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慕尼黑”!太平洋戰爭,美英是怎樣合起夥來逼日本先動手?

1941年6月和12月爆發的兩場戰爭將二戰推向高潮,如果說德國發起的蘇德戰爭還算勢均力敵,那日本挑起的太平洋戰爭就顯得不自量力了。當時,日本軍政界就因是否向英美開戰爭論不休,就連熱衷冒險的山本五十六都不得不承認,

即使贏了這場豪賭,能給日本帶來的戰略優勢也只是六個月的時間

早年在美國學習工作多年,山本對日美的國力差異有著深入瞭解。雖然主張先發制人對美英開戰,但直到最後時刻,山本仍在等待日美交涉成功的消息。時至今日,“被美英逼得走投無路唯有一戰”這一觀點在日本還有市場。

“遠東慕尼黑”!太平洋戰爭,美英是怎樣合起夥來逼日本先動手?

那麼,當時美國和英國到底是怎麼合起夥來“欺負”日本的?就算是被逼無奈,日本難道就只能走上發動戰爭這一條路嗎?

遠東慕尼黑

1939年歐戰爆發前,英法對德國的綏靖政策招致廣泛詬病,後來成為英國戰時首相的丘吉爾也沒少抨擊這種妥協。

然而,從1931年九一八起的將近10年時間,英美對日本的綏靖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日本全面侵華後的幾年,西方列強同樣導演了一場遠東慕尼黑陰謀。

  • 1937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石油2900萬桶,佔當年進口石油的82%。
  • 1938年,美國給日本提供1.25億美元借款和信貸用於購買美國的“戰略物資”。
  • 1939年,日本從美國進口81%的石油、92%的鋼鐵、90%的汽車零件,總金額達2.91億美元。

逢戰爭,號稱中立的美國人有兩邊賣武器的傳統,其中也有慫恿日本“北進”遏制蘇聯之目的。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華北及東南沿海相繼落入日軍之手,僅剩香港和越南海防的第三國港口轉運通路,為防患於未然,當時的國民政府著手修建滇緬公路。

“遠東慕尼黑”!太平洋戰爭,美英是怎樣合起夥來逼日本先動手?

滇緬公路動用民工高達二十多萬人,三千多滇西各族人民為此獻出了寶貴生命。對這條中國人民用血肉築成的國際運輸通道,英國人是怎樣做的?

1940年6月,歷時一個多月的法國戰役結束,號稱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戰敗投降。隨後,作為傀儡的維希政府在日本“命令”下關閉了滇越鐵路。至此,竣工不久的滇緬公路成為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

關閉滇越鐵路的當月,日本向英國提出關閉滇緬公路的要求,同時在深圳集結五千名日軍進行“備戰演習”。港英防務壓力吃緊,7月7日,日本向英國發出最後通牒,限期十天內達成協議。10日,不斷抨擊綏靖政策的戰時首相丘吉爾在內閣發表講話,稱“大英帝國的對外策略應該是靈活而務實的”—英國決定關閉滇緬公路。

1940年7月17日,英國與日本簽訂了《英日關於封閉滇緬公路的協定》及秘密備忘錄,滇緬公路正式封閉三個月。對此,時任美國國務卿赫爾“表示遺憾,但不提出異議”。

當年8月,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構想,日軍隨後進駐印度支那北部。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簽訂三國同盟條約,日本正式加入軸心國。

“遠東慕尼黑”!太平洋戰爭,美英是怎樣合起夥來逼日本先動手?

彼時,英德的不列顛空戰打得不可開交,英國認為日本背信忘義,隨後做出政策調整:滇緬公路在當年10月底重新開放。

對日本向東南亞擴張,美國也很警惕,隨即修訂《中立法案》准許中國購買軍用物資。此後,美國的援華物資源源不斷經滇緬公路運入中國。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抗戰期間,通過滇緬公路運進的軍用、民用物資高達近80萬噸,援華物資以美國的為主,主要包括汽油、槍彈、汽車、醫療器械及藥品等。

“ABCD包圍圈”

1941年3月,日本派遣代表團前往美國談判,試圖在不從中國撤軍的前提條件下與美國改善關係。與此同時,日本沒有停止向中南半島擴張。當年7月,日軍進駐越南南部,在西貢周圍修建航空基地和海軍基地。

日本進駐法屬印度支那進而對美屬菲律賓和英屬馬來亞虎視眈眈,這一舉動無疑激怒了英美,同時也決定了與美國的談判不可能有好的結果。很快,美國對日本實行廢鋼鐵出口許可證制度,日本進口鋼鐵變得“困難重重”,而英國與荷蘭也跟著對日本實施經濟封鎖。

“遠東慕尼黑”!太平洋戰爭,美英是怎樣合起夥來逼日本先動手?

日本感到危機四伏,大肆向國內民眾宣傳“ABCD包圍圈”—America美國, Britain英國, China中國, Dutch荷蘭對其構成圍堵。日本人認為,唯有通過戰爭手段才能實施“突圍”。

孤注一擲

其實,從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就成為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假想敵”。在美國人看來,接連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和一戰中取得勝利,日本野心也在隨之膨脹。之所以一直“慣”著日本,美國認為它還有用處,那就是“北進”抗衡蘇聯,現在看來,日本是鐵了心“南進”跟老大爭地盤了。

如果再不出手,恐怕以後真的收拾不住了。1941年7月底,美英兩國聯合凍結日本在美英的資產。8月1日,兩國又聯合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如此一來,對於90%石油和70%鋼鐵從美國進口的日本來說不啻於一紙宣戰書。

當年9月,美英兩國全面停止了與日本的所有貿易。美英“招招致命”,日本人清楚,國內儲存的石油資源撐不了多長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唯有按羅斯福要求從中國撤軍才能解除危機,而這樣的前功盡棄是日本無論如何都接受不了的。

“遠東慕尼黑”!太平洋戰爭,美英是怎樣合起夥來逼日本先動手?

大半年的“馬拉松”式談判讓日本人下定決心向英美開戰,也為發動太平洋戰爭贏得了時間。不管是不是羅斯福和丘吉爾聯手“逼”日本先動手,偷襲珍珠港無疑坐實了“日本無端對我國進行卑鄙無恥的攻擊”。第二天,美利堅合眾國與日本之間已處於戰爭狀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