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祭坛:王莽杀子的心理学解析

导读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非议颇多的一代奸雄。一生行事乖张,不按常理出牌,各种脑洞大开,常使人唏嘘不已。王莽与其发妻生了四个儿子,但最终全部直接或间接死于他本人手里。俗话说:"虎毒不食子",王莽杀子的逻辑究竟是什么?笔者试图结合不同时期王莽所处的困境,对其匪夷所思的病态行为作一个心理学意义的考察。


权力的祭坛:王莽杀子的心理学解析

公元23年,王莽死于乱军


儿子或者形象,这是一个问题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经过两年的煎熬,汉哀帝总算初步站稳了脚跟。依靠哀帝祖母傅太后赏识上台的丞相朱博,像一只疯狂的猎狗,敏锐地寻找效忠主人的机会。

看似已经落水的新都候王莽,自然成为了他痛打的目标。朱博向哀帝上奏:"新都候王莽以前担任大司马的时候,不尊重傅太后,犯了死罪,虽然后来被赦免了,但不应享有爵位,请把他贬为庶人。"

哀帝当然知道,这封皱折的目的是打击失势的王氏外戚集团。当然,打狗是要看主人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的面子是不能不给的。于是,哀帝下诏:"王莽与太皇太后有亲戚关系,不追究了,回封地去呆着吧!"

年届不惑的王莽,怅然若失地回到封地。他关上新都候府的大门,低调做人,等待着或有或无的机会。岂料,人算不如天算,老二王获杀了一个奴婢。在当时,贵族杀害奴婢的事件,算不得大事。但在王莽看来,这意味着给政敌找到了一个置自己于死地的借口,也意味着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完美形象的崩塌。

儿子或者形象,在经历了哈姆雷特般的挣扎后,王莽选择了后者。为了个人完美无瑕的形象,他责令儿子王获自杀,儿子的生命成为了他通向权力祭坛的牺牲品。我们不知道事后王莽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但王莽残暴不仁的本质,无疑是昭然若揭了。


权力的祭坛:王莽杀子的心理学解析

秘之王莽卡尺


借儿项上人头,清除政治对手

元始三年(公元3年),贵为"安汉公"的王莽,早已是无冕之王了,不过,隐忧总还是存在。汉平帝母族卫氏总是如鲠在喉,如芒在背,毕竟哀帝在位那几年,如果不是上天眷顾,自己可能永远回不了帝国的心脏,伟大的长安城了。

与父亲的野心勃勃、权欲熏心不同,作为王莽嫡长子的王宇担心的是怎样在复杂的政治漩涡中长期生存的问题。王宇不赞同父亲隔绝汉平帝和他的母族卫氏关系的做法,认为长远来看可能给家族带来祸害。

王宇私自与汉平帝的舅舅卫宝通信,要他教汉平帝的母亲卫后向太皇太后王政君上书,书中要痛陈汉哀帝的外戚丁氏和傅氏的罪恶,希望以此博得太皇太后的同情,允许卫后进京,从而为卫氏辅政铺平道路。

谋划失败后,王宇与老师吴章和妻兄吕宽商议,吴章建议,王莽对鬼神颇为敬畏,可以装神弄鬼说服他。于是,王宇指使吕宽拿着血袋,准备洒向王莽府邸的门上,,被看门的人发觉了。按理说,这事虽有些荒唐,但也罪不致死,不料事发之后,王莽气急败坏,逮捕了自己的儿子,送到监狱中,下令毒死。

以此为契机,王莽下令处死除卫后以外,汉平帝母族的所有成员,这等于切断了卫氏上位的一切可能。意犹未尽的王莽接着大做文章,把和自己正见不和的所有事实上或者理论上的反对派全部达到,其中包括了汉元帝的亲妹妹敬武长公主和自己的叔叔红阳候王立。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王莽为了政治目的,杀死自己的叔叔和儿子是人性的毁灭;杀害地位崇高的敬武长公主是对君臣关系的颠覆。王莽长期以来殚精竭虑、苦心维护的人设形象开始崩塌了。


权力的祭坛:王莽杀子的心理学解析

精美的王莽货币金错刀


一封书信引发的血案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的江山已是风雨飘摇。风烛残年的王莽,在春暖花开的送走了妻子。在探望妻子的时候,王莽发现了小儿子王临写给母亲一封信。

信里这样说道:"皇上对于子孙要求非常严厉。以前,大哥、二哥三十岁就死了,今年我已年过三十,好担心母亲一旦过世,我连死在哪儿都不知道?"

王临这封信的口吻,充满了末日般的不安和恐惧。三十,好像是这个显赫的家族受到诅咒的数字。此时的王临,没有丝毫而立的喜悦,毕竟大哥和二哥的例子摆在那儿。

王莽看到信后,背脊一阵阵地发凉,难道儿子有什么阴谋。他立即下令,王临不得参与母亲的丧礼。葬礼结束后,王莽派人对儿子展开了调查,发现儿子果然起了对付自己的心肠。此时,王莽是怎样的心路历程。我们不得而知。史载,他当即赐给儿子毒药,责令儿子自杀。王临却骄傲地拒绝服下毒药,而是选择以用刀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在他看来,这是表达反抗父亲的最后一种方式。


权力的祭坛:王莽杀子的心理学解析

王莽毒杀平帝篡位

结束语

二年后,长安陷落,六十九岁的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班固借用孔子的话"色取仁而行违",意思是说本质残暴的人,虽然可以打扮得道貌岸然,但是他的行为一定会暴露他的本质。算是给王莽作了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贾谊说:"秦人不暇哀之,而后人哀之",历史的鬼叼之处正在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