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善學

【原文】

孔子兄子有孔蔑者,與宓子賤偕仕。孔子往過孔蔑,而問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對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龍,學焉得習?是學不得明也。俸祿少,饘粥不及親戚,是以骨肉益疏也。公事多急,不得弔死問疾,是朋友之道闕也。其所亡者三,即謂此也。”孔子不悅,往過子賤,問如孔蔑。對曰:“自來仕者無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誦之,今得而行之,是學益明也。俸祿所供,被及親戚,是骨肉益親也。雖有公事,而兼以弔死問疾,是朋友篤也。”孔子喟然謂子賤曰:“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則子賤焉取此?”

——《孔子家語·子路初見第十九》

【白話易解】

孔子的哥哥有個兒子叫孔蔑,與孔子的弟子宓子賤當時同在做官。

有一次,孔子前去看望孔蔑,向他問道:“自從你做官以來,有什麼收穫,什麼損失嗎?”

孔子的故事——善學

孔蔑向夫子答道:“沒有什麼收穫,卻有三個損失:做官以後,公事紛至沓來,所學的沒有時間去溫習它,學問更加荒蕪了;俸祿微少,親戚們得不到一碗稀飯的幫助,與我越加疏遠了;公事往往很急迫,就連弔唁死者、慰問病者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朋友之間交情也淡漠了。這就是我做官以來的三個損失。”孔子聽後很不高興。

後來,孔子去探望弟子宓子賤時,也問了同樣的問題。

宓子賤答道:“自從弟子來這裡做了官,並沒有什麼損失,卻得到了三個益處:其一,過去從書本上讀到的知識,如今能夠在施政中得到運用,因而對所學的更加明瞭;其二,有俸祿可以幫助親戚們,故親人與我更加親密了;其三,雖然公事繁忙緊迫,但仍兼顧對死者的弔唁與生者的慰問,因而朋友之間的友誼越加深厚了。”

孔子聽了深有感慨地對宓子賤說:“真是君子啊!魯國要是沒有君子的話,子賤你又怎麼學到的呢?”

孔子的故事——善學

【感悟人生】

學以致用,學習,就是為了在生活中得到運用,方便生活,提升生活,這樣學起來才有意義,也能在實踐中對所學更有體會。

文中的孔蔑,雖然有學卻不能學以致用,將學習與生活分開,反讓自己在學習、工作及生活中備感壓力與無奈。因公事繁忙,沒時間溫習所學,未能將俸祿與親族共享,也沒時間慰問朋友,因此,“所亡者三”。

而子賤則不然,將以往在夫子處所學的學問用在了生活與工作中,於是對所學的更有體會;收入雖然微薄,卻還能救濟親族,與親人分享,使得親人對他更加感念;公務繁忙急迫,還會記得慰問朋友,吊死問喪,更增添了朋友之間的情誼。

同樣的處境,卻有不同的結果,對孔蔑而言是損失的,到了子賤那兒卻成了收穫。於此,我們可以看到,並非環境限制了我們的學習與提升,善學的人,在任何環境下都能有所收益。

孔子的故事——善學

古有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也是學到了理論,到現實中卻不能派上用場的例子。雖然學到了原理原則,然在處事時事務卻是變化多樣的,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面對?需要智慧與善巧,不能生搬硬套。

而今,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是否也能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得到落實與拓展?這同樣需要我們善學,將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並真正領納於心,孔蔑與宓子賤不同的學習態度,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發與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