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原生家庭》:每個受傷的心靈深處都住著一個悲傷的孩子


上一次我們分析了有毒家庭的行為模式,

在今天這篇文章裡,我們主要講三方面內容,第一,面對父母有毒行為,一些錯誤的應對方式;第二,對照自己與父母的關係進行觀念、感受、行為上的調查自測;第三,找到責任人,擁抱自己內心的孩子,不再自我懲罰。

中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法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於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原生家庭》的作者蘇珊博士也說∶“人們都有一個頗具共性的情感盲區,就是人們很難意識到,與父母的關係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書評‖《原生家庭》:每個受傷的心靈深處都住著一個悲傷的孩子


第一,面對父母有毒行為,一些錯誤的應對方式

曾經作為孩子的我們,無力去分析、判斷父母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合理,對於一些明顯引起不適的行為也無力反抗。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是自己的保護神,甚至是崇拜對象,所以面對父母種種有毒的行為,更多的會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所以父母才會那樣做,於是對於父母的有毒行為,總是採取錯誤的應對,比如說否認、合理化、原諒。

否認,它是一種心理防禦方式,它忽視、否定了父母有毒的行為模式對自己產生的影響。

合理化,我們在受到傷害以後,總是願意去相信,父母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我們好。然而這種合理化只是一種自我欺騙,它採取了一種微妙的方式,對那些令我們痛苦的事情找出一些充分的理由來作出解釋。合理化的實質是一種逃避。

原諒,這裡所說的原諒,其實本質上是一種逃避和忽略。原諒的真正意義是,在明確了責任,併發洩了憤怒之後,在父母徵得諒解的原諒。那樣的原諒才是有意義的,否則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

作為一個單純、弱小的孩子,對有毒行為無論是採取否認、合理化還是原諒,其實它的本質都是忽略這些行為對自己的傷害,並默認了傷害可以繼續。在這樣的心理機制下,只會讓有毒的家庭對自己的毒害越來越深,越來越難以磨滅。

38歲的成功整形外科醫生戈登,結婚六年後,妻子離開他,他來尋求蘇珊博士的幫助。戈登脾氣暴躁,他會突如其來地爆發憤怒,毫不留情地訓斥妻子,令妻子十分恐懼。面對這樣的戈登,妻子選擇了離家出走。蘇珊博士在與戈登聊天時說起了戈登的父親,他是這樣描述父親的∶“沒錯,過去我父親經常打我,但他這樣做只是為了讓我乖乖聽話,我不覺得這和我婚姻破裂有什麼關聯,如果不是父親,我根本就不會成為一名醫生,他是最棒的,病人都把他視為聖人。”戈登對蘇珊博士說,父親經常對他大吼大叫,也偶爾會揍他,然而他所說的偶爾捱打竟然是每週都被父親用皮鞭抽打兩三次,戈登任何一點小錯都能招來一頓暴打。

這樣的生活經歷造就了成年後的戈登,和他父親一樣,脾氣暴躁,動輒便訴諸暴力。而戈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切正是因為父親的有毒行為造成的。

面對父親的行為,戈登的反應是典型的否認、合理化和原諒,這樣的反應也默認並允許了父親有毒的行為長期毒害自己,並對自己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書評‖《原生家庭》:每個受傷的心靈深處都住著一個悲傷的孩子


第二,對照自己與父母的關係進行觀念、感受、行為上的調查自測

我們急需要一些方法幫助我們重新審視曾經的生活和與父母的關係,《原生家庭》的作者蘇珊博士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詳細的自測方法。

首先,我們很難去界定,自己在家庭裡接受到的父母的行為,到底是是合理的,還是已經使我們遭受了虐待。這時我們可以使用以下自測問題∶

童年時期,你與父母的關係

父母說過,你很糟糕或者一無是處的話嗎?

他們罵過你媽,總是訓斥你嗎?

父母體罰過你嗎?他們用皮鞭或是別的什麼東西打過你嗎?

父母曾因情感問題或身心疾病,而情緒嚴重低迷,或者對你不聞不問嗎?

你是否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對父母心懷畏懼?

你是否不敢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憤怒?

成年後你的生活∶

你覺得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具有傷害性,毀滅性嗎?

你相信如果你與別人過於親密,他們就會傷害你或者拋棄你,或者傷害你之後再拋棄你嗎?你是否擔心人們瞭解了真實的你以後就不再喜歡你了?

你會無緣無故的感到憤怒或傷心嗎?

你是個完美主義者嗎?

你覺得放鬆下來盡情玩樂很難嗎?

……

成年後,你與父母的關係∶

父母還把你當成孩子對待嗎?

你人生中的重大決定,大多需要先徵得父母的首肯嗎?

與父母的意見不同,會讓你害怕嗎?

父母會用威脅或令你內疚的手段來操控你嗎?父母會用金錢控制你嗎?

你覺得自己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嗎?如果他們不高興,你會覺得是自己的錯嗎?你覺得哄她們開心是你的職責嗎?

……

作者在每一階段都列出了比較詳細的自測內容,在此挑選了一些與我們的實際生活實際比較接近的列舉,如果您感興趣,可以去書裡仔細看看。以上三個階段的自測內容,如果你有三分之一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那麼你就很有必要去閱讀本書,並且認真的去審視你與家庭關係與父母的關係,需要開啟一段解放自我,擁抱自己內在小孩的旅程。

很多人已經成年,甚至已經為人為人父母,卻還是感覺到自己在父母面前,就像一個孩子。他們會有一種困惑“我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可是為什麼自己感覺不到。”父母的操控與控制時時陪伴,然而這種操控和控制總是包裹著“我是愛你的”、“我是為你好”這樣的外衣。這種感受,經常會讓我們有一種錯覺,父母是愛我們的,我們不應該去違逆他們,讓他們傷心、難過。所以子女與父母的關係是否屬於過度親密,這很難把控。蘇珊博士說,影響我們認識和了解親密關係的根本就是我們的觀念,隱藏在感受和行為之下的觀念是造成我們無法認清與父母的關係的根源。

作者首先提供了一份關於觀念的問卷,具體問題是∶

讓父母高興是我的職責,而讓父母自豪是我的職責責任

我是父母的全部

父母沒有我活不了我我沒有父母活不了。

如果我和父母抗爭,我會永遠失去他們

如果我告訴父母,他們傷我多深,他們將永遠不在理我

父母的感受比我的感受更重要

………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十六條問卷內容,這份內容中,如果有4條以上適用於你,就說說明,你正處於和父母的糾纏關係之中。總體來說,不分彼此的關係,重視父母的感受勝過自己的,對父母有強烈的情感(無論是順從的還是牴觸的),這樣的關係都是典型的緊密糾纏關係,存在著操控威脅,情感勒索。這些觀念隱藏在你的行為和感受之下操控著你,讓你無法擺脫和父母的親密關係,我們沒有自由選擇權,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進而引起種種不適,甚至造成障礙。

一旦無法擺脫這樣的觀念,那麼這些觀念將會影響我們的感受和行為,最終造成感受和行為上的偏差,令我們深陷緊密關係糾纏的泥潭。

那麼觀念是怎樣影響感受的呢?作者也提供了一份問卷,這份問卷中歸納了4類感受,內疚,害怕,難過,憤怒,四類消極感受。

在和父母的關係中,你是否有以下感受∶

當我沒有順從父母的期望時,我感到內疚

我的行為令父母失望,使我感到內疚

當我不聽從父母的意見時,我感到內疚

……

當父母對我發怒時,我感到害怕

當我對父母發怒時,我感到很害怕

我不同意父母的意見是我感到害怕

……

當我知道自己令父母失望時,我感到難過

當我不能為父母創造更好的生活,使我感到難過

當父母不開心時,我感到難過

……

當父母批評我時,我感到憤怒

當父母企圖控制我時,我感到父母憤怒

當父母對我的生活指手畫腳時,我感到憤怒

……

作者在這張問卷裡列舉了三十條消極感受的內容,而這些感受都是引發我們痛苦的途徑。長期遭受消極感受的我們,經常會產生一些身體病症的折磨,比如頭疼,胃疼,肌肉緊張,疲勞,厭食,貪食,失眠,噁心等等,甚至會造成有壓力引發的疾病,如心血管或胃腸疾病,嚴重時可以致命。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面對與父母的關係,我們潛在的觀念會引發感受,並最終限制我們的行為。那麼觀念和感受是怎樣限制行為的呢?作者提供了一份有關於行為的問卷∶

順從性行為

無論我的感受如何,我經常向父母屈服,而我經常對他們隱藏我的真實想法

我經常表現出自己與父母之間一切都很好,儘管事實並非如此。

和父母在一起時,我經常裝模作樣

……

對抗性行為

為了向父母證明我是對的,我總是和他們爭執

我總是做一些父母不喜歡的事情,向他們證明我是自主的人

我經常對著父母吼叫咒罵,以顯示他們控制不了我

……

在以上列舉的行為當中,如果你有兩種或兩種以上適用,那麼毫無疑問,你處在和父母的糾纏關係當中。我們應該意識到,無論是順從的行為還是對抗的行為,其實我們在這樣處理關係的時候,都已經把父母的感受放在了我們的感受之前,這只是一種對抗行為,無論是順從還是對抗,這只是對於父母所做行為做出的一種反應,而非自由選擇的結果。

我們客觀、理性地認識自己與父母之間關係的本質。只有當我們能夠正視與父母的關係,試著擁抱自己內心的小孩,也許一場解放之旅才有可能開始。


書評‖《原生家庭》:每個受傷的心靈深處都住著一個悲傷的孩子


第三,找到責任人,擁抱自己內心的孩子,不再自我懲罰。

在瞭解到“有毒家庭”的行為模式以及認清自己與父母的真實關係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擁抱內心的孩子。把責任還給歸還給應該承擔責任的人,卸下自己身上的重擔。

蘇珊博士在《原生家庭》中分享了一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停止自責。具體做法是,拿一張自己童年的照片,看著照片裡那個弱小無助的自己,對他大聲說,你不需要為父母所做的事負責。而這個父母所做的事兒,可以是父母忽視你,嘲笑侮辱你,可以是父母不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將責任壓在我們身上……總之,是一切父母所做的有毒的行為。告訴自己,不管父母是否故意,他們的行為已經對自己造成了傷害,而自己那個時候還是一個弱小無助的孩子,無法承擔起那樣的責任和傷害。

在這個過程中,憤怒和悲傷都是不可避免的情緒。很多人在憤怒的情緒操控下,會有一些偏差行為來麻痺自己,或者是時不時的爆發,把自己變成一個易怒好鬥的人。而作者蘇珊博士給我們介紹了一種更為有效的,更為有效的應對憤怒的方法,就是不要壓抑自己的憤怒,允許它表達出來。我們可以增加運動量,告訴自己“我很生氣”、“我有權利生氣”,只要敢於直面憤怒,我們才才能掌控憤怒,最終才有可能在父母的對抗中獲勝。

在有毒的關係中掙扎的我們,一直處在不斷失去的過程中。我們會失去對自我的認知,會失去對他人的信任,會失去我們原有的快樂和積極性,甚至於失去我們的整個童年。在失去的過程中,就會不可避免地遭遇悲傷,悲傷是人在失去時重要的正常的必要反應,不要試圖逃避悲傷,不要因悲傷而停下生活的腳步;要勇於向關心自己的人求助,聊聊自己的悲傷情緒;或者列出關愛合同,包括看電影,戶外運動,讀小說等等。

當我們理性並準確地審視、判斷與父母的關係以後,就要試著用簡單的方式回應父母的有毒行為,這很難,但是我們必須去練習,畢竟這是釋放自己,擁有獨立的人格,最終擁有獨立自由的人生的必經之路。只有勇敢衝破那層層包裹的阻礙,才有可能破繭成蝶。

在下一次的討論中,我們會繼續討論如何有效擺脫與父母的緊密關係糾纏。


書評‖《原生家庭》:每個受傷的心靈深處都住著一個悲傷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