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阴之战,晋惠帝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最终为何会兵败被俘?

公元290年,皇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朝施行的是分封制,各地封有司马家族的王侯,来巩固政权的稳固。但是,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自从武帝驾崩后,各地的诸侯王都蠢蠢欲动,觊觎天子之位。

荡阴之战,晋惠帝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最终为何会兵败被俘?

而偏偏晋惠帝愚笨无比,后人更是称他为“白痴”,这就使得各地诸侯王争权战争越演越烈,最终酿成了“八王之乱”。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这些人先后粉墨登场。其中最具特色的成都王司马颖,他的骄横专权让晋惠帝忍无可忍,甚至不惜御驾亲征讨伐。

司马颖在公元289年受封成都王,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第十六子。此人年少之时锋芒毕露,曾怒斥权臣贾谧而闻名天下,于是皇帝下诏封司马颖为平北将军,离京出镇邺城。

永宁元年(301),赵王司马伦将晋惠帝赶下皇位,自称天子。这导致了其他诸侯王的眼红,于是爆发了“三王起义”,司马颖便是其中一王。最终,赵王司马伦兵败而死,惠帝得以复位。司马颖事成之后,回来邺城,惠帝下诏赐司马颖加九锡殊礼,进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司马颖从此开始谋划篡位,他首先是收买人心,埋葬了司马伦的一万四千名战死士卒。这些举动使司马颖的名望越老越高。

荡阴之战,晋惠帝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最终为何会兵败被俘?

永兴元年(304),司马颖入洛阳后,因在朝野向来有威望,而且军事实力强,晋惠帝增封司马颖二十郡,拜为丞相。可是,司马颖的野心仍不满足,他强迫晋惠帝封自己为“皇太弟”。 晋惠帝迫于其淫威,于是废去司马覃皇太子之位,以司马颖为皇太弟,丞相位置不变。司马颖持秉朝纲。

司马颖“废皇太子,立皇太弟”的举动直接触犯了晋惠帝的底线,这让他忍无可忍。虽然晋惠帝司马衷的白痴,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但是有学者以现代医学观点分析后指出,在智力落后程度上,司马衷还没有达到最呆傻的“白痴”级别,所以他的有底线的。

司马颖获大权后回到根据地邺城,继续遥控政权,排场与皇帝可以相比,目空一切。而身在洛阳的晋惠帝开始谋划除掉司马颖,可是他没有实力,只能借助其他诸侯王的力量。

荡阴之战,晋惠帝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最终为何会兵败被俘?

在这一年的七月,晋惠帝领着东海王司马越、高密王司马简、平昌公司马模、吴王司马晏、豫章王司马炽、襄阳王司马范,共计十万人马,大军浩浩荡荡地北征邺城,荡阴之战由此爆发。

司马颖知道后惊慌失措,想要逃跑,其部下连忙劝阻。当时,有人提议说:“皇帝亲自来讨伐,我们应该投降请罪。”司马颖当然不肯,当年赵王司马伦的下场历历在目,于是驳回了这个建议。

司马颖决定拼死一战,他派遣奋武将军石超率五万兵马赴荡阴(今河南汤阴),与晋惠帝展开决战。正所谓“兵不厌诈” 司马颖派人潜入皇帝军中散步谣言,声称邺城中司马颖部下听到皇师到来已经离散。而惠帝任命的主帅东海王司马越竟然信以为真,军队于是防备松懈。

石超趁机突袭,惠帝军队猝不及防,甚至惠帝本人也被射伤,最终兵败被俘。荡阴之战,惠帝御驾亲征,又有各路诸侯协助,为什么会打不过司马颖?

荡阴之战,晋惠帝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最终为何会兵败被俘?

这可以从战争中窥探一二,当时惠帝兵败受伤时,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嵇康之子)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最终为兵士所杀。其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战事平息后侍从欲浣洗御衣,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战争失败后,为什么百官全都弃皇帝而去?当年,汉献帝落魄的时候,文武百官不离不弃,是因为他可以与百官建立关系。而惠帝由于天资愚笨,他不知道赏与罚是帝王的权柄,自然也不会用赏罚来树立君主权威,所以无法与下级建立稳固的君臣关系,最终导致上下离心离德。所以,惠帝一朝是极其不稳定的,联系到军队上也是如此,再加上骄纵轻敌,最终导致了荡阴之战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