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论中国画用笔:“临摹石鼓瑯琊笔,时为幽兰一写真”

著名画家吴昌硕初学画时,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当时他通过朋友的介绍,找当时在上海已经很有名的画家任伯年学画。任伯年要他画一幅看看。他说:“我还没有学,怎么能画呢?”任伯年说:“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随便画上几笔就是了。”于是,吴昌硕就随意画了几笔。任伯年一看,不禁拍案叫好,说道:“你将来在绘画上一定有成就。”吴昌硕非常诧异,这不是开玩笑吗?任伯年却一本正经,严肃地说你用笔现在就已经胜过我了!”

我们不禁要问:任伯年是根据哪一点肯定吴昌硕前途无量呢?

吴昌硕论中国画用笔:“临摹石鼓瑯琊笔,时为幽兰一写真”

吴昌硕《鲜佳图》

唯一的根据在于用笔。

这时,吴昌硕已经三十多岁,从十多岁起,他就醋爱刻印和书法,石鼓文下的功夫尤其深。他作行书、狂草,都是篆籀笔法,苍劲浑厚。当着任伯年画的那么几笔,自然也是这种笔法。只要能把这种苍劲浑厚的篆籀笔法运用到绘画中,必然会不同凡响。任伯年就是看准了这一点。

吴昌硕论中国画用笔:“临摹石鼓瑯琊笔,时为幽兰一写真”

吴昌硕《岁寒三友图》

国画大师们都非常强调用笔,强调将书法的用笔方法运用于绘画。远在千多年前,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论顾陆张吴用笔》中,就提出了书法与绘画用笔相同的理论:“…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同笔矣!国朝吴道玄……,授笔法于张旭,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赵子昂有这么一首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首诗常常被人引用,很多人都赞赏这一论断。

元以后,书画同源的理论更进一步发展了,已经是谈绘画必谈用笔,谈用笔就离不开书法。

吴昌硕论中国画用笔:“临摹石鼓瑯琊笔,时为幽兰一写真”

黄宾虹《溪桥诗思》

黄宾虹先生是近代最受推崇的绘画大师。他的画浑厚华滋,用笔用墨极为讲究。他也总是用书法理论来阐述用笔方法。他说得更干脆:“言画法者,先明书法。”这个先字,有力地强调了书法对于绘画的重要作用。他将绘画用笔的法则总结为:

“用笔须平:如锥画沙;

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

用笔须留:如屋漏痕;

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

“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颜真卿与怀素论书,就是用的这三条标准。“高山坠石”亦古人论书之语。在黄宾虹先生心目中,书与画,用笔的讲究毫无二致。

吴昌硕论中国画用笔:“临摹石鼓瑯琊笔,时为幽兰一写真”

黄宾虹《毂城归帆图》

书法,有各种流派,趣味风格,变化各殊。画家作画,也各有各的追求。在取法某家书法时,当然各有各的取舍。

宋徽宗的瘦金书,线条纤细而能沉着,富有弹性,用在工笔花鸟上,再合适也没有了。很多工笔画家,都学瘦金书。于非闇,俞致贞也学他。

吴昌硕论中国画用笔:“临摹石鼓瑯琊笔,时为幽兰一写真”

吴昌硕《秋葵》

运用雄浑的大篆笔法作大写花卉,是吴昌硕首创的风格,也是他成功的“诀窍”。这点,他反复强调:

“时以作篆之笔,横涂直抹”,

“画与篆法可合并”,

“临摹石鼓瑯琊笔,时为幽兰一写真”,

“蜾扁之法打草稿”,

“蜾扁幻作枝连蜷……是梅是篆了不问”

对于吴昌硕,篆就是画,画就是篆。我们不可能设想有一个用瘦金书笔法作画的吴昌硕,也不可能设想有一个用石鼓大篆作工笔花鸟的于非闇。

吴昌硕论中国画用笔:“临摹石鼓瑯琊笔,时为幽兰一写真”

吴昌硕《寿桃图》

事实上,优秀的国画作品,莫不具有优美的、讲究书法趣味的线条。国画中,对象的结构、质感、动态,乃至节奏,韵味……都主要是线条表现出来的。线条一一用笔,实为国画的生命。我们玩味一下吴昌硕的梅枝、兰叶,或者齐白石的荷梗、蟹爪、虾钳,不正是地道的中锋篆笔吗?他们那盘旋舞的紫藤葡萄、牵牛,不正是绝妙的草书吗?

吴昌硕论中国画用笔:“临摹石鼓瑯琊笔,时为幽兰一写真”

吴昌硕《种松皆作老龙鳞》


吴昌硕论中国画用笔:“临摹石鼓瑯琊笔,时为幽兰一写真”

吴昌硕《紫藤图》


吴昌硕论中国画用笔:“临摹石鼓瑯琊笔,时为幽兰一写真”

吴昌硕《葫芦图》


吴昌硕论中国画用笔:“临摹石鼓瑯琊笔,时为幽兰一写真”

吴昌硕《竹石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