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食譜”的演進

民以食為天,我國的飲食演變到今天,都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讓我們看看不同歷史階段古人的“食譜”吧。

古代“食譜”的演進

茹毛飲血食草木

人類早期,生存環境十分惡劣,以捕魚打獵和採集野果填飽肚子。《墨子·辭過》:“古之民未知飲食時,素食而分處。”所謂“素食而分之”即分食草木。”《禮記·禮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這些記載均說明,在遠古還沒有火的時期,人們主要是靠吃草木之食,和未經火的鳥獸生肉以維持生命,即所謂“茹毛飲血”時代。

火帶來飲食革命

古代傳說,燧人氏鑽木取火。火的發明,使人們懂得了用火燒製食物。《古史考》中說:“古者茹毛飲血,燧人氏鑽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燔”、“炮”的古詞意為燒烤、灸肉,焚燒。火以及後來陶器的發明,使古人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飲食方式,進入熟食和烹飪時代。


由“百穀”到“五穀”

周朝社會進入農業時代,糧食作物成為重要的食物,但品種繁多。成書於春秋時期的《詩經》中,記載了西周到春秋中葉的糧食,記有“麥、黍、稷、菽、稻、重、靸、禾、粟、粱、稂、荏菽、稼、斡、謬、來牟、稌、闖、稚”等等,總稱為“百穀”。後經優勝劣汰,產量低和不合口的品種漸被淘汰,只剩下我們所熟知的“黍稷稻麥菽”五穀,人們已開始以“五穀”為主食了。

“六性”肉食菜餚

古代的肉類主要來自畜牧業、狩獵和漁獵。時有“六牲”之說。六牲指牛、羊、豕、馬、犬、雞,再加上魚就成了古代肉食的主要部分。但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肉食的獲得並不容易。《左傳》中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肉食者即指享有厚祿的官員,因為只有他們才能經常吃到肉。《孟子》中說:“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讓每個人在70歲時能吃上肉成為孟子的理想,可見當時肉食的珍貴。

“絲綢之路”引進域外食品

秦漢時期與外域的交流日益頻繁,引進了繁多的食物品種。張騫出使西域後,通過絲綢之路引進的食品有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黃瓜、菠菜、胡蘿蔔、芹菜、扁豆、大蔥等蔬菜,豐富了我們的飲食文化。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豆腐也在此時被端上飯桌。另外,我現在常用的醬油、豉、醋等也都是這個時期產生的。

“烹飪王國”的鼎盛期

宋代商業發達,城市繁榮,飲食文化也隨之發展到一個高峰。在《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等名畫名著中,就描繪了市井坊間數以百計的酒樓飯鋪和飲食。明清是宋元飲食文化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和烹飪方式也有了很大改進,僅在《金瓶梅》、《紅樓夢》等小說中,描繪的佳餚美味就有數百種之多。清代宮廷的“滿漢全席”更是集食材和烹飪技術的巔峰之作。至此,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美食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