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河龍王之死的種種疑點

漁夫張稍和樵夫李定是一對隱逸的高士,二人你來我往,比詩鬥詞數合,難分勝負;不過癮,二人又鬥起了相聯詩句;還不過癮,二人又耍起了貧嘴,相互取笑,臨分別時,張稍道出了袖課定漁的秘密,剛巧被巡河的夜叉聽了去。林靜山幽,他們二人如此喧鬧無忌,要麼是有心引來夜叉,要麼就是有人要借張稍的大嘴巴放出消息。

張稍自稱"身安不說三公位,性定強如十里城",前程不須問,子嗣不須問,姻緣不須問,這樣一個無慾無求的人,怎麼會跟算命先生扯到一起去?即便要算命,也不會去算哪裡有魚吧?

巡河的夜叉偷聽了秘密,如實彙報即可,又為何危言聳聽?他每日巡河,難道不清楚一個漁夫的能耐?偌大的涇河,魚放在一起讓張稍搬,搬一輩子也不過是九牛一毛,何至於驚動龍王?

涇河龍王之死的種種疑點

袁守誠早就知道龍王的身份,為何還要堅持與之賭鬥?龍王都不知道的天機,他一個凡人又如何能得知?接到玉帝聖旨後,龍王應當立即向上天彙報此事,此時輸贏已無關緊要。鰣軍師所出的餿主意,不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而是讓龍王自己找死。水族的其他人為何都緘口不言,難道沒一個有見識的?

龍王在袁守誠的指點下,去找太宗幫忙。太宗是真命天子不假,是魏徵的君主不假,但龍王所犯的是天條,不是人間法律,太宗為何不假思索便答應了,並且還承諾"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

即便太宗沒能幫上忙,龍王也理應心存感激——即便不感激,最多不過問責而已,龍王又為何要去找太宗索命?龍王去地府告太宗"許救反誅","許救"不假,"反誅"又從何說起?誅殺他的是玉帝,是天條,而非太宗。

閻王既然知道"自那龍未生之前,南鬥星死簿上已註定該遭殺於人曹之手",為何又非要太宗到陰間走一遭?僅僅是因為原告的一面之詞,便要真龍天子"死"一次?既然非要讓太宗來,非要讓雙方折辯折辯,為何太宗來了,又不給龍王折辯的機會,而是直接將他送入輪藏轉生呢?

觀音輕車簡從,到了大唐國後並沒有直接去找取經人,而是住進了土地廟裡。太宗被龍王的鬼魂糾纏時,正是觀音及時出手搭救。太宗從地府回來,如約聚集千僧,建水陸大會,這才引出了取經人玄奘。觀音適時出現,考驗完唐僧後,又是獻寶,又是顯露真身,使太宗成了佛教的忠實信徒。

據此,有人認為涇河龍王之死是觀音做的局,袁守誠也是觀音的人,否則他不可能洞曉天機;觀音的目標人物正是太宗,龍王不過是一枚棋子——這個觀點能說得通,也比較符合整本小說的故事脈絡,以上的種種疑問也能自圓其說。經過這件事,玄奘揚名天下,帶著榮耀、唐王的使命、萬民的期盼,以及佛教的法寶,開啟了西行之路。

涇河龍王之死的種種疑點

還有兩種可能:第一、作者在寫這段故事時,一味地追求戲劇性,邏輯上本就不太嚴密,有漏洞也就有了疑點、"疑犯";第二、龍王之死的幕後導演也有可能是魏徵,或許也跟觀音有關。魏徵跟崔判官是密友,知道太宗壽命將盡,便與袁守誠等人合謀,導演了涇河龍王之死的悲劇,引得他去地府告狀,崔判官趁機給太宗增加了二十年的壽命。觀音可能將計就計,成了另一個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