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成品油價或進入“8元時代” 專家:通脹壓力仍可控

油價衝高

進入10月,國際原油價格突然上漲,布倫特原油價格徘徊在85美元/桶左右,創下約四年以來的新高。分析認為,這並非基本面的巨大變化引起,而是由中東地緣政治風險引發。此前,被認為是全球原油市場“調節者”的頁岩油並未能平抑油價,原因何在?油價是基礎性的價格,會對PPI和CPI帶來直接的影響。當前大幅上漲後,必定會給全球帶來通脹困擾。對於中國而言,通脹的預期也在上升。(楊志錦)

國內成品油價或進入“8元時代” 專家:通脹壓力仍可控

導讀

華泰宏觀團隊表示,如果國際油價在此關口上繼續快速上行,國內將無法通過人民幣升值對沖輸入性通脹壓力,再疊加已呈現見底回升跡象的豬週期,一旦豬週期、原油週期形成共振,國內將出現較為明顯的通脹上行壓力。

國內成品油調價窗口再度臨近。

根據金聯創的測算,截至10月10日第三個工作日,參考原油品種均價為81.58美元/桶,變化率5.6%,對應汽柴油價格上調245元/噸。按照“十個工作日”原則,本輪調價窗口為10月19日24時。這可能使得一週後國內成品油價格可能每升上漲2毛左右,受此影響,全國各類汽油價格都要接近或超過每升8元的水平。

本次成品油漲價後,居民消費支出,以及交通運輸業和一些工業用油行業的成本將顯著增加,但對整體居民消費價格以及工業品出廠價格影響不會太大。同時終端領域因為產能過剩,很多石油終端產品很難漲價。

中信建投證券宏觀與債券分析師董敏傑告訴記者,國際油價上漲對國內CPI的傳導有一定的緩衝墊,當CPI壓力比較大的時候,油價調整的幅度會低一些。“如果國際油價再往上漲,成品油價格上升幅度會往下壓一些。”他說。

此前國家發改委提出,當國際油價高於40美元/桶低於80美元/桶時,按正常加工利潤率計算成品油價格;但當國際油價高於80美元/桶時則開始扣減加工利潤率來測算成品油價,高於130美元/桶時原則上不提或少提成品油價。

成品油價存上調壓力

數據顯示,截至10月8日布倫特原油價格徘徊在84.6美元/桶左右,較年初上漲17.3美元/桶,漲幅為26.05%。

金創聯成品油分析師鄒雪蓮指出,由於三季度OPEC原油產量回落的同時減產履約度也升至年內最高水平,且各機構均上調原油需求預期再次鞏固油價上行走勢市場看多情緒偏重。

目前國際油價漲幅明顯,並一度突破四年來新高。隨著最近國際油價持續攀升,國內成品油價格下一步仍有上調壓力。

“本輪(10月19日)成品油零售價上調為大概率事件,因此預計終端用油成本將繼續增長。同時,國內成品油行情整體亦保持震盪上行態勢。”鄒雪蓮說。

數據顯示,截至10月9日,國內92號汽油均價為9369元/噸,較年初漲37%;0號柴油均價為8209元/噸,較年初漲27%。

不過,當國際油價突破80美元/桶後,成品油價格難以大幅提升。原因在於,國家發改委將不再按照與國際油價聯動的方式,上調成品油價格。因此,下一步國際油價繼續上漲,對國內成品油價的影響將邊際效應減弱。

董敏傑認為,往後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成品油價也會上漲,但是未來漲幅會小一些,通脹壓力會上升,但影響小。今年以來,CPI和PPI變化的幅度不大,PPI甚至在走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儘管國際油價漲幅大,但是國內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漲幅一直在2%左右,8月同比漲幅提高至2.3%。而8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4.1%,大幅低於6月的4.7%、7月的4.6%同比漲幅。

“原因是油價漲高後,基數越來越高,漲幅難以加大。另外決定PPI的還有別的因素。”董敏傑說。

根據中信建投證券的研究,油價每上漲5美元,對應於2017年均價的增速為9%左右,再乘以影響彈性1%,相應對CPI的拉動率為上升近0.09個百分點。

在影響彈性1%的基準假設下,油價在當前水平上漲10美元左右(超過80美元/桶),對應的CPI同比上漲幅度約為0.2個百分點,幅度較為有限。

按此計算,今年以來國際油價漲幅環比累計漲幅只有15美元/桶左右,實際對CPI影響0.3個百分點左右。如果按同比計算,目前比去年同期上漲了約30美元/桶,對CPI影響0.5個百分點。

不過,華泰宏觀團隊則表示,如果國際油價在此關口上繼續快速上行,國內將無法通過人民幣升值對沖輸入性通脹壓力,再疊加已呈現見底回升跡象的豬週期,一旦豬週期、原油週期形成共振,國內將出現較為明顯的通脹上行壓力。

部分石油終端產品過剩

卓創資訊石油分析師高健指出,短期來看原油會維持一個高位波動的狀態,因為伊朗制裁11月生效,將導致伊朗原油出口下降。“居民消費上支出的壓力會隨著原油價格上漲而有所增加,尤其是在汽油、柴油消費方面的開支壓力會更大。”高健表示。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劉學智告訴記者,國際油價上升明顯,對工業領域傳導明顯,而對CPI的影響不明顯。原因是居民消費價格主要受食品價格影響,同時石油終端產品領域產能過剩,難以推動價格上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國際油價傳導到終端的工業品,以及最後傳導到居民消費品,影響逐步降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出廠價漲幅是22.6%,中游的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出廠價漲幅是15.1%,中下游的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化纖製造業,漲幅分別只有7.2%、5.4%,下游的紡織業只有2.1%,而紡織服裝、服飾業出廠價漲幅只有0.8%。

為什麼越是往下游,價格漲幅越低?這涉及到上游價格往下游傳導的難度問題——越是消費終端,產能越充足。

浙江寧波錦敘紡織品公司經理金華偉對此有深刻的體會。作為服裝布料行業十多年的從業者,他的感受是,國際原油價格漲幅目前同比在50%左右,但是越往終端,價格漲幅越小。

“有的還沒到最終端,就已經是價格0增長了。石油加工廠、化纖廠、絲滌線廠、織布廠、繡花廠、染布廠、服裝廠整個產業鏈中,絲滌價格漲幅較大,但是到了繡花廠基本就沒有漲幅了。”金華偉說,“越往消費終端,廠子能活下去就不錯了,不能漲價,一漲價客戶就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