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我国的饮食演变到今天,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看看不同历史阶段古人的“食谱”吧。
茹毛饮血食草木
人类早期,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以捕鱼打猎和采集野果填饱肚子。《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所谓“素食而分之”即分食草木。”《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这些记载均说明,在远古还没有火的时期,人们主要是靠吃草木之食,和未经火的鸟兽生肉以维持生命,即所谓“茹毛饮血”时代。
火带来饮食革命
古代传说,燧人氏钻木取火。火的发明,使人们懂得了用火烧制食物。《古史考》中说:“古者茹毛饮血,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燔”、“炮”的古词意为烧烤、灸肉,焚烧。火以及后来陶器的发明,使古人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饮食方式,进入熟食和烹饪时代。
由“百谷”到“五谷”
周朝社会进入农业时代,粮食作物成为重要的食物,但品种繁多。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记载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粮食,记有“麦、黍、稷、菽、稻、重、靸、禾、粟、粱、稂、荏菽、稼、斡、谬、来牟、稌、闯、稚”等等,总称为“百谷”。后经优胜劣汰,产量低和不合口的品种渐被淘汰,只剩下我们所熟知的“黍稷稻麦菽”五谷,人们已开始以“五谷”为主食了。
“六性”肉食菜肴
古代的肉类主要来自畜牧业、狩猎和渔猎。时有“六牲”之说。六牲指牛、羊、豕、马、犬、鸡,再加上鱼就成了古代肉食的主要部分。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肉食的获得并不容易。《左传》中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即指享有厚禄的官员,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经常吃到肉。《孟子》中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让每个人在70岁时能吃上肉成为孟子的理想,可见当时肉食的珍贵。
“丝绸之路”引进域外食品
秦汉时期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的食品有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也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烹饪王国”的鼎盛期
宋代商业发达,城市繁荣,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到一个高峰。在《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等名画名著中,就描绘了市井坊间数以百计的酒楼饭铺和饮食。明清是宋元饮食文化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和烹饪方式也有了很大改进,仅在《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中,描绘的佳肴美味就有数百种之多。清代宫廷的“满汉全席”更是集食材和烹饪技术的巅峰之作。至此,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美食大国。
閱讀更多 嵇立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