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新韵”系列报道

“土味新韵”系列报道

(速新闻记者 仲文路)“老板,这石磨咋卖?”4月15日下午,在宿迁市花鸟市场,市民张先生指着一盘石磨询问道。店主朱前进告诉他,这盘石磨是个老物件,要价800元。听说这个价格,张先生算了一笔账,重200斤左右的石磨,一斤竟要4元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昔日农村的磨盘、石臼甚至是拿来喂牲口的牛槽、猪槽都成了“稀罕物”,走在时尚的前沿。

“土味新韵”系列报道

石磨、石臼搭配成景

在朱前进的店铺中,记者看到,这家店铺主要销售的是花木,石磨、猪槽等石材是“兼职”售卖的,品种并不多。“这些‘家伙’可是农村昔日最常见的物件,随着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被人们遗忘了。”朱前进说。

“这些老物件都是由一些‘淘石’人送来的,他们常年行走于乡村,遇到合适的石材就收购回来,然后再转卖给我们。”朱前进说,由于现在人工费昂贵,再加上这些石材普遍很重,价格就这样渐渐地涨了上去。

记者了解到,在这些“淘石大军”中,家住沭阳县庙头镇的陈兆国便是其中一位。“我是去年开始做回收农村石磨、石臼等老物件生意的。”50岁的陈兆国告诉记者,这两年,出门打工的人少了,许多人都选择做生意,其中,回收这些老物件成了许多农村人现在的生意。

“小时候,我家里都是用石磨磨米、磨豆腐,对于这些东西,我是相当熟悉。当我得知石磨、石臼等物件受到许多城里人喜欢时,说实话,我挺惊讶的。”陈兆国说,回收这些老物件时,一开始许多农民都觉得这些是无用的东西,还占地方,很乐意低价销售。如今,随着“淘石”人的增多,很多人开始认为这些老物件变得“稀罕”了,收购价也渐渐高了起来。

靠着这门生意,陈兆国一个月也能赚上五六千元,生活费不成问题。“其实这是件体力活,一盘石磨往往重达上百斤,挪动还是很费时费力的。”陈兆国说,对于这些石头价格的飙升,他觉得并不止石头本身价格的上涨,还有人工、物流等因素。

“土味新韵”系列报道

回收来的石磨盘

4月17日,在陈兆国的引领下,记者来到沭阳县扎下镇扎颜线附近的一家旧石材回收市场,陈兆国收购来的老物件大多转卖于这里。在现场,记者看到成千上万的磨盘、牛槽、猪槽、石臼等,有粗有细,有大有小。老板仲石7年前便开始收购这些老物件了。

“一开始是出于对这些老物件的喜爱,收着收着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你看这石猪槽,品相多完美,青石底料,再加上精雕细刻,宛如一件工艺品,这些都是纯手工制作,可见以前的手工艺是多么高超。”在仲石的眼中,每一件旧石材都是一个宝贝,独一无二。

“我这儿的石磨不看重量,只看品相,做工上乘、质量好的,价格就很高。”仲石笑着说,他曾将一盘百十来斤的石磨卖出4000元的价格,如果论斤卖,那就达到40元一斤了。

“土味新韵”系列报道

石磨、石槽搭配成景

仲石说,像石墩、石锁、石磨、石磙子、石碾子、石臼子、石猪槽这些以前在农村每家每户都能见到的平常物件,如今越来越少了。

“据我所知,大概在20年前,这些从事手工制造石磨、石臼的手工艺人渐渐老去,年轻人大多不需要这些石头工具,就算一时高兴,买来的多是用机器制造的。所以这些老物件越来越少了,可以说,现存的每一件都是孤品。”仲石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物件虽从农村“淘汰”,但却“华丽转身”为许多民俗馆、饭店、公司、甚至私人别墅中的“座上宾”,用它们装饰房子、院子,不但能有好的艺术效果,还能唤起许多人心中的“乡愁”。

因为价格“一路飙升”,许多人开始收藏这些老物件,甚至将它当成“文物”。那么,这些老物件“距离”文物到底有多远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宿迁市博物馆负责人高小亮。“目前,这些石磨、石臼等老物件存世量较大,我认为暂时还不能将它们视为文物,最多当成古玩来收藏或者买卖。”高小亮笑着说,或许有那么一天,这些老物件真能“摇身一变”成了文物,成为老百姓的“传家宝”。

“土味新韵”系列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