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勢難舒,反求諸己

  ◎《南方》雜誌評論員/殷立飛

  2月下旬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呈現新的特點:國內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國際疫情持續蔓延。疫情影響之下,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在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之下,我們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一要突出“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重點,二要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

  當前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可謂“外勢難舒”。國際疫情短時間內無法舒緩,美英一些政客企圖“甩鍋”中國,製造“政治病毒”,單邊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潮則有抬頭之勢。全球經濟系統性風險有加重可能,全球貿易供應鏈受到較大影響,我國的外貿進出口、外資利用等,因“外勢”波及受到嚴重影響。

  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要做好長期應對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廣東是中國最主要的對外開放窗口之一,企穩外向型經濟也是廣東應對境外疫情的另一個戰場。據統計,廣東2019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7.14萬億元人民幣,全年實際利用外資超1500億元。外貿和外資企業是廣東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可以說,外貿外資穩,廣東經濟方能穩。因此,應對國際疫情,要做到“嚴”,對外貿外資要保持信心,力爭中長期目標上做到“穩”。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逆全球化”早現端倪,只不過在疫情的區域阻斷之下,更顯抬頭之勢。全球化雖是大勢所趨,但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復甦乏力、增長分化之下,一些發達國家出於“自保”衍生出的逆全球化思潮,猶如一股“泥石流”,難免掀起波瀾。我們在譴責這種為自保而放棄全球化的行徑之外,也要直面目前疫情影響和逆全球化動向,做好我們自己的事,做好長期應對的思想和工作準備。與其坐等外勢舒緩,不如因勢而謀,反求諸己。

  因勢而動,要尋求“向上”變革。恩格斯說:“歷史上每一次災難無不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疫情同樣也給產業調整帶來了重要的“窗口期”。在這個“窗口期”,可以促進企業創新升級和外向型經濟的轉型發展。一些對外依賴度高、附加值低的傳統經濟形態,會在全球經濟的“停擺”中自我調整,也會為一些新興行業帶來契機,如在線醫藥、在線教育、遠程辦公、電子商務等也應運而生。如廣交會在網上舉辦、領導幹部直播帶貨等新現象、新業態,也說明疫情之下的創新,不僅是一種兩難之選,也可能會成為轉型升級後的兩全之策。

  因勢而動,要堅持“底線”思維。要做好長時間的準備,必須要有底線思維。在當前疫情之下,民生穩、民心穩,預期才能穩。日前,鄭永年教授指出,財政支出可以考慮在農田水利、醫療衛生等“內需”和“剛需”上入手。滿足人民的底線需要,才能穩定住群眾的預期。在民生這個底線上發力,也才能真正拉動內需。同時也才能為長期應對打好最堅實的基礎,也才能在常態化條件下為疫情防控和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做好應有的思想和工作上的準備。

  因勢而動,要激發“內生”動力。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來,我國在一些技術領域依賴全球供應鏈,雖可降低成本,但隨著當前疫情風險的增加,我們需適應全球供應鏈的新變化,提高內生動力。要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尤其是數字技術和基礎設施投入,鼓勵企業科研攻關,降低關鍵技術和零部件的進口依賴度,財政、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引導基金、其他社會資金、金融機構等政策工具,可加大對上述業務及相關企業的獎勵支持。只有練好自己的內功,完善好自己的產業鏈,提高整個產業的技術含量,才能適應並最終戰勝突如其來的“逆全球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