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分,170000+評價,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與色彩

前言

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一部由意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的講述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前世今生的劇情片,成為了當晚的最大贏家。

九項提名,斬獲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九項大獎,前無古人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獲准進入北京紫禁城進行實景拍攝的電影,當時更是動用了2000餘名解放軍充當群眾演員


豆瓣8.9分,170000+評價,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與色彩

電影海報

該片打破了傳統單一的敘事結構,採用了一種倒敘且層層嵌套式的時空架構,設計了兩條平行發展的敘事線索(即:影片的時空結構以及溥儀主管回憶時空)。以現實與回憶交叉的方式,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將一系列中國那段特殊的歷史大事件作為溥儀的生活環境,展現了他在每一個錯綜複雜時局中的選擇與結局。對於溥儀內心的矛盾、孤獨,對人情的渴望,對外部世界的嚮往以及接手改造時的痛苦絕望,導演則充分採用"光影、色彩”兩大元素,以光線刻畫了故事本身,奠定了人物內心基調。

本文將從《末代皇帝》中光、色的運用,來嘗試解析該電影的藝術價值。

"對我而言,攝影真的就是代表著'以光線書寫'。它在某種意義上表達我內心的想法。我試著以我的感覺、我的結構、我的文化背景來表達真正的我。試著透過光線來敘述電影的故事,試著創作出和故事平行的敘述方式,因此透過光影和色彩,觀眾能夠有意識地或下意識地感覺、瞭解到故事在說什麼。"

---《末代皇帝》攝影師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正如斯托羅拉談到影片《末代皇帝》的光線整體構思時所述"中國的皇帝生活在特定的界限---城牆之內、屋頂及陽傘的陰影之下,因為全篇營造了半陰影的基調。壓抑的陰影下,時而透露出的光,則自然延伸出一股自然的味道。伴隨著溥儀的成長,光線處理上自然光的成分越來越多,代表著不斷超越外界控制、追求自由與解放。"下面,我們就三場戲為例,進行具體的解析:

  1. 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開始,年幼的小溥儀穿著不合體的龍袍在太和殿的寶座上甩著長袖坐立不安,然後急不可待地跑下寶座,奔向被正黃色布幔擋住的太和殿大門。從大殿內略陰暗的自然光色下,小溥儀臉上的焦灼不安;到強光穿透的巨大黃色布幔與溥儀幼小的身體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巨大的時局下,一個國家的命運似乎就這麼輕易地落在了小小的身影上,顯得無比的荒唐與諷刺。

豆瓣8.9分,170000+評價,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與色彩

電影劇照

小溥儀走到太和殿廣場,強烈刺眼的自然光衝擊視覺。萬臣群叩的輝煌場面順勢拉開。行進在群臣中,小溥儀聽到了蟈蟈的叫聲聞聲而去。面對皇權帶來的榮耀,小溥儀卻唯獨只對罐子裡的蟈蟈感興趣。自然光下,小溥儀清晰的表情,展現了小孩子頑皮天真,又暗喻著作為滿清王朝末代皇帝的溥儀將迎來的悲劇的一生。

豆瓣8.9分,170000+評價,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與色彩

電影劇照

從殿內的半陰暗,沉悶與壓抑的光線,到殿外刺眼恢弘的自然光;一個孩子稚嫩無措的內心自然流淌,卻又令人生悲。

2. 打網球

從明到暗的場景過渡,有時需要用到跟光圈。譬如當斯坦尼康從一個外景轉入反差特別大的黑暗內景,怎麼打燈都沒法做到光線平衡的時候,就可以尋找視覺契機,像焦點一樣把光圈放大,實現轉換。打網球的場景發生在皇帝溥儀被軍閥趕出紫禁城後,在莊士敦的陪伴下其樂融融地打著網球。

豆瓣8.9分,170000+評價,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與色彩

電影劇照

陽光明媚的上午拍攝,自然光下影調反差適中、光影明確、節奏很明快。緊接著大批士兵蜂擁而入。畫面前景中快速移動的士兵頻繁擦黑畫面,再加上鏡頭本身的運動,讓動盪感、不安感陡然而升。此時,天空已經陰暗,也就是說後面的鏡頭是在陰天情況下拍攝。通過對天氣條件的平衡,使得電影前後鏡頭光線自然過渡,與劇情內容完美契合。陰天下,軍官細膩的敏感層次分明的面部光線,以及面對緊急情況下溥儀陰暗的手足無措;營造了強勢與弱勢的對比。而作為旁觀者的莊士敦,則始終處於陽傘下的半影狀態。隨著敘事變化,電影由光線強烈的上午光氛圍銜接至陰雲密佈的晨暮氣氛,流暢自然。

豆瓣8.9分,170000+評價,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與色彩

電影劇照

3. 溥儀入獄

溥儀進入監獄後,嘗試過自殺。此處的監獄場景,又呈現出半陰影的光線設計。一束光打在牆壁上,勾勒著一扇窗戶的形狀。在獄中,溥儀照鏡子、打開水、割腕、臉部等一系列特寫,光影處理十分細膩玩轉。自然光下的照鏡子,半陰影下割腕的高位布光陡而尖銳。主人公陷入回憶的面部特寫,則以獨立的布光的半陰影光線來塑造,將溥儀絕望的內心轉變一點一滴地刻畫而出

豆瓣8.9分,170000+評價,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與色彩

電影劇照

"核心就是色譜。在把這部電影視覺化的過程中,我努力地用可見光來代表不同的生活。用色譜中的某一顏色來代表生活的不同階段。"

---斯托拉羅

簡言之,斯托拉羅拍攝《末代皇帝》的方法是,用不同的顏色所能引發的感受突出溥儀的人生演變----從一個皇帝,最終變成一個平民百姓。顏色的轉變,描述了溥儀不同的人生階段。

  1. 暗綠

《末代皇帝》的開場設定在毛主席領導下的新中國。在東北的一個火車站,曾經的皇帝溥儀正在趕往革委會主管的監獄,接受"再教育"。接下來敘述的是溥儀的獄中時光,並通過閃回追隨他早年的經年,兩者互為穿插。斯托羅拉將戰後的火車站以及監獄的段落,渲染成灰濛濛地暗綠色。在這樣暗淡失色的世界裡,溥儀逐漸想起了一些鮮豔的顏色,由此延伸出他的帝王生活。

2. 橙黃

按照中國的傳統,黃色是皇族的顏色。年幼的溥儀被帶入來紫禁城,在一個充斥著橙黃色的杭經歷,他見到了即將駕崩的太后。斯托羅拉解釋說"橙色代表我們,家的顏色。"隨後,溥儀被紫禁城的太監們伺候沐浴的場景,也充斥著橙色。大婚之時,必不可少的大紅色外,新婚的夜晚,也充斥著暖的橙色,似乎意味著一個家庭的誕生。可以說,幼年的溥儀生活幾乎浸潤在橙色的氛圍內,看似溫暖的家庭包裹,卻令人不寒而慄。

豆瓣8.9分,170000+評價,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與色彩

電影劇照

3. 藍、靛、紫

日本入侵了中國,溥儀也從他的宮殿牢籠中驅逐而出。他在日本人的監督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是他第一次嚐到自由的味道。"藍色是自由的顏色"。日本人給了溥儀重新做皇帝的機會,讓他通知東北。在一個靛藍色的窗戶框住的場景裡,溥儀決定接受邀請。從自由散漫到想要施展抱負,重新擁有權利,溥儀在籌謀在努力。但很快,他意識到這一切的權力又是一場幻境。以顏色作為象徵和過渡,還發生在"在偽滿洲國的餐廳,當溥儀跟日本官員宣佈婉容懷孕時,房間的窗戶閃耀著暖黃,而日本人回饋給溥儀的方式是向他透露:孩子的真正父親另有其人時,鏡頭轉向了藍色的窗戶,強調了溥儀希望的破滅。

豆瓣8.9分,170000+評價,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與色彩

電影劇照

最終溥儀的世界徹底碎了。在監獄裡,溥儀觀看日軍在東北所施暴行的紀錄片時,放映機紫色的光芒映襯中,他意識到了自己出賣國家的事實。這一刻,他頓然醒悟,很快像看守坦白了一切。

4. 白色

溥儀的皇帝生涯和獄中生活都抵達了終點。

在監獄被大雪覆蓋的院子裡,溥儀收到了他的"證書"。

他已經完成了他所有的內心旅程,將所有的情感和見聞都匯聚起來,終回寧靜。

而值得注意的是,將所有顏色結合在一起,得到的就是白色。

  • 光與色的藝術價值

自然界如果沒有光,人們的一切都將淹沒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正因為有了光,人們才能看清世界、認識世界。也正是有了光,電影才能通過鏡頭和膠片去構築一個光怪陸離的空間。利用光影、色彩,不僅可以明確影片情調、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描繪環境氛圍、構造精美畫面、搭建藝術氛圍,還能展現社會環境、政治含義等內容,亦如雕刻刀一般精準。

作為影視的兩大重要語言要素,光使電影存在,色使得電影更有內涵。歷史上從不缺乏完美運用這兩大要素的偉大電影。

例如,1979年上映的根據康拉德小說《黑暗的心》改編的《現代啟示錄》,作為一部戰爭片,大量運用逆光、輪廓光、背景光等歌劇風格的戲劇光效,巧妙地將哲理性與象徵性有機地融入整部電影情節中,將炮火連天的越戰塑造出人類末世的人間地獄,視覺衝擊震撼無比。而融合了紅、黃、綠、藍、紫等各種顏色的煙霧和煙火,使得血腥的戰場和神秘的叢林化作一個五彩斑斕的舞臺,誇張的色彩也是對美國現代文明和侵越戰爭的強烈諷喻。

豆瓣8.9分,170000+評價,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與色彩

《現代啟示錄》電影劇照

例如,王家衛導演的《重慶森林》。全篇基調昏暗。林青霞與金城武的酒吧相遇,昏黃的燈光、明媚的金色假髮,清冷的高腳杯,營造了溫煦慵懶的色彩。即使在這樣的暖色調下,都市森林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冷漠感仍舊存在。林青霞自始自終都沒有摘下的那副紅色寬邊墨鏡,還有那色彩對撞的藍色風衣、白色高跟鞋,無不驗證了她對這個混亂世界的戒心與防備。

豆瓣8.9分,170000+評價,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與色彩

《重慶森林》電影劇照

例如,剋日什托夫·吉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曲》,法國國旗從左到右的三種顏色,同時也是這三部電影所要表達的自由、平等與博愛。其中《白》整片以白色為基調。卡洛與多明尼蒼白無力的婚姻;教堂下的白色婚紗、白色西裝等等,除了道具與人物本身的固有顏色之外其他的一切色彩都為白,使得全篇素顏明亮。白色的超乎現實意味,給影片的視覺和心理造成了深刻的衝突。

豆瓣8.9分,170000+評價,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與色彩

《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光線與色彩,是電影最生動的符號,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視覺語言。它是一種情緒,是一種美學,每一種色彩的選用和調製,就是每一種心情的表達;每一束光影的映射,都是心的躍動與宣洩。

結論語

電影的中的每個元素不是平白無故的存在的,每種元素的存在都會對電影的最終效果產生必然的影響。因此合理地運用各種元素為電影服務,是每個電影創作者應該考慮的事情。電影是拍出來的,但首先電影是設計出來的。這種設計滲透各個電影元素就是具體的各個元素的設計如聲音的設計、美術的設計、鏡頭的設計、光線的設計等等。正是這樣的電影才能"讓人明白一切,而不必把世界劈成一堆碎片,它能揭示出人,和事物之內的含義,而不打亂人和事物原有的統一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