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煮宋點明清沖泡及茶器文化

茶滋於水,水藉於器,湯成於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

一,唐煮與陶瓷茶器文化

唐煮煮的是餅茶,屬於不發酵的蒸壓類茶,煮飲之前要先用炊住餅茶置於火上炙烤,把茶內含水分烘乾,把茶香味烤出來;待餅茶冷卻後,再放入茶臼或茶碾中搗碾成末用茶羅子羅好備用。用茶釜煮茶,要經三沸:“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需根據水多少“調之以鹽味”;“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此時要舀出一瓢水來置熟盂之中,隨即用竹夾“環擊湯心”,使水沸均勻,然後根據水量和飲茶人數及其濃淡嗜好,用“則”量取一定量的茶末從水渦的中心投下;一會兒,水“騰波鼓浪為三沸”,此時要將二沸時舀出的熟水倒入茶釜中,使沸騰減輕放慢。後面即可向茶碗中酌茶了。

唐代茶會飲茶方式為行茶,且茶碗數量一定是少於茶人數量的。一般五人三碗,七人五碗這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宮樂圖很形象。

唐煮宋點明清沖泡及茶器文化

唐宮樂圖

國力強盛的唐代是我國陶瓷工藝蓬勃發展的時期,形成如玉似冰的青瓷銀似雪的白瓷、沉靜幽玄的黑瓷、鮮亮質樸的黃釉瓷、瀟灑斑斕的花釉瓷、熱烈的唐三彩,以及自成紋理的絞胎瓷等相互爭豔的興盛景象。總的來說越窯的青瓷(不得不提秘色瓷)和邢窯的白瓷分別代表了南、北方制瓷業的最高成就,俗稱“南青北白”。

茶飲與陶瓷,生逢盛世而契合,茶位置獨高,陶瓷茶器也成為陶瓷藝術中的重要種類。繼而出現了一批生產專用陶瓷茶器的名窯和產地。

唐煮宋點明清沖泡及茶器文化

唐琉璃盞

中晚唐時出現了各種多曲形花口樣式的瓷碗,器口分為均勻的瓣狀,其口緣、圈足以及各曲花花瓣在內壁交接處所形成的凸稜弧線,穩定而具有立體感,從造型到紋飾的處理都表現出對於金銀器(大唐國力強盛,通過絲路文化互動,喜用錘鍱技法的金銀器紋飾凹凸清晰,立體感強)的借鑑、吸收、改造和發展。花口形狀多以海棠口、葵瓣口、荷花形、荷葉形、菱形花口等為主,富有中國文化韻味和審美情趣,充分展示了青瓷造型與釉色之美。

唐煮宋點明清沖泡及茶器文化

唐越窯海棠式大碗

二,宋點與陶瓷茶器文化

宋代盛行點茶法,與唐代煎茶大不相同,即煎水不煎茶,茶不再投入茶釜裡煮,而是將半發酵的茶葉製成的膏餅碾成茶末後,用沸水在茶盞裡衝點。這種點茶法的雛形出現於唐代,甚至在更早,但盛行在宋。

而點茶就得提鬥茶,鬥茶乃點茶比賽,其判別標準:一看盞麵湯花色澤及湯花大小均勻程度,二看湯花持續時間。

因鬥茶之風,則不得不提宋代陶瓷中的黑釉瓷,黑釉茶盞宜於煥發茶色。在市場需求和陶瓷藝人的努力下,宋代黑釉能夠呈現出了兔毫紋(建窯兔毫盞是比較理想的鬥茶器)、鷓鴣斑紋、油滴釉、玳瑁釉等等效果。

唐煮宋點明清沖泡及茶器文化

宋兔毫盞

宋建窯的黑釉碗盞可分有束口、斂口、撇口、敞口四種造型。

三,元代陶瓷茶器文化

元代歷史存在時間較短,不過百年。在中國的茶文化及陶瓷藝術史上承上啟下。上承唐宋,下啟明清。宋代鬥茶人不喜的青瓷、白瓷,鈞瓷等在元代又大放光彩。茶用散茶代替了餅茶、團茶,簡化了很多程序。元青花則啟明清。

四,明清沖泡與陶瓷茶器文化

團餅茶的製作耗工費時,明太祖朱元璋為減輕茶戶勞役,改革廢團茶興葉茶。

沖泡法都熟,方法不做太多介紹。但明代對於投茶時機、順序、方法適用的季節有些講究。而清代,對於茶種類發展較大,細分出六大茶類。方法上延用明代沖泡法。

明清兩朝在釉下彩和顏色釉方面獲得了很大成功。青花、釉裡紅、鬥彩、五彩、粉彩、琺琅彩及色彩變化豐富的紅、黃、藍、綠、紫、醬等諸多色釉品種,造型豐富多彩,裝飾方法也層出不窮。

青花自成一種清新淡雅之風格。明中期青花以成化為代表。成化青花器物以各式小碗、小杯居多,精巧玲瓏,碗的造型較永宣時期弧度較小。

鬥彩是一種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新的彩瓷工藝,於明成化臻至成熟,鬥彩瓷的精美,在明清以來評價是極高的。

唐煮宋點明清沖泡及茶器文化

明鬥彩雞缸杯

明嘉靖、萬曆出現有五彩瓷,清康熙時色彩更豐富。其中有名的便是康熙五彩十二月花神杯。清三代的琺琅彩瓷器(瓷胎畫琺琅),創燒於康熙晚期,於雍正、乾隆時期達到鼎盛。瓷胎髮展於明銅胎。明代景泰年間大獲成功的景泰藍(銅胎畫琺琅器)。琺琅彩為釉上彩,是在已燒好的素面瓷胎上塗粉地,上加彩畫紋飾,二次燒製而成。

唐煮宋點明清沖泡及茶器文化

清康熙十二花神

明清時期影響至今的蓋碗、紫砂壺,結合沖泡法將茶文化影響推向另一個高峰。

唐煮宋點明清沖泡及茶器文化

黃玉麟制供春壺

蓋茶是陶瓷藝人對茶器的改造。蓋碗由蓋、碗、託三部分(天、地、人三才)組成。蓋呈碟形,有高圈足做提手;碗為大口小底,有低圈足;託為中心下陷的一個淺盤,其下陷部位正好與碗底吻合。紫砂有機會再單獨同大家交流。

唐煮宋點明清沖泡及茶器文化

蓋碗


//參考文獻:《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