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國:在小說中,為何劉備、曹操等人的真面目被隱藏?

看了無數遍三國,才領悟到人生一切都是過眼雲煙,大家好我是二呆.每天持續為大家帶來原創內容,分享三國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在三國那樣的戰亂時代,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可以說都不在少數,也是令後世都十分讚歎一個時代,也正因為此,因歷史而改編的名著《三國演義》也是令現代人津津樂道的。但是我們知道,演義中有不少人物是杜撰出來的,也有不少歷史人物被刻意的醜化或是誇大了,和原本的歷史形象有很大的差距,那麼為何演義的作者要去做這樣的改動呢?其實想要了解這一點,我們首先要知道,演義裡所闡述的是文學形象,是一種文學的塑造,但是古時候所說的文學和我們現在的文學可是有很大不同的。

再看三國:在小說中,為何劉備、曹操等人的真面目被隱藏?

我們現在若是說起文學的話,可能很多朋友會想到某某文學家創作的某本小說,可是在古代的時候小說的地位其實是不值一提的,這從小說的“小”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其次,我們如今所說的散文,在古時候其實根本就沒有“散文”這一說,這個東西是完全不存在的,而對於古人來說,詩詞才是他們正統的文章。只不過比較遺憾的是,估計現在我們學生若是參加高考,把作文的形式用“詩”來體現出來,估計現在這老師也不知道怎麼批閱怎麼改。那麼既然“文學”上有區別了,自然寫作的規則也就不盡相同了,要知道我們所謂的“形象塑造”以及“藝術真實”在古人眼裡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

再看三國:在小說中,為何劉備、曹操等人的真面目被隱藏?

還有一點比較有意思的是,其實《三國演義》這本書並不是羅貫中自己一個人創作而成的,他不過是當時哪些民間傳說以及說書人講出來的史話的收集者,然後再把這些收集整理成冊了而已,再加上稍許的一些創作更改,自然就形成了一種新的版本的“三國”。可是說,小說裡的內容以及對人物的塑造,在當時的民間傳說裡就已經被塑造成這個形象了,和史書裡的形象自然不能相提並論。那麼重點來了,既然說這個形象來自“民間”,那麼民間為什麼要將曹操醜化,把劉備和諸葛亮都給美化呢?更何況諸葛亮的形象已經不能說是美化了,甚至相當於神話了。

再看三國:在小說中,為何劉備、曹操等人的真面目被隱藏?

實際上,如果說句實在話呢,美化或者醜化不過是一種概念化的產物而已,要知道自古以來對於人的評判無疑就是好人與壞人的區分,那麼這個區分進入到了朝堂之上,自然就從好人和壞人,變成了忠臣和姦臣,既然有了這樣一個對比,那麼人物就需要有比較才能凸顯出來,一個忠臣身邊就要配一個奸臣,即便這個人不是奸臣,那麼也要給他塑造成那個模樣。曹操無疑就是被塑造下的產物,成為了奸臣。而且,既然這些版本的由來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民間的說書人,那麼我們都知道說書人是靠什麼賺錢的?當然是把書說的精彩絕倫,好聽才會有人給錢,那麼想說的好聽,自然就不能按部就班,所以自然就要將突出的人物給做一下“處理”,將一個人要麼塑造的極壞,要麼就塑造的極好。

再看三國:在小說中,為何劉備、曹操等人的真面目被隱藏?

那為什麼曹操就被塑造的那麼“壞”,那麼“奸”呢?其實很簡單,就古代人封建的思想而言,古時候提倡的就是“君終究是君,就要有君子的樣子”,那麼臣子自然就只能是臣子,不得有半點逾越之處,換成現代當然我們想的就是誰有能力誰就是老大,但是古時候的人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有些迂腐,要知道漢室江山已經延續了四百多年了,就算是這個皇帝再無能,曹操作為一個臣子也不能逾越半點的,但是他不但逾越了,還搶了漢室的江山,這在百姓眼裡,肯定曹操就要是“奸臣”了。那麼至於劉備的美化相信各位已經很清楚了,畢竟他是有著漢室血統的,再加上他開始的時候打著的旗號就是“匡扶漢室”,就算是他搶了皇位,那也是對的,畢竟萬變沒有離開這個“本家”。

再看三國:在小說中,為何劉備、曹操等人的真面目被隱藏?

那麼至於神話了“諸葛亮”,自然是因為他輔佐的是“漢室宗親”。而且還是個忠臣,一直侍奉一個主子,哪怕是發動了五次北伐,哪怕是五次都失敗了,但是在說書人的嘴裡他就是一個軍事家,而且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軍事家,就算是錯了也要給說成對的,那麼幾番誇大的描述之下,自然就被傳的神乎其神了,而這些所謂的“與歷史相悖”不過是一個“忠奸”的衡量罷了。

三國一部很經典的文史作品,不同的年齡去看,總是有不同的領悟。二呆對於三國有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每天堅持原創內容分享給大家,謝謝大家的關注,下期內容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