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今年這樣調層,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的相關指引有望近日公佈

新三板今年這樣調層,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的相關指引有望近日公佈

今年調層“一次調整,分批實施”

4月10日晚間,全國股轉公司發佈消息稱,為完善掛牌公司升層與降層機制,更好滿足掛牌公司的調層需求,保障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順利落地實施,制定了《關於2020年市場分層定期調整相關工作安排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響,部分掛牌公司年報審計和披露工作遲延,進入創新層涉及的發行融資等準備工作進度也受到一定影響,因此《通知》明確2020年市場分層定期調整實行“一次調整,分批實施”,於2020年4月10日發佈實施。

根據《通知》的安排,經初步判斷符合創新層進入條件和觸發創新層定期降層情形的公司名單,分別自4月30日、5月31日和6月30日起分三批發送。主辦券商據此做好核查工作,服務好符合條件的掛牌公司申請進入創新層。各批調層在公司名單發佈後的1個月內完成。

對於定期調整的企業範圍,《通知》也進行了框定,分別為:2020年4月30日前已披露經審計的2019年年度報告的掛牌公司、2020年5月31日前已披露經審計的2019年年度報告且未參與第一批調整的掛牌公司、2020年6月30日前已披露經審計的2019年年度報告且未參與前兩批調整的掛牌公司。每家公司只在一個批次進行調層。

《通知》還明確,今年定期調整涉及的財務指標各批次均以已披露的經審計的2019年年度報告為準;市值、股本總額、合格投資者人數三項條件,以及不得進入創新層的情形,各批次均以2020年4月30日為判斷基準日;發行融資、制定並披露公司治理各項制度要求在各批次申請前完成。

鑑於疫情影響,對於確因疫情原因需要延期披露年報的掛牌公司,不影響其調入創新層,也不構成應當調出創新層的情形,但必須嚴格按照證監會和全國股轉公司相關公告的規定,切實履行相關披露義務,向市場充分揭示風險。

對於董事會秘書暫未取得任職資格的掛牌公司,允許其在申請進入創新層時,通過提交相關承諾的方式靈活處理。市場各方可以抓緊開展掛牌公司進入創新層的各項準備工作。

截至4月10日收盤,新三板掛牌公司總計8729家,其中創新層660家,基礎層8069家。

全國股轉公司表示,下一步將在2020年市場分層定期調整過程中,安排專門諮詢電話、提供針對性服務安排,同時指導主辦券商積極滿足掛牌公司相關需求,引導市場各方共同參與,全力做好今年的分層調整工作,為新三板改革順利落地實施奠定基礎。

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的相關指引有望近日公佈

另外,據經濟觀察報記者報道,博時基金、南方基金、富國基金、匯添富基金、萬家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內部都在積極調研並形成有關精選層投資的產品方案,部分機構的方案已經在與監管部門開展報備和溝通。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的相關指引有望在近日擇機公佈,在新三板精選層的轉層改革正式落地前,相關公募產品有望完成獲批和募集。

這也意味著,公募機構將作為新三板增量投資者進入這一市場。

另據其獲悉,由於新三板精選層相對較高的投資者適當性門檻和較低的流動性,不少公募機構在產品方案中考慮部分投資精選層的跨市場方案,或對精選層的公募產品適當提高投資門檻,而這些方案目前仍然在醞釀和討論之中。

我們目前在研究和制定產品方案,幾家大公司基本上也都在圍繞精選層做產品。”一家頭部公募機構人士表示,“按照改革的推進節奏,應該會在精選層改革落地前夕,相關產品就能夠上線並完成發行,預計公募機構也有望成為一些新三板公司的首發投資者。”

“精選層有一些公司和主板相比存在估值差,且質地不錯,對於公募機構來說仍然是有機會的。”另一位公募機構權益類基金經理指出。

事實上,對於精選層的籌備,公募人士也並非完全自信。例如在精選層投研團隊的建設上,公募機構人士也坦言,正在面臨與此前不同的新挑戰。

“精選層企業雖然有些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和已上市公司相比,治理結構也好、公司成熟度也罷還是有著較大的差距,從投資階段來說更偏向於IPO前的投資,這個投資邏輯和已上市公司的投資邏輯是不一樣的,甚至有一些股權投資的色彩在裡面。”深圳一家公募機構投資總監表示,“所以在精選層的投資上,偏向於小盤風格或成長股的基金經理有可能會更適合勝任。”

除此之外,一些公募機構也在更加精細化地佈局精選層的產品線,並圍繞這一板塊強化人才梯隊建設。

“精選層投資本身也要求公募機構強化股權投資能力,更多地做一些自下而上的調研和分析,同時公募也需要培養和招募這方面的人才,來加強看待精選層市場的能力。”南方一家公募機構負責人表示,“未來精選層的市場容量可能會非常大,它既有可能成為一個轉板的場所,也有可能直接變成另一個小科創板,所以其對公募行業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五十)】蛋吧,腫瘤君:君實生物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九)】新三板搭臺,“遊戲生態”第一股,掀國貨浪潮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八)】和君商學:新三板的“蛇吞象”造富故事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七)】搭上新三板的便車:儲吉信息的成長路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六)】愛立特的迭起興衰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五)】華騰教育往事:老金融家的一支菸與他的“人人通”教育帝國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四)】日歸於西,起明於東——東方網的再翱翔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三)】華圖教育:上市之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二)】行動教育—企業管培黑帶高手or雞血道場忽悠大師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一)】萬億巨頭:海航30年浮沉錄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達仁資管——野心家的坎坷命運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九)】達仁資管——野心家的坎坷命運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八)】曾經的新三板“婚戀第一股”:百合佳緣如今路在何方?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七)】攜壯志來,赴前程去 ——有友食品與新三板的緣來緣去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六)】狗不理:到底還有沒有人理?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五)】貝特瑞——賀雪琴和他的浪漫主義情懷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四)】摘牌新三板,開心麻花開心嗎?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三)】天地壹號陳生——寒門學子入龍門,捨棄公職踏商海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二)】萊盛隆:“大躍進”的慘敗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一)】亨達股份王吉萬——天使落入泥潭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藍海之略:歧途的“藍海之路”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九)】光影俠(團貸網)唐軍:哪怕馬上坐牢,一定不能恐懼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八)】嘉行傳媒--影視行業凜冬已至,十里桃花能否重新綻放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七)】哥侖步老總“快遞式”辭職的背後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六)】銀都傳媒消亡史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五)】新三板對賭風雲:對賭容易,賭贏難!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四)】上癮的陸正耀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三)】天涯論壇,淪落天涯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二)】住百家——共享經濟第一股的狂奔與失落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一)】有米科技:互聯網浪潮的時代縮影,熱血創業者的跌宕浮沉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人生長恨水長東:證大文化那些事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九)】奧吉特:“扶貧”不成變笑柄,拒回問函真“英雄”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八)】新三板摘牌潮:敲響警鐘 ——反思中科招商之夭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七)】督導券商,新三板中唯一穩賺不賠的角色?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六)】新三板公司治理問題研究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五)】新三板老股江湖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四)】新三板融資:最美花朵總是在絕處逢生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三)】新三板基金沉浮錄:狂熱、劇變、冰點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二)】讓我如何愛你:做市商or做市“傷”?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一)】新三板自媒體興衰:誰拋棄了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