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路上,如何啃下“硬骨頭”

攻堅路上,如何啃下“硬骨頭”

浙江在線4月14日訊(記者 沈晶晶 施力維 于山 王豔瓊 通訊員 錢李源 豐莉莎 賴淼蓮)增收幫扶,正如激流撐船,一篙不可鬆勁。

2020年是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解決相對貧困的推進之年。我省在年初設下目標:深入實施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計劃,確保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長10%以上,低收入農戶最低收入水平達到年人均8000元以上。

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堅戰,原本就有不少硬骨頭要啃,疫情“黑天鵝”又帶來新困難、新情況:各地收入平均數之下,也有極少數人的生活困境;疫情的長期性和不確定性,造成低收入農戶存在因疫致貧、返貧的風險;幫扶產業和項目的“造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困中之困”與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拉大的可能……

記者在調查中看到,各地正積極克服疫情影響,切實加大精準幫扶力度,在工作上和思想上做好充分的準備。

關鍵少數

怎樣精準幫扶

扶貧工作“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疫情之後,識別哪些低收入農戶受到影響、受到何種影響,至關重要。

劉武勇,縉雲縣東渡鎮梨倉村村民,去年靠養鴨、賣蛋,退出村裡低收入農戶隊伍。隨後,他加大投入,養了700只鴨子,憧憬著多賺點錢,再把房子修一修。

突然而至的疫情,打亂所有計劃。因農貿市場關門,農產品銷售困難,劉武勇家每日積壓70至80斤鴨蛋。為了賣蛋,他天天清晨6時出門,前往縣城,沿路叫賣到晚上,但銷路一直不暢。

近年來,隨著來料加工、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產業發展,我省低收入農戶中,已有6.5萬餘人從事來料加工,3萬餘人外出就業,工資性、經營性收入穩步增長。去年底,全省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546元。

“但從監測情況看,由於鎮村工程暫緩、農產品銷售受阻、鄉村旅遊停滯等影響,不少低收入農戶收入呈下降趨勢。”縉雲縣民政局救助科科長李靜奕說。

收入往下掉,日常開支卻在增加。沿著曲折的山路,記者來到海拔400餘米的武義新宅鎮三坑口村。全村400多戶農戶,見不到一位50歲以下的中青年,留守的30餘戶村民基本是低收入農戶。

80歲的高友泉和老伴,靠每年15000元低保補助金生活。“一小缸鹹菜吃了一週。”高友泉說,因身患糖尿病,他需要定期配藥、檢查腎臟功能,但前兩月鄉村公交停運,他只能找鄰居幫忙,租了輛車往返縣城醫院,“來回一趟200元,真是心疼。”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疫情期間因公共交通暫停、老年食堂關閉等緣故,麗水、衢州、金華等偏遠山區低收入農戶出行、飲食、就醫開支有所增加。“因殘因病生活困難的人,自主創收能力弱,多花幾百元,將影響未來幾個月的生活品質。”一位扶貧幹部說。

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工作平時可以抓實、抓細、謀長遠,但眼下低收入農戶等不得,也耗不起,必須儘快出臺政策、發展生產,幫助“關鍵少數”渡過難關,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

2月下旬,李靜奕瞭解劉武勇的困境後,與縣農業農村局扶貧科聯動,並發動身邊黨員幹部,僅一天時間,就幫助劉武勇銷售500餘斤鴨蛋。兩個部門還成立聯合調查隊,對農戶需求、零散農產品種類及數量進行排摸,幫助拓寬銷售渠道。

一些地區則將目光投向“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上,讓勞動力有出路。據統計,僅衢州市衢江區就安排1300餘名低收入農戶,擔任防疫宣傳員、值守員、看護員等崗位,發放相應務工補貼,緩解他們的後顧之憂。

此外,省扶貧辦、省民政廳聯合下發通知,要求低收入農戶認定標準線與低保邊緣戶認定標準線“兩線合一”,進一步完善“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統”,對農村困難群眾進行動態預警監測。對受疫情影響,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將及時給予臨時救助。

“接下來,我們將對低收入農戶開展逐村逐戶逐人逐項排查,全面摸清低收入農戶生產生活、受疫情影響等情況。”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增收通道

靠啥才能拓寬

低收入農戶幫扶,政策兜底有必要,但產業幫扶才是實現穩定增收的長久之策。疫情中,扶貧產業暴露的短板,讓基層幹部頗為焦慮。

在農村設卡、交通阻斷一個多月,蜂群接連遭遇蟲蟻侵襲、缺糧餓死等困境後,泰順縣司前鎮黃橋村低收入農戶鄭昌鑑終於等來了科技特派員——保住剩下的蜜蜂,也意味著保住了一年的希望。

泰順縣一位扶貧幹部告訴記者,有基本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90%以上家庭有老年人、病人、殘疾人需要照顧,既不能外出打工,也擔不起風險,“為使幫扶舉措儘快見成效,我們鼓勵發展‘吹糠見米’的種養產業”。

因為投工較少、收益較高,養蜂產業受到歡迎,這項“甜蜜事業”成為不少縣區大力推廣的扶貧產業。

鄭昌鑑去年收到縣裡免費發放的6桶蜜蜂后,一心學習養蜂技術,賺了1萬多元錢。為此,他和妻子在山間搭起棚子,投入積蓄,養了20餘桶蜂。疫情之下,養蜂產業面臨蜂糧進不了村、技術到不了戶等難題。“損失了6000多元,心頭緊。”說話間,鄭昌鑑眉頭緊皺。在泰順全縣,近1000名蜂農50%以上是低收入農戶,人均損失千元以上。

在武義桐琴鎮,新山湖村的70多位村民從事來料加工多年,以往每月收入最高能有近千元。疫情期間,與村裡合作的公司訂單減少,村民收入減了大半。

“來料加工,帶動農戶多,收益見效快,但本質上仍屬於‘輸血式’發展。像武義,大多訂單來自義烏,疫情期間,產業恢復速度既受到內部交通、物流因素制約,也受到相關企業復工程度、經營狀況影響。”當地的一名幹部告訴記者,隨著國內防疫情況好轉,來料加工點基本恢復正常運行。

據瞭解,浙江70%以上低收入農戶群體集中在26個加快發展縣。一方面,受限於生態功能定位,無法大規模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另一方面,扶貧項目配套資金不足,降低了企業投資意願,缺少效益好、收入穩定的龍頭企業帶動。

產業化經營水平低、市場競爭能力弱、抗風險能力差、帶動增收作用不強……疫情之下,扶貧產業暴露出來的種種短板,亟需補齊。加大創業支持、加強產銷對接、用好電商平臺,各地都在開動腦筋。

在泰順,除對低收入農戶發展產業項目給予1000至5000元補助外,還著力對養蜂產業鏈進行完善。由中蜂養殖協會會長嚴立超牽頭,當地組成了一個由科技特派員、20多家蜂企、1000多名蜂農在內的“甜蜜產業鏈”。蜂企負責跨縣跨鎮轉場,幫助蜂農安裝監控,實現遠程管理。縣裡組織專人進行定期教學指導,提升農戶“造血”能力。

衢州各地則對扶貧資金進行新一輪統籌規劃。從多點開花、分散投資模式,轉向精準扶持、有效投資,進一步聚焦優質企業和項目,千方百計增加就近就地就業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

常山縣天馬街道天安村,春節期間落地的柚香谷項目,2月中旬緊鑼密鼓開工。目前已流轉2000餘畝土地種植香柚,村裡20多名低收入農戶不僅拿到了全年土地流轉費,還能到基地打工,每天有120元左右收入。駐村幹部汪小明告訴記者,該項目還計劃建設倉儲物流中心、加工生產中心,整體投入運行後,預計能解決近百名村民就業問題。

在衢江區,當地根據疫情期間反應速度與成效,梳理出了小神仙、山蛋蛋等一批有潛力的農業經營主體,計劃扶持企業擴大規模,更長久地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

收入差距

如何防止拉大

社會經濟領域,有著名的馬太效應,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方面獲得進步,就會產生積累優勢,從而有機會取得更大進步。記者發現,在疫情的“放大鏡”下,這一效應在村莊內部、區域之間已顯露跡象。

前段時間,73歲的縉雲縣胡源鄉低收入農戶胡葉兒,每天要花七八個小時上山採茶。但辛苦摘下的鮮葉,收購價每斤10多元,她一天收入僅50餘元。而村裡幾個年輕人,通過互聯網營銷,一斤茶葉能賣300元。

“經過多輪增收幫扶,剩下的低收入農戶都是困中之困,很多人連智能手機都不會用。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運用,他們與普通農戶之間的‘信息鴻溝’越拉越大。”縉雲縣農業農村局扶貧科科長鄭阿萍告訴記者,此前省農業農村廳在網上搭建了農產品銷售平臺,她試圖幫助低收入農戶銷售茶葉、蜂蜜、竹筍等,但點開APP一看,需要綠色認證、營業執照等多種准入門檻,“等拿到資質,農產品都過季了。”

除了個體能力差距,村民擁有的生產資料多還是少、就業機會豐不豐富等變量,也直接影響收入水平。

多年來,生態搬遷一直是山區縣泰順開展增收幫扶工作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全縣已有9萬餘人實現異地搬遷,不少村民走上致富路。但由於資金、制度等限制,一些低收入農戶很難搬下山。

泰順羅陽鎮大崗背村,就剩了10餘名低收入農戶,因承擔不起安置房首付費用,仍居住在半山腰的舊村中。村支書賴剋意說,這些村民,平時靠家裡種植兩三畝獼猴桃的收成和低保補貼生活。不像下山村民,既有山上獼猴桃果園的收入,就近打零工、接來料加工的活也很方便。

“因為疫情,獼猴桃果園耽誤了施肥、剪枝時間,今年很可能減產,低收入農戶日子會更難過。”賴剋意說,兩個月來,村裡多次給困難家庭送米麵、送農資,儘量幫他們渡過難關。

衢州衢江區農業農村局扶貧辦負責人徐孔明說,2月中旬以來,隨著人流、物流暢通,工業企業復工復產,衢江平原鄉鎮農戶率先獲得務工機會。但峽川、湖南、上方等偏遠鄉鎮,交通相對不便、信息滯後,農戶就業機會較少。並且,山區、庫區鄉鎮大多發展鄉村旅遊、民宿經濟等,產業恢復速度較慢。

如何防止差距拉大?泰順縣生態搬遷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對留在山上、有意願發展產業的低收入農戶,他們努力做到應補盡補,比如獼猴桃果園建棚,90%資金由政府補貼,畝產值達到一定標準,還有相應獎勵。

同時,他們正加緊制定今年的生態搬遷政策,確定新的安置點,進行差異化補助政策,使資金更多向低收入農戶傾斜,減少“搬不下來”現象。對部分確實有困難的老年、殘疾低收入農戶,縣裡計劃推出共有產權房、廉租房等,確保應搬盡搬。

在縉雲縣,鄭阿萍的一份提議引起相關部門重視:為低收入農戶開闢專門的網絡銷售通道,實現抱團銷售、共同發展。單個低收入農戶產品量雖不大,但集中起來能形成一定供應規模,價格也相對實惠。

“我們要用好網上農博等平臺,讓電商服務、網絡直播等下沉到更多低收入農戶,尋找增收的新發力點。”鄭阿萍說,實現讓低收入農戶“生活得更好一些”目標,需各地不斷適應新形勢,多想辦法,多辦實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