現。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超錢並不是一個專業的事,因為對於項目創作的初期或者什麼的其實它的超支並不是一件很良性的事,超期它並不是一個值得提倡的事。實際上,無論是《海上牧雲記》還是《長安十二時辰》都沒有超過對所有投資方的約定。《長安十二時辰》之前簽定了對賭協議,如果我們超過預算,這部分是我們自己承擔,跟所有出品方沒有關係。


大家都覺得製片人是一個資源整合的結果,但是真正工業化體系的製片人不是這樣的。在國外,工業化最在乎的是製片人中心制,而不是導演中心制,從組盤、製片、發行,每一個細節都需要製片人掌控,要下場參與到某個項目當中。你能接得住光環,也要背得住壓力和相反的後果。如果一個項目它的結果與我們設想的差的很遠差的很多,同樣也是製片人和導演要去背這個雷的。


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說,我在前期跟每位導演工作時,大家合作的分工和擔負的東西就不同。和曹盾導演合作,項目前面我會忙的多一些,拍攝期的時候導演就會來把控,大家的信任是建立在非常默契的基礎上的。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我不能說是非常愛護導演的那個人,但應該是非常懂得導演的。製片人愛護導演是必然的,是要一定懂導演


如果製片人和導演分工的話,那導演可能就是一顆大腦,製片人就是一顆心臟。為什麼說導演是大腦呢,導演第一時間要把自己所有的觀點給到編劇,讓大家去分析,這是不是切實可行的最優方案。


我和曹盾導演就是這樣的默契,有時候導演一個眼神或者一個狀態我就知道他要幹什麼,導演也知道我的想法是什麼。


和導演之間的心領神會,包括藝術層面、資本層面這些內容,我都會全盤考慮,怎麼樣既滿足了導演的想法,又滿足了觀眾對於行業的渴望,以及對於利潤和支出的把控。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實際上,製片人是要集百種能力於一身的角色。說製片人是產品經理也沒問題,但對於製片人來說,需要去操心和把握的內容太多太多了。你不能把製片人老放在一個單一的板塊和單一的維度上去看,製片人絕不是產品經理,我也不想做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只是說的是一個單一項目、單一場景,但我更覺得他應該像一個內容總監或者是集團總監,因為他要涵蓋的東西太多了。


他只有依靠一個恆定的循環系統在運作,那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管是資金問題、創作問題、製作問題、發行問題、播出問題、營銷問題、商業化問題,還是結果問題等等,其實對於製片人來說,他永遠在這個循環系統裡。這不光是對一個項目的把控、判斷以及對結果的定位,他就像一個超級英雄。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現在影視市場其實要解決的難題挺多的,第一就是如何不斷進步,在當下的環境中怎樣去走對方向,走得更遠一些,更長久一些。這些都是我自己面臨的“困境”,就像《長安十二時辰》裡有一句臺詞說的:不退,但是怎麼樣不退。


其次,怎麼堅持工業化。


大家都在說工業化,都在提工業化,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做到,包括我們也沒有做到工業化,工業化不是靠上嘴唇和下嘴唇碰到說出來就行的。工業化是大家承認的一種模式,我們其實離工業化的路,還有很多沒有走到,也沒有走完。只能說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去拉短自己和工業化之間的距離。工業化從版權到內容到商業化這裡面我們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我們為什麼要去學工業化,是因為要在前期就把內容做精做紮實,這樣在後面所有環節都流暢了。一部作品最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把它變成一部好作品,而不是永遠停留在溝通層面,永遠需要平衡或者其他層面上。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國內影視行業的工業化發展沒有非常大的阻礙,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從業者的態度,對好內容的決心。好內容涵蓋的維度非常多,它不單單是製作精良、內容精良,它是一個多元化定位要求的。並不是單單製作精良,或者說你花了最多的錢就一定是爆款,或者就一定會被觀眾喜歡,這不是的。


我們整個行業是非常缺少能真正代表中國文化、中國內容、中國精神的好東西冒出來,走出去的。所以我們就特別希望能自己去做這個,能做到跟中國文化、中國力量、中國人的精神匹配的一些精品作品出來。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可能因為資本寒冬,現在(找錢)相對來說比以前困難得多,但對於好內容資本也從來也沒有遲到過,以前衝動型投資、衝動型消費的人越來越冷靜、越來越睿智了。


我能感受到影視製作每一個環節都跟以前不一樣了,講故事的方式、呈現方式,包括拍攝手段、特效、音樂、以及演員對整個工作的態度等,整個行業製作水平大踏步地提高。


大家都覺得現在是影視行業的“寒冬”,其實我沒有這樣想過,我反而覺得這是一聲春雷,冬天都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我覺得行業變化都是良性的,觀眾最喜歡的內容才是我們去突破的方向,這並不衝突。你不可能永遠當觀眾是傻子。觀眾越來越睿智,越來越有自己的判斷和定位,你不能一味地讓觀眾吃“地溝油”。大家開始要做精品,不管是大菜小菜,只要是好菜,觀眾就會發自肺腑的給你鼓勵。


大家的最終結點還是要用心做精品,而不是所謂說男頻女頻。雖然現在大家都願意用大數據去看待各種問題,但我們不能拿一堆“地溝油”去和滿漢全席比對不對?


不能說把所有粗製濫造的東西,都放到大數據裡去,這個實沒有意義,大家都在做好內容的話,那個時候的大數據,觀眾的真實的反饋,才是最真實有效的。精品大數據並不涵蓋“地溝油”。


觀眾對好內容永遠有渴望,曹盾導演說我們拍《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是盡力還原大唐的一天,而不是還原整個大唐盛世下的那個時代。五六千年前任何一個朝代拍下來,放到今天來看,它們是那樣美麗,那樣華麗,那樣貴氣,其實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美,當下的觀眾對它是有渴望的。


對於我自己來講,我的定位就是這個時代的手藝人,我們一定要去努力只做跟這個時代,跟手藝人這個詞匹配好內容。

以下是他的自述: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有人說《長安十二時辰》加點床上戲就是HBO了,我聽了覺得特別高興,這是對國劇精品概念的認可。


其實從《海上牧雲記》一直到走到《長安十二時辰》,我們拍完每部劇都會覆盤,至於如何評價《長安十二時辰》……其實它並不是我想象中最完美的結果,如果10分是滿分的話,我給《長安十二時辰》打7.5分。


一部作品不單單從一個方面去評價,這是一個多維度的行為,任何項目都是不完美的,會有一些遺憾,遺留一些可惜的地方。對於《長安十二時辰》這部作品來說,在商業化轉換、觀眾破圈範圍兩個方面,是我現在意識到還可以做到更好。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長安十二時辰》這部項目的拍攝難度極高,用七個月的時間去闡述一天24小時發生的事,就要考慮到光影、天氣,還有服飾道具等等問題。


比如,導演把它的定位定在了晴天,象山恰恰就是一個多雨的季節,我們不能拍外景,有雨的時候(就不能拍外景),只能拍棚內。難度還表現在光影效果上,一天之內太陽的變化,讓人物的影子位置、大小發生了變化。


大家可能都覺得一天演員很輕鬆啊,穿一套衣服就可以,其實不是,這部劇裡雷佳音自己大概有將近50套以上的服裝,他還有武戲,要打鬥,在追逐過程中受各種傷,服裝就會有破損,每場戲對衣服的損害性是不一樣的。


這是非常細節性的,但我們就是要去解決這些“細小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求所有團隊,對每一個細節的變化都要精益求精,都要比傳統的戲要更關注,注意力要提升300%。


《長安十二時辰》之後,很多項目都在找我們,包括也有一些大項目,電影或者劇,我們都在做篩選。同時覆盤《長安十二時辰》和公司未來的方向。我們對內容有一個持續的標準和要求,目的是讓觀眾和平臺對於這個品牌的認可,對於我們做的內容積累信任度。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公司現在的項目上,曹盾導演在拍一個現實主義題材的本子,叫《親愛的母親大人》;還有一部電影開機,請來了範偉老師,竇驍,張頌文,還有一幫特別優秀的演員一起演。


之所以做這部現代劇,其實也是根據現在整個市場環境吧。古裝不光是拍了《海上牧雲記》這樣的魔幻題材,還拍了《長安十二時辰》這樣的現實主義古裝題材。我們就想做一部現實題材的現代戲去“玩”一下,我們希望能做點多面的、新鮮的東西出來。曹盾導演本來就是拍現代戲起家的,《蝸居》《裸婚》等等,拍現代戲他最得心應手。


之後,我還要跟曹盾導演、馬伯庸三個人繼續把“長安”這個話題做下去,下一本書馬伯庸在寫《長安七藏》,也是我們三個再度聯手創作《長安十二時辰》之後的一個“長安”品牌,我們希望在這個項目上,能展現出我們更多的想法和精緻的理念,包括製作、劇情、商業化我們都會有更好的表現。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超錢並不是一個專業的事,因為對於項目創作的初期或者什麼的其實它的超支並不是一件很良性的事,超期它並不是一個值得提倡的事。實際上,無論是《海上牧雲記》還是《長安十二時辰》都沒有超過對所有投資方的約定。《長安十二時辰》之前簽定了對賭協議,如果我們超過預算,這部分是我們自己承擔,跟所有出品方沒有關係。


大家都覺得製片人是一個資源整合的結果,但是真正工業化體系的製片人不是這樣的。在國外,工業化最在乎的是製片人中心制,而不是導演中心制,從組盤、製片、發行,每一個細節都需要製片人掌控,要下場參與到某個項目當中。你能接得住光環,也要背得住壓力和相反的後果。如果一個項目它的結果與我們設想的差的很遠差的很多,同樣也是製片人和導演要去背這個雷的。


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說,我在前期跟每位導演工作時,大家合作的分工和擔負的東西就不同。和曹盾導演合作,項目前面我會忙的多一些,拍攝期的時候導演就會來把控,大家的信任是建立在非常默契的基礎上的。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我不能說是非常愛護導演的那個人,但應該是非常懂得導演的。製片人愛護導演是必然的,是要一定懂導演


如果製片人和導演分工的話,那導演可能就是一顆大腦,製片人就是一顆心臟。為什麼說導演是大腦呢,導演第一時間要把自己所有的觀點給到編劇,讓大家去分析,這是不是切實可行的最優方案。


我和曹盾導演就是這樣的默契,有時候導演一個眼神或者一個狀態我就知道他要幹什麼,導演也知道我的想法是什麼。


和導演之間的心領神會,包括藝術層面、資本層面這些內容,我都會全盤考慮,怎麼樣既滿足了導演的想法,又滿足了觀眾對於行業的渴望,以及對於利潤和支出的把控。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實際上,製片人是要集百種能力於一身的角色。說製片人是產品經理也沒問題,但對於製片人來說,需要去操心和把握的內容太多太多了。你不能把製片人老放在一個單一的板塊和單一的維度上去看,製片人絕不是產品經理,我也不想做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只是說的是一個單一項目、單一場景,但我更覺得他應該像一個內容總監或者是集團總監,因為他要涵蓋的東西太多了。


他只有依靠一個恆定的循環系統在運作,那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管是資金問題、創作問題、製作問題、發行問題、播出問題、營銷問題、商業化問題,還是結果問題等等,其實對於製片人來說,他永遠在這個循環系統裡。這不光是對一個項目的把控、判斷以及對結果的定位,他就像一個超級英雄。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現在影視市場其實要解決的難題挺多的,第一就是如何不斷進步,在當下的環境中怎樣去走對方向,走得更遠一些,更長久一些。這些都是我自己面臨的“困境”,就像《長安十二時辰》裡有一句臺詞說的:不退,但是怎麼樣不退。


其次,怎麼堅持工業化。


大家都在說工業化,都在提工業化,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做到,包括我們也沒有做到工業化,工業化不是靠上嘴唇和下嘴唇碰到說出來就行的。工業化是大家承認的一種模式,我們其實離工業化的路,還有很多沒有走到,也沒有走完。只能說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去拉短自己和工業化之間的距離。工業化從版權到內容到商業化這裡面我們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我們為什麼要去學工業化,是因為要在前期就把內容做精做紮實,這樣在後面所有環節都流暢了。一部作品最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把它變成一部好作品,而不是永遠停留在溝通層面,永遠需要平衡或者其他層面上。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國內影視行業的工業化發展沒有非常大的阻礙,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從業者的態度,對好內容的決心。好內容涵蓋的維度非常多,它不單單是製作精良、內容精良,它是一個多元化定位要求的。並不是單單製作精良,或者說你花了最多的錢就一定是爆款,或者就一定會被觀眾喜歡,這不是的。


我們整個行業是非常缺少能真正代表中國文化、中國內容、中國精神的好東西冒出來,走出去的。所以我們就特別希望能自己去做這個,能做到跟中國文化、中國力量、中國人的精神匹配的一些精品作品出來。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可能因為資本寒冬,現在(找錢)相對來說比以前困難得多,但對於好內容資本也從來也沒有遲到過,以前衝動型投資、衝動型消費的人越來越冷靜、越來越睿智了。


我能感受到影視製作每一個環節都跟以前不一樣了,講故事的方式、呈現方式,包括拍攝手段、特效、音樂、以及演員對整個工作的態度等,整個行業製作水平大踏步地提高。


大家都覺得現在是影視行業的“寒冬”,其實我沒有這樣想過,我反而覺得這是一聲春雷,冬天都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我覺得行業變化都是良性的,觀眾最喜歡的內容才是我們去突破的方向,這並不衝突。你不可能永遠當觀眾是傻子。觀眾越來越睿智,越來越有自己的判斷和定位,你不能一味地讓觀眾吃“地溝油”。大家開始要做精品,不管是大菜小菜,只要是好菜,觀眾就會發自肺腑的給你鼓勵。


製片人梁超:打造制劇品牌,中國故事要走得長遠


大家的最終結點還是要用心做精品,而不是所謂說男頻女頻。雖然現在大家都願意用大數據去看待各種問題,但我們不能拿一堆“地溝油”去和滿漢全席比對不對?


不能說把所有粗製濫造的東西,都放到大數據裡去,這個實沒有意義,大家都在做好內容的話,那個時候的大數據,觀眾的真實的反饋,才是最真實有效的。精品大數據並不涵蓋“地溝油”。


觀眾對好內容永遠有渴望,曹盾導演說我們拍《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是盡力還原大唐的一天,而不是還原整個大唐盛世下的那個時代。五六千年前任何一個朝代拍下來,放到今天來看,它們是那樣美麗,那樣華麗,那樣貴氣,其實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美,當下的觀眾對它是有渴望的。


對於我自己來講,我的定位就是這個時代的手藝人,我們一定要去努力只做跟這個時代,跟手藝人這個詞匹配好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